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转变工作作风入手 浅谈在基层化解矛盾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冯峰  来源:  日期:2019年9月16日

党和政府能够通过信访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因此信访工作也被称作“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当前,信访工作正不断面临着新的形势任务和挑战,如何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就地化解信访问题,这既是对各级政府、各级企业群众工作能力的检验和挑战,也是促进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的有效机遇。笔者从转变工作作风入手,在基层化解矛盾方面做出了较为有效的探索,在信访工作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1作风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人们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被称为作风,作风重在思想,体现在行为,工作作风是世界观外在的表现形式。作为共产党员,工作作风方面的表现,本质是反映了党性和世界观。我们党有着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这是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党的工作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目前,我们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在有些地区和企业还比较突出。这种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违背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因此,要推进作风建设,需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四风”问题,持之以恒地打好作风建设,打通与人民群众联系沟通的“最后一公里”。

2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确实有一些领导同志,忘记了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曲解了党的领导的含义,习惯于居高临下发号施令,还有一些同志,陷入“文山会海”不能自拔,很少深入基层,在自己和群众之间形成了有形或无形的障碍。这样,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不能及时反映上来,党和政府的政策、决定也不能迅速贯彻下去。[1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具体表现。一是有的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意识不强潜意识中有轻重之分,轻视了改进作风的重要内涵,忽视了党风政风建设;二是有的制度执行不力,或者执行制度停留在文件口头,落实不到行动上,更有甚者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错误想法和行为造成执行制度上形式主义严重;三是有的工作实效性上还需进一步加强随着社会进步以及企业深化改革、依法治企的不断推进,我们党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党员干部应更加联系实际,从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改进工作作风入手,到职工群众中开展工作,认真抓好作风建设

3信访工作中不良工作作风的具体表现

面对琐碎繁重的日常工作,一些地区和企业的党员干部做信访工作不深入、不细致、不扎实,思想不够解放,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官僚主义、懒政怠政;形式主义、脱离群众;本位主义、相互推诿等客观情况依然存在,信访工作中存在着较多与形势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

具体体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在信访工作中责任担当不足,不敢做、不愿做、也不会做信访稳定工作;有的“新官不理旧账”,对历史问题,认为是过去的事,与己无关,高高挂起;有的畏难怯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能拖则拖;有的以职责为由,界限分明,相互掣肘,能躲就躲,致使工作不能有效开展;有的浮在表面,下基层蜻蜓点水,接待来访不问下文,带案下访躲着群众,阅批文件圈圈点点,没思路、没措施,对工作不调查、不跟踪、不考核,“履责”变成了“卸责”;有的领导干部高高在上,日常对群众关心关爱不够,“人情味”不足,与群众感情疏离,出现问题控不住、摆不平;有的领导干部只求当下无事,花钱买平安、轻诺寡信,给解决问题造成了更大的困难;有的不做深入细致的的宣传教育和思想疏导工作,解释政策时,简单讲“上面没有政策,不能办”,或者说“向上汇报请示,等等看”,结果导致信访人往上走、要政策,把一般信访问题拖成了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和表现,归根结底是由于宗旨意识欠缺,心里没有老百姓,无视群众合理诉求,漠视群众实际困难,是典型的有法不依、有规不循、权力任性、程序缺位。

4转变工作作风,在基层化解矛盾的几点思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思想上挖掘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把转变工作作风的要求落到实处。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研究分析和解决在信访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化解矛盾。要坚持群众路线、大力倡导服务基层、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深入推动在基层化解矛盾的工作作风和方式方法。

4.1要转变作风、化解矛盾,就要始终坚持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

信访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必须始终用群众工作的观点、方法和要求化解信访稳定问题,真正把职工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来访群众当亲人,以情动人,用心去做,生活上关心关爱,思想上引导疏通。浙江诸暨枫桥通过发动和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坚持矛盾不上交,实现了“捕人少,治安好”,“枫桥经验”由此诞生。“枫桥经验”虽然历经几十年,但其观念、思路和方法历久弥新、富有活力,同样适用于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枫桥经验”关键在于始终依靠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始终坚守人民至上这一不变初心、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到群众中走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了解和熟悉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状况,就可以从根本上防止这种命令主义、官僚主义的弊病。我们提倡各级领导带任务、带问题深入基层,解剖麻雀做好信访工作,必须坚持矛盾发生在哪里、群众工作就做到哪里,深入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走到群众身边体谅群众的疾苦,同情群众的境遇,理解群众的难处。要带着责任、带着诚意、带着爱心,千方百计调处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多年来,某企业坚持把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贯穿到日常工作中,心中始终装着员工群众,把员工当家人,把员工的事当家事,主动帮助员工群众理情绪、解心结、化矛盾。按照“真困难,真帮助”的原则,积极开拓思路,拓宽帮扶救助工作渠道,通过困难救济、协助家属子女就业等方式缓解生活压力,通过民间互助会、理事会等形式帮助解决急事、难事、面子事;建立了就医绿色通道和大病救助机制,解决了员工及其直系亲属就医难的问题,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帮助患有重大疾病人员解决了实际困难;坚持重要节庆期间走访慰问困难人员,送去帮扶慰问金。这些人文关怀措施的有效落实,赢得了企业职工和群众的认同和点赞。

4.2要转变作风、化解矛盾,就要大力倡导源头预防、深入基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信访工作中,基层干部应该把好第一道岗。”因此,做好信访工作要把基层作为着力点和重心,狠抓基层基础,发挥好基层的责任主体作用,加大对基层的调研指导力度,做到“上通人气”“下接地气”。一是要改变下基层调研的方式。以往下基层调研,往往采取打招呼踩点去按点到听汇报带材料锦上添花式调研,要主动找参考,听真话,摸实情,听心声,少听喜,多解忧使调研得到的内容更加全面、真实、丰富,避免一面之词;二是要多体谅基层的疾苦,多理解基层的难处,带着责任、带着诚意、千方百计调处基层反映的问题和诉求。通过“交换、比较、反复”来真正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要总结基层经验。虚心向基层学习,主动从基层汲取营养,并予以总结归纳、提炼升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让基层智慧发挥更大的作用。某企业坚持立足解决和减少信访突出问题、为基层减压,以及归口办理、注重实效的原则,修订完善了《信访事项带案下访实施办法》和《信访事项会商会办实施办法》,将干部下访作为息访息诉工作的延伸,将突出信访问题归口分办给职能部门,每季度组织带案下访、现场会办,积极帮促和跟进指导基层改进工作,搭建起了企业与信访人、企业与基层之间交流的平台,尤其是与信访人的面对面约谈,进一步交流思想、融通感情,梳理合理诉求,会商息访息诉措施,推动化解了大量信访问题。

4.3要转变作风、化解矛盾,就要真正解决职工群众的实际问题。

信访是职工群众反映实际问题、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渠道,我们要始终践行群众利益无小事,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真正去研究推动化解疑难信访问题。当然,实现矛盾化解、案结事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甚至还会反弹反复。我们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贯穿到来访接待工作中,本着“先弱化情绪、再软化心态、后转化思想”的原则,先从与信访人交心、交友入手,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角度,换位思考,循循善诱,推心置腹,摆明事理,讲清道理多做“暖人心、稳人心、聚人心”的工作;在与信访人沟通时,要他们能听懂的话,办让他们暖心的事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要解决实际问题,也要努力解开思想心结,用“关心”代替“管控”;要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运用到矛盾化解中,充分运用疏导的方法、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把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转变工作作风、疏导群众情绪、解决群众困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过程。只有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把上访人当成家人,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和理解。某企业在做信访工作中,注重与信访人的倾听,在交谈中以礼相待、以诚相见,特别是主要领导亲自出面做工作,以“老大哥”身份约谈。一方面对信访人诉求中的不合理成分坚决予以回绝,另一方面也对其具有特殊性并有合情合理的因素,给予最大帮助。通过关心帮助、心理疏导等组织关怀措施,使得信访人逐渐加深了对企业的理解和信任,思想得到明显转化,并签订了息访息诉承诺书。

4.4要转变作风、化解矛盾,最终贵在力行、重在实干。

为政之要,贵在力行,重在实干。笔者认为,一切问题,做实是根本,只有在实干当中才能解决。信访干部一言一行关系着组织的形象,体现的是组织的关怀与温暖,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信访干部面对信访人的抱怨和质问,要坚持运用朴实的语言、真诚的态度,与他们交流时学会拉近感情、融洽关系。同时,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也要“豁得出去、顶得上去”,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信访干部要在转变作风、化解矛盾的路上脚踏实地,坚持苦干、实干、巧干,真正把信访工作的各项内容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中,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真正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利益问题,不断推动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企业长治久安。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山东石油分公司


鲁ICP备19061685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510号
技术支持:济南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