在意大利罗马或是佛罗伦萨的街头巷尾,依然看得到许多裁缝铺,鞋铺和皮具铺,这成了古城一道风景。别看表面上不起眼,随便量脚做双鞋也都价格不菲。表面看着热闹,可意大利的手工匠人实际上一直逐年缩水:上世纪50年代,意大利还有四百万名高级裁缝,前两年只剩下70万,直接威胁到意大利高级定制这一“产业遗产”。
意大利是有培训裁缝的传统的,位于罗马的国家裁缝学院1575年由神父Gregory十三世创立以来延续至今,可经费紧缺,根本不足满足市场的需求。意大利公立教育的手工艺职业培训备受争议,其实全欧洲的情况都差不多。
“我们手艺传承的手段就是采用复古式的“Bottega”概念,Bottega是青年才俊在大师们的指导下学习裁缝艺术的场所。”布里奥尼对新浪财经解释说。Bottega从15世纪就在当时的佛罗伦萨开始盛行。
当原本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量体裁衣”成了一种奢侈,一针一线间也成了“摩登匠艺”(Modern Craft)。只有高端品牌才有资本自己开学校培育匠人,这是一种昂贵的人才储备方式。
布里奥尼的裁缝学校(Scuola di Alta Sartoria)是欧洲最早的一批,他们从1985年开始创立,每隔4年招一次新生,每次只有16个名额,在15到17岁的少年中选择最有天分的申请人。学生在学校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历史,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裁缝技艺,一周有40个小时的课程。从画图开始,所有的缝纫技能都会由布里奥尼的裁缝大师们在3年中逐一教授,之后还要外加一年在裁缝工坊的实地操练。
之所以让他们这么小开始学手艺,是因为在这个年纪,手指的触感最好,是训练对布料第六感的最佳时期。三年之后,他们可以自己手工缝制一件西装,通过触摸就可以判断线的厚度以及韧性。
布里奥尼公司对新浪财经确认说,从裁缝学校创建开始,毕业生超过100名,课程结束,布里奥尼选择技艺最高的裁缝,大概有80%的裁缝会留在公司工作。他们可能在布里奥尼某一个生产部门,也可能被派驻全球各地的专卖店。
意大利那不勒斯的高档手工男装品牌Kiton的故事也十分类似。当公司的一位CEO注意到公司裁缝的平均年龄已经高达55岁时,一些大师级裁缝已经有四十多年工作经验时,他意识到必须要建一所裁缝学校。Kiton的所有产品都要按照那不勒斯当地传统纯手工制作。1991年,制衣工坊裁缝平均年龄高达55岁,让时任掌门人十分担忧。
“如果这一代裁缝老去,很有可能意大利的高级定制就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原本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做裁缝,能做好裁缝的人就更少了。”他说。
2000年,Kiton在那不勒斯开了所裁缝学校,工厂和学校直接挨着。在裁缝学校开出的第一年,公司只招了10个学生,之后扩招到25名学员。学生从最基本的“认针”开始,了解男女装版型不同,成衣结构的搭建。两年后,他们拥有裁缝的所有技能,优秀者可被选为带薪“学徒”。15年下来,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其中八成留在Kiton公司。在意大利南部,年轻人能找到这样一份安稳的工作并不容易。
2014年,Kiton的裁缝平均年龄降至36岁,工坊实现年轻化,更加可持续。
马德里的罗意威(Loewe)是家有170年历史的老字号,3年多前才在马德里的工厂建起了第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主要是为了教授皮具工艺,为每20名培训生提供三个课程,从切割,准备到组装皮具。他们在3年内为公司大概培养了300名新技师,授课的老技师有的已经在公司服役了超过半个世纪。罗意威的做法不过是生存所逼,因为在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优秀的手工艺人越来越少,已经威胁到高端品牌本身的生存问题。
巴黎的伯鲁提(Berluti)2012年就在意大利开出“皮匠”的培训学校,在一开始的两年,学校收到了2500份申请,最后招收了111名学生参加他们400个小时的培训课程,其中的70名学生被公司聘用。不仅是皮匠,就连编织,刺绣之类的手工艺也都在“濒危”的名单里。
一般在意大利或是法国的设计学校,学费一年可以高达3万欧元,但这些由公司自己投资开出的学校通常都是免费。甚至在有些学校,因为以学徒制的方式运营,不仅不收学费,还要给学生支付一定的补贴。一旦被公司录用,就有了一个体面的收入和保障。这在失业率高企的意大利,也算给年轻人的就业找了一个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