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2017、2018、以及2019上半年的迅猛增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2019下半年出现较大波动。而山东较为特殊的产业结构,使得企业和政府下一步的路径更加难以抉择。是坚持原有路线走下去,还是积极投身新热点,需要从市场、消费、区域基础等方面综合决策。
据中汽协数据,2019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完成产销分别为61.4万辆和61.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5%和49.6%。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为49.3万辆和49.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7.3%和56.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为11.9万辆和1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9.7%和26.4%;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为1170辆和1102辆,同比分别增长7.2倍和7.8倍。但是,2019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额补贴方式和额度都出现较大变化,产业进入阵痛期。在多种市场因素综合作用下,7、8月,新能源车市“两连降”。7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8万辆,同比下降4.7%。8月销售8.5万辆,同比下降15.8%。8月乘用车中新能源车用户购车意向占比为1.7%,比7月出现0.1%的下滑。北汽新能源将全年销售目标从22万辆下调至15万辆,比亚迪由40万辆下调至35万辆,上汽、吉利也分别下调3万至5万辆。
山东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从传统汽车产业升级发展而来,在全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特别是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有较强竞争力。但是在乘用车整车研发、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山东企业面临诸多困难。有来自市场、技术的困难,也有来自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的压力;既存在激烈的省内竞争,也面临省际国际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对国内汽车产业产销的持续下滑和2019年下半年和新能源乘用车陡然下行,山东迫切需要明确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就山东本身乘用车发展基础来看,山东本土的乘用车生产基础较弱。截至目前,山东省没有一家较高产销量的乘用车品牌。出生于山东的华泰汽车总部已搬至北京,落户淄博的国金汽车经营面临困境,一些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面临整顿。
在引进乘用车制造方面,通用、大众、一汽、吉利、众泰、北汽、比亚迪等品牌分别在烟台、青岛、济南、临沂开设了燃油或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山东只是这些企业的生产基地,研发能力不强。由于现在汽车产业基本实现了全球配套,省内生产厂对本省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
山东省是商用车研发与生产大省,全省商用车产销均过百万,近三年来保持20%左右的增幅。在商用车领域内,中国重汽拥有国内最大的重型商用车生产基地;轻型卡车主要有北汽福田诸城汽车厂、山东凯马汽车、山东唐骏欧铃等企业,总产量位居全国前茅;客车方面,山东中通的常规能源客车市场占有率居全行业第二,新能源客车市场占有率居行业第三。在既有优势基础上,中国重汽、中通客车、潍柴集团等龙头企业较早投入新能源汽车研发,并在氢能、纯电等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三家龙头企业均有新能源商用车投入市场,应用于码头牵引、市内公交等众多场景。
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是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先省市。这些地区的研发与生产,或者是以乘用车为主、或者是乘用与商用并举,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和集聚。这与国内商用、乘用车三七开的市场份额相符,也与乘用车需求与潜力较大的市场预期相符。当前新能源汽车出现的下滑主要集中在乘用车领域,故领先省市受冲击较大。而山东商用独大、乘用较少的布局恰恰避开主要下滑板块;也是因为这样的既有布局,山东产业受补贴持续退坡、家用汽车消费乏力的影响较小,当地优势企业受冲击也较小。
综合分析国内产业布局、山东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和产业结构可以得出,当前最优整车路径是氢燃料电池和小型纯电路线,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走氢能源引领、小型车升级的山东特色新能源汽车道路。这既是新形势对山东产业的倒逼,也是省内产业多年形成的既有模式。企业与政府都应在市场波动面前保持战略定力,厘清自身优势与短板,认清市场波动对自身是否有影响、有多少影响,避免盲目跟风,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中走出山东的特色路径。
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已成定局。虽然山东在一些方面处于劣势,但在世界新能源汽车良好预期和既定国家战略指引下,山东应在既有产业基础上,找准突破口,统筹产业布局,引导要素投入,奋力赶上。否则,山东将又一次错失汽车产业发展机遇。
我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中所处位次以及我省在全国所处的技术地位来看,商用氢燃料电池车是我省可以争取龙头地位的关键领域。目前我省潍柴、重汽、中通公司的氢燃料电池车研究走在全国前列,东岳集团的质子交换膜技术国内有一定优势,拥有5万平方米的试验线,戴姆勒-奔驰与福特的合资公司跟东岳集团达成了联合开发协议。充分利用山东龙头企业已经打造的新能源商用车整车与关键零部件优势,在原有技术与人才积累基础上,找准着力点精准发力,补足产业链缺项,将我省氢能源商用车打造成全国龙头,乃至世界龙头。
山东小型纯电动汽车具有一定研发和产能基础,可争取国内第一梯队。目前,山东省低速电动车产能非常大,而2018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低速电动车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18〕241号)文件,明确提出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清理整顿,引导有条件的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转型升级,向小型高速电动车企业转型。这条转型升级之路举步维艰,却也是山东新能源乘用车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必经之路。
综上所述,对于目前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商用研究优先于乘用研究,关键零部件研发优先于整车成套生产,核心技术投入优先于产能提升投入,小型高速乘用车型优先于中大车型。此外,规范产品标准、促进低端产能转型升级方面,亟需出台有效措施。
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国内产业链的一部分,应积极融入全国体系。一方面,省内企业在氢能和小型纯电方面取得一定优势,另一方面,以山东一省之力不可能建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加强优势方面投资研发力度的同时,主动与互补性省份进行沟通对接,通过合作实现要素互补,推进省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当前“开放式创新”日益成为主流模式,应以省级层面为平台,面向领先省市,推介省内项目、聘请权威专家,引入顶尖的人才和技术资源。特别是面向氢燃料电池及关键组件、高能量密度蓄电池、新能源汽车底盘设计、轻量化设计等方面,与国内龙头企业进行多层次对接合作,是突破我省目前短板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合作方面,建议企业理清自身需求,对境外合作方进行多方面了解,谨慎做出合作或收购动作,防止出现低效合作甚至无效收购。
2019年下半年产销下行态势,让新能源汽车产业颇受震动,未来政策、市场频繁变化波动将成为常态。从企业角度说,必须从全球技术视野、国内市场特点和设计生产配套能力等宏观、微观角度综合分析研究,才能在频繁变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获得发展。单一考虑政策因素或面向短期市场需求进行大规模投入,都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省内有条件的企业,在着力进行研发与创新的同时,应与社会性研究机构合作,针对面向的市场角度,进行多层次、持续性的深入研究,确保投资和研发方向正确,减少损失,在企业之间、地域之间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从政府角度说,在稳步推进既定国家政策的同时,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和技术发展保持关注,适时对本地区政策进行针对性调整,引导和保护本地企业有序、健康发展。
起源于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是应用于企业管理、文化、生产的一整套方法体系,这一“精益方法体系”对于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非常值得借鉴,有益于较高水平车企提升层次,更重要的是有益于我省较低水平车企认识并融入现代管理和生产模式。
山东汽车企业管理、工艺水平参差不齐,但在借鉴精益方法体系方面,其理论内核具有广泛适用性。企业不应盲目以智能化为标尺要求自身的生产过程,分析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明确对自身当前发展性价比最高的应用性技术,逐步推进技术改造。如果只需要提升自动化水平就可以满足当前市场,则应以自动化改造为重点;适应市场需求后,根据新变化决定是否进一步改造。在工艺设计上,可借鉴TPS的众多要点,在改善点的发现与采纳上,充分注重和发挥所有员工的创造性,即“人”的作用。虽然丰田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但做好本地化,选择适合山东企业的内容为我所用,才能让企业少走弯路,减少浪费。
作者单位: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