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下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思路探析

作者:王巧婧  来源: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日期:2020年4月7日

【引言】2020年是重大节点年份,一是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二是“十三五”“十四五”转换之年。然而,2020年的开局之初注定是不平静的,突然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延期复工、产能滞后、流通停滞、需求疲软、货运物流风险等给不少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目前许多中小企业本身就已经陷入转型升级的困境,疫情集中暴发之后,更面临着现金流紧张、融资难度增加、相对经营成本上升等问题。如何确保在遭遇这种短期大风浪的情况下不翻船,甚至一路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众多中小企业老板和管理者们夜不成寐。

自疫情爆发至今,时间已过去两月有余,目前国内疫情得到明显缓解,据钟南山院士近期预测4月底基本可以控制疫情。但为响应政府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的号召,企业大面积延期复工,春节之后的返工潮推迟了近半个月才陆续出现,受疫情影响巨大的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旅游等部分行业更是迟迟不曾恢复,许多企业因此面临业务停滞、经营成本上升、资金周转困难等风险和压力的“第二战场”。突发事件面前,既要战疫情,又要稳经营,我们需要冷静思考中小企业该怎样渡过难关,涅槃升级!

战略先行,适者生存。

企业要发展,战略必先行。企业战略的核心是适者生存。疫情之下,很多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26日,知名IT培训机构“兄弟连教育”宣布,因受疫情影响,即日起,兄弟连北京校区停止招生,员工全部遣散;27日,北京知名KTVK歌之王”宣布将与200多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有30%员工不同意这个方案,公司将进行破产清算。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企业经营环境的短期剧烈变化,由于企业经营的中长期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企业还是要保持中长期战略的定力。当下我们需要考虑的是短期的应对策略,而“活着”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就是必须首要选择的战略。降薪裁员、生产转型过渡、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申请政策资金扶持等一直都是企业在特殊时期度过危机的多重选择,关键是找准当前生存和长远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大家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坚定信心,同舟共济。

中小企业的一大优势就是命运共同体意识强。企业家作为企业的领头羊和战略的决策者,一是要有必胜的信念和全局意识,企业管理者有信心,员工也会受到感染和鼓舞;二是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时间长度要有充分的估计,提前优化产业布局,弥补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三是要在保障好员工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情景规划,从容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四是要加强与员工沟通,透明基本收支,采取员工降薪换股等措施,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与员工共担风险、共渡难关。

积极自救,苦练内功,加快转型。

首先,企业要有自救意识,现金为王,开源节流。中小企业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但是经营方式灵活,“船小好调头”,在大风浪前顺势而为是明智的选择。中小企业要积极自救,果断舍弃一些非必需的资源,快速精简臃肿的人员队伍,只保留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或业务,同时把握时机调整结构、迅速转型,增强抗风险和修复能力。但切记这只是非常时期行非常之法,要考虑好疫情期间企业如何实现业务和组织的平稳过渡,以及疫情过去之后企业的持续经营问题。

其次,企业要梳理优化内部管理流程,苦练内功。面对疫情,企业被迫停下来、慢下来,平时不易察觉的问题被暴露,管理者除了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要重新审视和思考发展目标,在管理架构优化提升方面深挖潜力,重塑经营理念。在开源受阻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优化企业内部流程,加强精细化管理,提质增效,降低综合运营成本,管控好现金流,减少跑冒滴漏。正是这种艰苦环境才能激发企业的内在潜力和革新动力,促使企业管理从原有粗犷模式向精益管理模式升级。

再次,企业要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疫情极大地改变了市场格局,造就了独特的社会消费环境,会加速淘汰落后模式和业态,逼迫企业激发出新能力,催生出创新模式。疫情加快了企业管理、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这些技术为内核的企业会迎来发展,而没有“智能”“创新”保驾护航的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不断涌现,移动办公、云端办公重回视线,垂直电商凸显,到家服务迅速崛起,在线教育站上风口,开放平台广受欢迎。很多企业在这次产业能力和生态协同的“大考”中找到了新的增长机会,比如餐饮行业,反应迅速的商家率先通过互联网、手机APP优化了外卖送餐流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把握住了收入机会,同时也借此机会加速了线上与线下的融合。

寻求外援,借智借力。

一方面,企业要利用好国家政策支持。近日,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包括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减免税费负担、降低运营成本、支持企业稳岗等。企业要研究政策,用好政策,实现降本增效。比如,从增加收入方面,由于国家对于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有各种财税政策优惠,企业可以通过整合资源,研究疫情期和复工复产期可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从收入免税方面,国家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纳税人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快递收派服务、运输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等取得的收入推出了诸多免税政策;从增资角度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担保贷款、融资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贷款、争取发行债券融资等多种途径寻求支持;从降低成本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与员工协商一致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尽量不裁员或者少裁员,合理利用国家的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要争取大企业帮助,探索共赢的合作方式。企业要主动与利益相关者沟通配合,争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金融机构、房东等的支持。比如,某电商企业向餐饮企业“租借”员工就是一种合理探索。此外,中小企业还应学习借鉴大型企业完善合理的管理机制和科学防控的理念手段,及时总结经验化为己用,则无论是在当前疫情防控期,还是在今后企业发展运营期,都将极大提高企业运转效率、员工安全意识,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始料未及,只有具备转型思维和快速的行动力,才能让企业在这场大浪淘沙的考验中存活下来,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请相信疫情终将过去,生活还要继续,企业如能挺过这次疫情的冲击,就会迎来消费和投资反弹的好环境,加上经过大风大浪锤炼的组织和人员,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作者单位: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鲁ICP备19061685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510号
技术支持:济南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