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是菏泽日报主办的“菏泽第一都市报”,发行量大,影响面广。牡丹晚报菏泽文艺版是牡丹晚报专门开设的服务菏泽书画之乡,推介当地艺术家,给艺术家提供展示机会的纸媒平台。自菏泽文艺版开设以来,策划了一系列书画展览及活动,并对当地众多书画名家进行了报道和推介,引起社会良好反响,很多书画家由此被读者广泛关注、认可。
《菏泽文艺》版,每周一期,每周三出版,旨在服务菏泽文艺界,推动菏泽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那么,作为牡丹晚报文艺中心负责人和《菏泽文艺》版编辑,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做好地方媒体与书画艺术的融合发展呢?对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抓好节点,搞好书画活动及展览的策划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文艺座谈会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紧紧围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从孩子抓起,培养菏泽少儿文化艺术情趣,为我市少儿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让孩子从小热爱家乡,牡丹晚报专门举办“中国梦肺业拿巍比杏傲弧倍榛笕?/span>作品征集主要面向全市15岁以下少儿。美术类参赛作品围绕“中国梦肺业拿巍蔽魈猓ü俣孕腋I畹拿杌⒍悦篮梦蠢吹某┫耄故尽坝忻蜗搿⒂谢帷⒂蟹芏贰钡氖贝卣鳌J榉ɡ?/span>作品要求内容积极、健康向上。
牡丹晚报发出启事不到一周的时间,便有上千名少儿报名参加,数家企业争相冠名。6月1日的书画展现场更是人山人海,学生和家长把菏泽市图书馆书画展览大厅围得水泄不通,场面非常火爆。这次活动不但给报社带来了几万元的创收,也极大地提升了报社的影响力,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月12日,是菏泽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也是全市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全市人民的盛大节日,是菏泽发展经济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同时,也是书画家展示实力、树立形象、宣传扬名的极佳平台和舞台。
牡丹是菏泽的名片,菏泽又是著名的“书画之乡”,书画人才辈出,“牡丹画家”更是数不胜数。为此,牡丹晚报专门举办了“牡丹产业杯”书画名家牡丹作品展,在牡丹晚报一版刊登征稿启事,公开征集关于“牡丹”题材的书画作品,举办了有百名书画名家参与的牡丹作品展,助力牡丹花会,社会效果极佳。
二、联合办报,共同提升市民艺术素养
为更好地促进菏泽书画艺术事业的发展,牡丹晚报与菏泽市美术馆携手合作,双方联合每周推出一期菏泽美术专版,上版内容有双方共同协商,书画稿件由美术馆统筹,牡丹晚报负责版面编辑。版面内容设置了:(1)艺术家推介;(2)名家专访;(3)美术教育;(4)少儿书画;(5)老年书画;(6)艺术活动;(7)专题报道等。
通过牡丹晚报与菏泽市美术馆联合办报,共同策划、运筹书画展览,开展美术活动,普及美术知识,推介艺术家,鼓励和激发了更多的菏泽人热爱艺术、热爱生活、修身养德、共筑“大美”菏泽。牡丹晚报也充分发挥了媒体优势及影响,在协同美术馆做好菏泽美术工作的同时,服务了市民文艺生活,提升了市民艺术素养,双方共同把菏泽的美术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峰。
三、牵线搭桥,使地方经济与文化相得益彰
众所周知,书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当前,在商业环境不太好的大环境下,很多企业家把目光投向文化艺术品领域。为加强企业家与书画家的直接交流,繁荣菏泽艺术品市场,由牡丹晚报牵头,艺术家、企业家、新闻媒体共同组成了联合性、地方性的社团组织——菏泽市艺术家企业家新闻联谊会。
该联谊会主要吸纳了艺术家、收藏家、企业家等社会精英,联谊会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会展、公益拍卖等活动,促进企业界和艺术界的交流;协会还组织开展书画家作品展览、艺术研究、交流、培训等活动,帮助艺术家追求自我艺术梦想,引导艺术家多利用自身影响力投身社会公益,同时让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走进企业这个平台,为企业家提供书画艺术的鉴赏和收藏,让企业家和艺术家加强联系和协作,积极推动菏泽文化艺术大发展,使经济与文化共繁荣。
牡丹晚报主动担负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搭建企业家与艺术家之间的资源共享平台,在经济与文化艺术之间牵线搭桥,起到“以文化促进经济,以经济反哺文化”的纽带作用,使经济与文化两者相得益彰,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
通过精心策划、联合办报、牵线搭桥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地方媒体与当地书画艺术迅速融合,共同发展,从而也极大地推动了菏泽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单位:牡丹晚报)
(联系电话:18353006578)
大力支持 全程监管
建立健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机制
寿光环卫集团有限公司 孙建刚
山东省寿光市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辖15处镇街区,975个行政村,人口106万,享有“中国蔬菜之乡”的盛誉。近年来,为持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我们寿光市环卫处按照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均衡寿光”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在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推动餐厨垃圾的收集处置,全面加强监督管理,餐厨垃圾实现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我市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国第4个、江北首个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县级城市,在这些创城活动中,我们环卫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取得显著成效
2010年起,我市实施了餐厨垃圾及地沟油管理处置工作,全面建立了收运、处置长效机制,并形成了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目前,我市已运行着2家餐厨垃圾处理企业,其中,圣润化工有限公司专门处理“地沟油”;金盛源固废处理有限公司专门处理餐厨垃圾和病死畜禽。目前,全市大中型饭店,企事业单位餐厅、屠宰场、食品加工企业产生的“地沟油”,全部实现了统一监管、统一收集、统一转化为生物柴油,餐厨垃圾和病死畜禽实现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我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置工作荣获了山东省环卫行业创新项目。
二、多措并举,强化管理,实现餐厨垃圾高效、合理处置
(一)高度重视,全力推进餐厨垃圾处理工作
1、明确目标。我市高度重视餐厨垃圾管理工作,出台了《寿光市餐厨废弃物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规定,对全市餐厨垃圾的收集处理进行了科学规划、统筹管理,为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市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民支持、全程监管的原则,对餐厨垃圾实行了统一收集、运输,集中定点处置。
2、全面推进。在餐厨垃圾处置工作中,我们环卫处充分发挥职能,加大宣传引导,加强对企业的监管,鼓励企业和群众参与,重点解决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确保餐厨垃圾全面收集,二是引进项目,三是加强监督管理。通过出台政策文件,严格禁止产生餐厨垃圾的单位、个人随意倾倒、抛洒或者堆放餐厨垃圾,督促其与餐厨垃圾处理企业签订收运处理合同。同时,通过大力度宣传,营造舆论氛围,保障了餐厨垃圾的全面收集和规范处理。
3、全力扶持。我们积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办理有关手续,申请提供优惠政策、资金补贴等。我市给企业每吨118.8元的餐厨垃圾处理补贴,促进了餐厨垃圾处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分步推进,推动餐厨垃圾处理工作
我市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按照先易后难、先城区后镇村的方法,逐步推进餐厨垃圾处理工作。
1、实现地沟油资源化处置。经过充分考察和反复论证,2011年山东圣润化工有限公司建设了生物柴油实验室和生产车间。该项目把大中型酒店、学校及企事业单位食堂内回收的地沟油经过沉淀、加热、蒸馏、水分蒸发、酯交换等技术,把地沟油转化为生物柴油。制成的生物质柴油代替矿物燃料油,首先在环卫车辆上使用推广,现在已面向社会供应,产品供不应求。这种生物柴油性价比明显优于一般燃油,在环卫车辆上使用为我们环卫处节约了燃料资金。我市现有环卫车辆900多台,正在积极探索节约资金的其它方式,在环卫车辆中推行“油改气”,效果明显。我们目前使用了4台潍坊市华铃柴油机动力有限公司的扫路车,安装了华铃燃气发动机,节约燃油资金达40%。我们要进一步加快进度,争取对30%的环卫机械进行“油改气”,进一步节约资金,提高效率。地沟油变废为宝,杜绝了餐厨垃圾被不法商贩制成食用油回流餐桌、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现象的发生,在我们寿光市,已彻底斩断了地沟油生产的源头。
2、实现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我们进一步完善餐厨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规范管理地沟油和餐厨垃圾处理企业。2012年,市政府又批准建成了一家餐厨垃圾处理企业——金盛源固废处理有限公司。该公司生产能力为日处理病死畜禽30吨、餐厨垃圾50吨,我市的餐厨垃圾、病死畜禽全面实现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3、餐厨垃圾处置由城区向镇村延伸。随着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的不断完善,我们进一步推进餐厨垃圾处置工作向镇村延伸,实现全市城乡地沟油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三)建立全程、全方位监管餐厨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我市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加大对行业的宣传引导、政策扶持的同时,对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实行了全方位的监督管理。
1、各方协调加强监管。我市餐厨垃圾处置工作,由市食安办负责牵头和组织协调;市环卫处为餐厨垃圾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全市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的管理工作。食安办协调环卫、药监、工商、公安、卫生、畜牧等部门建立了餐厨垃圾的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并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餐厨垃圾管理联合执法,强化对餐厨垃圾收运、处理的监管,共同做好餐厨垃圾处理工作。
2、加强对源头的监管。为有效收集餐厨垃圾,我市建立了完善的餐厨垃圾收运和处置体系,做到了餐厨垃圾日产日清。配备了7辆餐厨垃圾专用回收车,全部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市环卫处对车辆的行驶路线、停留时间、具体位置等进行实时监控。宾馆、饭店、餐馆以及机关、院校等按照规定单独收集、存放本单位产生的餐厨垃圾,并将产生的餐厨垃圾交由特许经营企业收运处理。环卫部门实行24小时巡查,对私拉乱倒、非法利用餐厨垃圾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严厉查处,保障了餐厨垃圾全面收集、集中处理。
3、加强对处理企业的监督。我们在餐厨垃圾处理企业的大门、实验室、处理车间、院落全部安装了在线视频监控设备,与环卫处监控体系联网,由环卫数字化监控中心进行实时监控。企业建立了餐厨垃圾收运处理台账,准确、完整记录收运餐厨垃圾的种类、数量及来源,产品的种类、数量和流向,处理设施运行和维护情况等。企业每月底向市环卫、药监、财政部门报送当月餐厨垃圾收运处理台账。餐厨垃圾从入厂,到处理的全过程,再到产品的流向等全部在环卫部门的监控之下。
三、全面协调,与城乡环卫工作统筹推进
高效、完善的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是做好餐厨垃圾处置工作的保证。我市在《寿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将餐厨垃圾处理与城乡垃圾处理协调推进。2010年,我市在对城区、镇街驻地实行规范化、精细化保洁的基础上,将环境卫生资源、服务向农村延伸,全面推行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先后投资过亿元,扩建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了21座日处理生活垃圾100吨的中转站,在农村配备了260多台生活垃圾装卸、运输车辆和2万个垃圾桶,建立了3460多人的农村专业化保洁队伍,建设了投资5亿元、日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的焚烧发电项目。至2011年底,全市所有975个村全部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建立了由市环卫处“统一保洁村庄街巷、统一清运处理生活垃圾”的城乡环卫工作格局,显著提升了城乡人居环境。市镇两级财政每年拿出6500多万元的运行费用,确保了农村环卫体系的长效运转。又加上与城乡环卫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餐厨垃圾处理体系,让寿光的老百姓享受到了与城里人一样的环境卫生服务。
环卫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我市的政策是,市财政不仅要承担城区环境卫生的运行费用,还要与镇村财政共同承担起农村环境卫生的运行费用,实现城乡环境卫生事业的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完善的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保障了城乡环境卫生的规范运行,保证了城乡所有垃圾的有效收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促进各种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