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讲话,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下了定心丸,预示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将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然而,在当前民营企业发展前景大好的形势下,不少企业却面临着掌舵人更新换代、后继乏力的尴尬局面。许多五六十岁的“创一代”们曾在荒地上白手起家,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从农村走出的穷小子一跃而成如今的亿万富翁,养活了数千上万的员工家庭,而今一朝迎来“退位潮”,苦恼的不是交接班后子女们的强势、自立门户,更多面临的是二代接班人并不愿意接班,或者被“创一代”们认为“没能力接班”。
“子女不争气,企业如何传位,如何应势发展?”这可能是“创一代”们现在更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某“创一代”企业家带领公司在“十五”期间实现了超常规、高速度发展,使一个中等规模的建材企业发展成为全行业盈利程度最好的企业,但是年近70岁的他却在传位问题上栽了跟头,公司元老及大股东联合向接班人发难争夺股权,人事变动频繁,公司退市,生产运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业务一时瘫痪。
某铸造公司在“创一代”的带领下,不断开拓国外市场,一路高歌猛进,迅速做到世界同行业中产量最大,同时培养了一位优秀的接班人,使公司在传位之后相继完成工艺转型、管理转型和市场转型,成功先行一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继续在全球同行业中保持着遥遥领先的发展速度。
通过对这两个案例背后故事的深入剖析,我们发现一点启示:“创一代”退位一定要趁早,而公司制度的延续和传承也是传位平稳过渡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适的退位时机取决于“创一代”的心智成熟度,一个成功的企业创始人或领导者应该是很早就做好退位的各项准备工作的。曾有一位民营集团的董事长说过“50岁退位最好,60岁退位就晚了”。“创一代”应该早退位,但退位不是退休,退位也不等于交班。第一代民营企业家50岁退位,到60多岁交班才差不多。他们必须在退位到交班这段时期内克服事必躬亲、总是去管事的诱惑,退位以后,看着新人犯错、成长,主要注重制度、人事的观察和培养。很多时候,也许并非是子女没出息,缺乏工作阅历和能力,而是“创一代”的不信任和频繁干涉使接班人产生困惑和无所适从,毕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的,既有经营思路上的难题,也有体制上和价值观的差异。两代人经历不同,年龄、文化差异很大,“创一代”们多是从农民、工人阶层走出去的创业者、实干家,在艰苦的环境中靠自己的毅力和胆识打拼出来的,经过了市场经济的洗礼,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经营智慧,但喜欢按照多年积累的经验做事,人情大于制度、人治重于法治;而接班人大多受过良好高等教育,在企业管理中更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更注重制度和团队的作用,想采取更为创新、更有特色的方法去管理公司,但大多没有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的经验,缺乏历练,所以交接班过程中容易产生分歧和矛盾。“创一代”趁早退位,释放管理权限,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来考察和验证接班人的经营能力和管理理念是否可行,也可以把握准方向,引导接班人经受市场竞争和改革浪潮的不断洗礼,在犯错中逐步成长和积累经验。相信随着时间的磨合,传位一定会成功的。
另一方面,接班人不应当是“创一代”随意选择和提拔出来的,而应当是通过制度培养和历练出来的。对“创一代”来说,最容易的传承就是传财富,无非就是把企业卖了、上市了,然后传钱、传股份,这是最简单的传承,但是隐患不少,不善经营的接班人很容易挥霍掉这些财富,不仅无法使企业应势发展,甚至连守成都做不到。所以,真正的企业传承是制度的传承、团队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承。具体看就是在培养接班人的时候,“创一代”不能单一地采取家族民营企业传承普遍采取的子女继承制、股份制,不能眼睛只盯住接班人,大家长说他行他就行,说他不行他才不行,这样并不是成功的传位。民营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民营制中的合理成分可以在现代企业制度内吸收、兼容。因此,“创一代”最需要世代相传的是接受现代管理理念,建立一套真正的精英治理制度,并通过制度来培养和历练接班人。比如建立健全现代民营企业制度,集团设立监事会、董事会、理事会,实行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三权分立,各部门相互协作和制约,以限权、分权、确权,实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明确的人力资源规划,改变大家长作风、小农意识,确立好一套行之有效的用人制度,重视社会上各种专业以及管理人才,权衡激励与约束,进而组建一支对企业忠诚、执行力强、运作效率高的管理团队;注重价值观的文化传承,奉行永续经营的企业文化,以未来长期发展的目标为重,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制定适合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主要是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理念和团队精神,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全体员工把企业当成毕生所成就的事业,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接受这些传承,经过现代企业制度历练的接班人才更有可能得到第一代创业者“有能力接班”的肯定,才能确保民营企业的成功传位和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恰是中国民营经济的成长期,也是一家民营企业从小到大的成熟期。而在中国经济结构面临调整升级的今天,在“创一代”与接班人价值观的反复碰撞中,给第一代民营企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企业完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能,并得以实施。总之,一个民营企业,尤其是一个著名的民营企业,常常是几代人持续创业的结果,对于“创一代”民营企业家们来说,事业的成功不在于一时一世的辉煌,而在于后继有人、基业长青!
(作者单位: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