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世界自贸区组织(World Free Zones Organization)推出了“未来自贸区计划”,并提出将于2018年推出一个引领自由贸易区发展标准范式的指数。
中国积极加入到了指数制定中。2018年3月,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的课题组完成的“自贸区卓越指数”指标体系发布,该体系从营商便利、经济贡献、创新创业、可持续性四个维度设计了一整套指标体系,以评估自贸区的发展质量。
世界自贸区组织于2014年5月由迪拜政府发起成立,在日内瓦注册,总部设在迪拜机场自由区。来自世界各地的14个自由区及相关组织为创始成员,其中包括中国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5月8日,经济观察报记者专访了赵晓雷,“自贸区卓越指数”指标体系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委托赵晓雷团队主持的课题。赵晓雷介绍,该体系既对应高质量发展、卓越发展的国家战略,也力图在世界自贸区评价和引领发展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再过4个月,上海自贸试验区将迎来它的五岁生日。赵晓雷介绍,到那个时候,上海自贸试验区会在指标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推出“自贸区卓越指数”。经过有效性检验后,该指数可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案例上报国务院,经国务院批准后向全国自贸试验区推广。
经济观察报:“自贸区卓越指数”指标体系是如何做出的?
赵晓雷:这个体系基于对国际自贸区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的判断,依据世界自由贸易区组织的“未来自贸区计划”来设计的维度。在“未来自贸区计划”中,卓越性和最佳实践、创新和创业以及可持续性是最主要的三大支柱。基于此,我们独立设计了这套百分之百可计量的,且具备科学性、引领性、国际性的指标体系。我们参考借鉴国际上有代表性的17个与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的评估系统,并进行了相关的参量处理,具备国际普适性,符合自贸区未来发展和追求卓越的基本导向,具有很好的引领性及国际可比性。
今后,世界自由贸易区组织每年都会采集全世界自贸区的数据,推出一个对全球自贸区的统计排名。在它公布的统计体系里面,第四个维度的指标体系就是我们做的自贸区体系前两个纬度的内容。
经济观察报:“自贸区卓越指数”指标体系出台之后,下一步将做哪些事情?
赵晓雷:2018年9月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五周年的重要节点。我们会结合上海自贸试验区对标全球最高标准的要求,在全世界运营良好的先进自贸区,选取最好的分类指标作为对标值,编制上海自贸区卓越指数。其中,国内的数据由自贸区管委会提供;国际上的数据由我们的课题组团队来搜索。这是个非常重大的事情。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看到,与国际上最高标准的自贸区相比,上海自贸区到底还有哪些差距。经过有效性检验后,可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案例上报国务院,经国务院批准后向全国自贸试验区推广。
经济观察报:在即将迎来五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进展如何?
赵晓雷: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方案目前已经是3.0的版本了。在3.0版方案里面,提出了建设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三区一堡”为核心的主要任务和措施,这些任务都很艰巨,都要对照国际最高标准,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上海自贸试验区应该在2018年提前全面完成“三区一堡”建设任务,进一步巩固提升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成果和先发优势,尽早谋划进一步4.0版的发展。
经济观察报:4月13日,中央宣布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自由贸易港建设。同时我们注意到,上海自贸区很早就提出了自由贸易港的概念。在您看来,怎么才能在自贸区基础上发展自由贸易港?
赵晓雷: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在上海自贸试验区3.0版的方案当中,也载明“设立自由贸易港区”。自由贸易港必须是在自贸试验区的基础上建设,根据中央《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第一步是在海南全岛建设自贸试验区;第二步探索实行符合海南发展定位的自由贸易港政策。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也是一个逐步探索、稳步推进的过程。因为自由贸易港是在自贸试验区的基础上更高水平的开放。
经济观察报:您所说的更高水平的开放主要包括哪些领域、哪些方面?
赵晓雷:首先是口岸更开放,使得国际贸易更自由便捷。具体体现在充分的“一线放开”,即合规货物进出“一线”实施“不报关、不统计、不纳税”政策;同时实施更高水平的“区内自由”,在自由贸易港区内的投资、交易、物流、加工等经济活动享有自由准入、自由经营的政策红利。在“二线”实施更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监管制度,安全高效管住。
经济观察报:上海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方面,接下来,金融将扮演着什么角色?
赵晓雷:结合上海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我认为金融是有支点的。上海的国际金融,第一要立足于本币,第二要立足于在岸。立足于本币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立足于在岸就是通过在岸的国际金融功能的提升,特别是大规模高频次的跨境资金流动的有效监管、高质量的服务,打通金融服务跨境交付的监管链和产业链,把立足本币的在岸金融服务跨境交付做大做精,使上海成为能够影响全球人民币市场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中心。
那么渠道是什么?一个是大规模实体贸易、实体经济、实体投资相互关联的资金跨境流动,另外一个就是打通离岸人民币回流的市场通道。使得整个人民币国际化既有一个大的国际需求,同时又有一个回流的渠道。国际大通道要流动起来,特别是把这个通道和“一带一路”的建设相连接,同时,人民币进入SDR篮子,这些要素都要结合起来。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节点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逐步推进。
经济观察报:在金融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肩负着哪些使命?
赵晓雷: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发布的金融开放措施对上海非常有利,因为总部设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保险公司占国内总数的50%左右,在沪20家最大外资法人银行资产余额占全国所有外资法人银行资产余额的82%以上。所以,金融服务业的扩大开放将极大推进上海的金融国际化水平。
但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言,这只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还是要争取条件积极推进“金改40条”实施细则落地,在开放环境中提升上海金融监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金融端高质量发展。此外,在自贸试验区金融深化改革中,还需要深化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和主体范围,提升自由贸易账户结算便利度,增强投融资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