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迷了近三个季度之后,中国电影终于在今年开年迎来了一次“微涨”。艺恩电影智库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春节档累计票房33.46亿,和去年30.88亿总票房相比,增幅为8.35%。这个成绩虽不及去年春节档近七成的爆发式增长,对于疲软了太久的中国电影来说,仍是一个不错的开头,“稳中有增”,不算太坏。
只是,没有人像去年此时一般,立下几百个亿的豪言壮语,无论是院线经理还是电影产业研究者,对2017年的影市都抱着审慎的态度:“一切尚无定论。”因为,“8%”这一数字的背后,还夹杂着票补卷土重来、票房统计口径变化、影院扩张及银幕数增长等外因助推,实际的票房收入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美。
今年与往年最大的差异在于,从1月下旬开始,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调整了票房的统计方式,首次将网络购票服务费纳入总票房进行计算,而这笔钱实际上并不参与最终的电影票房分账。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只是变相给票房注水,让数字好看些:“干脆把爆米花和停车费也算进去得了。”据统计,2017年春节档服务费总计近两亿元,剔除这一收入,实际的票房涨幅更加微弱。
此外,去年消失的“票补”,在今年春节档卷土重来。春节前夕,多个电商平台上都出现了8.8元、6.6元的超低价促销活动,多部影片出现了未映先热的场面。《西游伏妖篇》的预售成绩达1.76亿元,创造了中国影史上预售最高票房纪录,《大闹天竺》的预售也达到4000多万元。去除票补,各片方的实际收益又缩水不少。
从春节档影片本身来看,也没有出现像去年《美人鱼》那样现象级的影片,总体表现平淡,中规中矩,缺乏亮眼之作。四部主力影片在票房上形成拉锯战,就口碑而言,除韩寒执导的《乘风破浪》外,《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大闹天竺》豆瓣评分均在及格线以下,质量堪忧。另两部影片,国产动画《熊出没?奇幻空间》、台湾电影《健忘村》因其题材限制,票房表现不佳。
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指出,如今的电影市场格局和《美人鱼》时期已经发生了变化,投资方都在争夺黄金档期,春节档作为必争之地,参与影片数量变多,形成现象级大片的难度越来越大,造成了新的问题:“现在每部电影背后都有十多家投资方,票补又多,除了领投的少数几家,分到其他公司头上的钱不会太多,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把钱花在演员和宣传上,陷入对作品本身不够重视的状态。”从涨幅来看,中国电影似乎进入了一个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中国电影银幕数量这么多,如果再没有优良的内容产生,这个市场基本就停滞了。”
尴尬的“合家欢”
春节档最激烈的竞争产生在《西游伏妖篇》与《功夫瑜伽》之间,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顶着周星驰与徐克的金字招牌,又有“西游”这一屡试不爽的IP加持,《西游伏妖篇》在春节前被各方寄予厚望,出资方多达21家,都巴望着它能够打破《美人鱼》缔造的票房奇迹。基于两位名导的号召力和电影前期的宣传造势,《西游》公映首日排片占比达到34%,并以3.54亿元的成绩登顶华语影片单日票房冠军。
辉煌的战绩并没有延续太久。从年初三起,影片票房就降至2亿元以下,大年初四,原本占领绝对优势的排片也被成龙主演的电影《功夫瑜伽》反超,初六票房跌至1.19亿元,为首日票房的三分之一。截至目前,排片量仅有20%,超越《美人鱼》的神话无望。
资深电影人、时代今典院线副总经理吴鹤沪告诉第一财经,影院通常首先根据一部电影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进行排片,第一批观众产生直接的口碑效应,决定着下一批观众的选择,影院就此对排片进行相应调整:“首日排片量决定票房,场次多,观众很盲目地看,但这种情况在第二天就会产生一些变化。观众被宣发吸引进影院,观感不佳反而更容易口碑扑街。”
《西游伏妖篇》上映后毁誉参半,豆瓣评分一直在及格线以下徘徊,言辞激烈的观众更是愤然给出“星爷欠我们一张电影票”的差评,口碑和预期形成强烈反差,造成电影在春节档后半程的节节败退。虽然徐克的加盟补足了周星驰电影的特效短板,花一年时间着力打造的特效,视效震撼,营造出鬼魅的美学风格,人物造型也颇具想象力。但另一方面,薄弱的故事线,尴尬的演技,俗套的笑点令人乏味也是不争的事实。情节转折突兀生硬,仅靠几场妖魔大战撑场面,当《一生所爱》等情怀哏被反复消费,就无法再一次打动观众的心了。
周星驰在为影片宣传时曾向媒体感叹:“现在做电影越来越难,自己真的江郎才尽”。不少影评人、电影公众号仍然对这位昔日的偶像予以支持,撰文为《西游伏妖篇》正名,分析影片背后“细思恐极”的深意,认为周星驰版的“西游”更贴近原著怪力乱神的暗黑风格,工业制作完成度较高。然而,这种“暗黑”并不为大众所接纳,更被指“少儿不宜”。电影一经上映,演员徐峥就发微博表示该片“不适合十岁以下小朋友,前半小时恐怖惊悚,怪兽造型触目惊心”。片方顶不住压力,1月30日通过官微发布声明称“8岁以下女孩观看需要大人陪同”。相比而言,唐季礼执导、成龙主演的《功夫瑜伽》适合全年龄段观众,是老少咸宜的“合家欢”。
老面孔撑台
63岁的成龙堪称“劳模”,几乎每年奉上一部贺岁片,这一年来更是接连出演《绝地逃亡》、《铁道飞虎》、《功夫瑜伽》等三部电影。起初,《功夫瑜伽》并不被看好,排片量仅有《西游伏妖篇》的一半,未曾料,竟然能够在春节档后半程发力,接连超越《大闹天竺》、《西游伏妖篇》两部电影。春节档收官之日,无论是排片量还是上座率都比《西游》高出一截,成为当天票房唯一过亿的影片。
事实上,从电影本身来看,《功夫瑜伽》只是一部平庸的成龙喜剧,用的还是多年以前的老哏,搬出俊男美女、打斗功夫、异国情调,把夺宝、追车、枪战等依次程式化地玩了一遍,剧情简单粗暴,人物塑造生硬扁平,结尾更是一言不合全员跳起广场舞。沪上一家影院的经理告诉记者,春节档以家庭观影的群体较多,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的影片票房会更胜一筹,这也是《功夫瑜伽》逆袭的主要原因:“观众更喜欢看和节假日氛围相吻合的电影,大多数图个热闹,放松娱乐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要像影评人一样,还要思考电影的艺术特点,那就太痛苦了。”
春节档四部主力影片中,韩寒执导的《乘风破浪》曾是最不被看好的一部。去年4月,他创办的亭东影业发布新片计划,没有半点《乘风破浪》的痕迹,看上去像是一次临时起意的项目,就连韩寒自己都称这部电影不是跳票,是“插票”。整部电影制作过程堪称“神速”,去年9月开机,迅速集结了邓超、彭于晏、赵丽颖等主演,12月中旬杀青,不久后就宣布定档大年初一,在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影片完成了从开机到后期的全部流程,如此“高效”,让人不得不为影片的质量捏把汗。
令人意外的是,《乘风破浪》也是春节档中唯一一部有超前点映的影片,韩寒曾如此放话:“都说春节档要闷着上,《乘风破浪》不怕你看,就怕不看。”不少苛刻的影评人在观后给出好评,认为“最不看好的韩寒,制造了最大的惊喜”。1月20日,《乘风破浪》命运陡变,电影宣传曲《乘风破浪歌》由于歌词的“直男癌”倾向冒犯了众多女性观众,演员徐娇在微博上公开抨击,引发一轮抵制韩寒、拒绝观影的呼声,影片口碑一度跌至谷底。起初,《乘风破浪》排片量最低,不到10%。
就电影本身而言,掺杂着韩式的小聪明和抖机灵,也有过度模仿陈可辛《新难兄难弟》之嫌,但《乘风破浪》还是比《后会无期》的MV式的拼贴和鸡汤段子的组合有了较大进步,电影感和节奏感也更加成熟。其中父子温情、兄弟情谊以及随处可见的怀旧元素,都能勾起小镇青年的点滴回忆,打动了不少观众。公映后,豆瓣评分从最初的5.4分一路飙升至7.0分,排片情况稳步增长,并在春节档最后一天超越了公映首日的单日票房。截至目前,《乘风破浪》的票房7.6亿元,超过《大闹天竺》。
“节后综合征”
与《乘风破浪》“低开高走”形成对比的,正是王宝强的这部导演处女作《大闹天竺》。经历离婚风波后,王宝强热度激增,《大闹天竺》曾是春节档最被看好的影片之一。延续《港囧》、《泰囧》等最受市场青睐的公路喜剧套路,一开始就瞄准三、四线小镇青年,借了西游的哏,讲述“穷小子陪富二代去印度寻找遗嘱”的故事。前期宣传中,王宝强十分卖力,携主演白客、柳岩、岳云鹏进行50城 60 天路演活动,最终拿到了25% 的排片,上映首日斩获 1.8亿元票房。然而,第二天上座率就迅速下跌,大年初六的票房仅有大年初一的四分之一,排片更是下跌至10%。豆瓣评分仅 3.9,看过的人纷纷表示:“全程辣眼睛”、“笑不出来”。
整部电影充斥着莫名其妙的打打杀杀,各种风格拼贴嫁接,奇装异服低俗恶搞,六小龄童乱入更让人感觉错乱,看上去非但没有达到致敬效果,反而不伦不类,剧情的发展毫无逻辑可言,仅通过主角的“卖丑”和夸张的肢体语言逗乐观众。同为中印合拍片,《功夫瑜伽》和《大闹天竺》有几分相似之处,但专业的唐季礼还是比业余的王宝强高明太多。资本介入让人看到了将名声变现的机会,但并非所有“跨界”的人都能够玩转电影这门生意。从《大闹天竺》及《乘风破浪》两部电影的表现来看,口碑与票房的正相关趋势较为明显,观影口碑不佳,抑制票房无序增长,观众带着看热闹的心情去影院,但也绝不迁就烂片,这或许是这个春节档比较令人欣慰的现象了。
至此,春节黄金周已过,《决战食神》、《游戏规则》等从春节档撤走的电影将在本周末接受市场考验,《东北往事之破马张飞》、《疯岳撬佳人》等国产小成本喜剧陆续上映,引进片方面,获奖无数的《爱乐之城》超前元宵节点映,《极限特工》、《刺客信条》等一系列好莱坞大片也陆续引进,能否追平去年一季度票房充满变数,目前流出的相关电影评价已着实令人担忧。在吴鹤沪看来,黄金周后的节后综合征很厉害:“春节热闹的电影挤破头,大起以后必然是大落,好片子不敢排,差电影趁机排上去,但又没有观众,就形成了巨大的落差。”陈少峰认为,电影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是未来电影市场保持中等程度成长的关键,而非现在这样,没有一种类型能达到顶级的水平。他补充道:“按照春节档这样的水准持续下去,今年的电影肯定是成长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