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意义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不断演进,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当前,我省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着增长速度换档期、新旧动能转换空窗期、高质量发展阵痛期三期叠加带来的巨大挑战。同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在山东落地,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面对新时期新阶段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潮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省企业做强做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紧要任务。
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价值和地位日益凸显。山东百强企业是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在引领全省经济做大做强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旨在对山东百强企业创新特征、趋势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积极探求山东省大企业的创新结构特征,创新驱动因素和创新发展规律,为企业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建议和参考。
二、山东百强企业创新能力现状
(一)主要优势
1.创新投入稳步提高,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巩固
山东百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持续保持增长态势。据统计,2019山东百强企业中,有91家企业公布了研发费用数据,合计投入研发费用926.56亿元。与自身同口径相比,91家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增长4.26%。其中,75.6%的企业研发费用与上年相比有所增长。从历史数据看,2015-2019山东百强企业研发投入由763.16亿元增长到926.56亿元,年均增长5%。
山东百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益突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全社会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统计局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山东省研发费用总额为1643.3亿元,山东百强企业研发费用占全省研发费用总额的56.38%,百强企业已经成为我省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和重要支柱。
2.关键创新资源持续积累,创新能力获得有力保障
创新资源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研发人员和研发机构作为企业创新资源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从研发人员的规模看,2019山东百强企业中的80家企业拥有研发人员共计为106778人,占80家企业中员工总数的比重为8.99%,研发人员占比较上年增长1.51个百分点。
从研发机构的数量看,2019山东百强企业拥有院士工作站48家,博士后工作站50家,分别占全省院士工作站(547家)、博士后工作站(322家)总数的8.8%和15.5%。百强企业拥有国家级研发中心、实验室共计83家。
3.创新产出日益丰富,创新成果助推高质量发展
从企业专利情况看。一是专利数量逐年增长,2019山东百强企业中86家企业(共计有86家企业填报了“专利数据”指标)共拥有专利90368件,比上年增长3.67%,专利数量连续4年稳步增长。二是专利质量持续改善,2019山东百强企业的发明专利为36655件,发明专利占专利总量的比重,由2015年的30.96%提高到2019年的40.6%。
从标准情况看。标准竞争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新特征,也是企业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2019山东百强企业中有69家企业申报了参与标准制定的情况,共申报标准2449项,比上年增长12.4%。我省大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积极性和持续性一直处于活跃状态。
4.技术创新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开放式创新深入推进
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国际化战略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山东百强企业在研发机构、创新人才、标准制定三个方面共同发力,加速创新资源全球化布局。
积极开展研发机构的国际化布局,构建全球创新网络。2019山东百强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38家,分布于世界四个大洲,14个国家。海外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北美、日韩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
积极实施创新人才国际化战略,逐步建立拥有国际化背景的研发团队。山东百强企业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已有17家企业引进外籍研发人员246人,占百强企业全部研发人员总数的0.23%。
积极参与国际权威技术创新组织和国际标准制定。2019山东百强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90项。有效而又深度地参与国际权威组织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已经成为企业做强做优的必经之路。
(二)主要特征
1.研发投入两级分化,优势企业的集中度较高
山东百强企业的创新投入呈现两级分化、强者恒强的特点。统计数据显示,2019山东百强企业中研发投入超过20亿元的8家企业研发投入合计473.89亿元,占据百强企业研发投入总额的半壁江山,其中,有7家企业近3年研发投入始终在20亿元以上。
2019山东百强企业中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22家,研发投入总额为668.76亿元,占百强企业研发投入总额的72.18%。另有22家企业的年度研发投入不足亿元。
2.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保持领先,民营企业研发强度占优
基于制造业在我省所处的突出地位,制造业企业在研发投入上同样处于领先水平。统计显示,2019山东百强企业中制造业的平均研发强度为2.06%,高于百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0.37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行业的平均研发强度最高,为9.26%。制造业企业的各项创新指标与其他行业相比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从企业所有制性质看,2019山东百强企业中民营企业平均研发强度为1.91%,同口径与上年相比降低0.17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平均研发强度为1.35%,同口径与上年相比提高0.0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高于国有企业。
3.研发投入地区分布不平衡
从研发投入的地区分布看。2019山东百强企业中,隶属济南(含莱芜,下同)、青岛、东营、滨州的企业研发投入总额均超过100亿元,四市合计641.15亿元,占百强研发投入总额的69.2%。研发投入的增长有利地推动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
从研发强度的地区分布看,2019山东百强企业分为三个梯队。滨州、东营、青岛、聊城、泰安5市作为第一梯队,入围企业平均研发强度均超过2%;潍坊、日照、威海、济南、临沂、德州、烟台、济宁8市作为第二梯队,入围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为1%—2%;淄博和菏泽两市作为第三梯队,入围企业平均研发强度低于1%。
4.国有企业的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更强
国有企业在事关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创新人才、研发机构等关键创新资源配置方面,国有企业的优势更加突出。
从创新人才的使用情况看。2019山东百强企业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平均拥有的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2192人和967人,前者是后者的2.3倍。在中高端创新人才方面,国有企业平均拥有博士人数、硕士人数和高级职称人数分别是民营企业的3.8倍、5.5倍和21倍。数据表明,无论是创新人才总量方面还是中高端创新人才吸引力方面,国有企业的优势更强。
从研发机构的数量情况看。2019山东百强企业中国有企业拥有国家级创新中心40家,省级创新中心156家,院士工作站24家,博士工作站28家。民营企业拥有国家级创新中心43家,省级创新中心131家,院士工作站23家,博士工作站24家。国有企业平均研发机构拥有量高于民营企业。
三、山东百强企业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新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5-2019山东百强企业的研发强度分别为1.9%、2.15%、1.81%、2%、1.69%,研发强度整体波动较大,有下滑趋势。近几年,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我省百强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在降低投资的同时,也在逐步降低技术创新的投入。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之间存在一定的传导间隔期,前期投入的减少必定会影响后期的产出,由此造成的创新后劲不足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缺乏对创新发展战略的系统安排和长远规划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找准方向、持续努力和长期积累,在连续递进的发展中产生放大效应。对于一些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更需要长期跟踪和研究。我省百强企业在创新发展战略规划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调查发现,只有2.5%的百强企业制定了创新战略长期规划,而制定创新战略中期规划的企业也只有20%,另有67.5%的企业制定了创新战略短期规划,其余10%的企业只有创新发展年度计划,没有创新发展战略规划。缺乏创新战略长期规划也是造成我省百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基于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关键核心技术过度依赖外部资源是制约我省百强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山东百强企业中只有45.1%的企业选择完全独立开发方式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有22%的企业选择与其他单位合作的方式掌握核心技术,有14.6%的企业选择购买核心技术,另有19.5%的企业选择采用多种方式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是企业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关键核心技术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山东百强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创新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较为短缺
创新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已经成为阻碍我省百强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这个问题,有79%的企业选择“创新人才短缺”,有63%的企业选择“缺乏高层次创新带头人”。在实际调研的5家企业中有4家企业反映,“当前企业在创新发展方面最大问题就是人才不足。”在给予创新人才的薪酬待遇等方面山东企业不如南方企业,而在地域文化、政商环境、发展机会等这些“软”实力方面山东与南方地区差距更大。如何吸引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来我省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培育和提升我省百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创新驱动理念,强化引领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充发挥自身资金、人才、资源整合等优势,布局未来,引领相关产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借助自身实力强、体量大、韧性足、抗风险能力强,敢于攻坚克难,积极占领相关领域的技术制高点,不断强化自身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加大创新投入,注重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提高创新投入的标准,对标广东、江苏、浙江等先进省份优秀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确定更高标准的研发费用的投入数量和比重,提高研发强度。加强基础创新,在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加强企业创新战略管理,科学规划创新方向与路径
加强创新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的协同,推动创新战略有效对接总体战略,提高创新战略的格局与视野。组建创新战略管理机构,强化创新战略的实施与监督,并根据环境变化适时调整创新战略。明确技术创新的方向与路径,根据不同期限创新战略中技术创新的目标与方向,深入研究确定实现创新目标的路径、方法和措施,运用创新战略有效指导和规范企业的创新活动。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加强人才培养,重点培养年轻骨干创新人才,为他们的培训学习和科研公关,创造有利条件。加强人才激励,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薪酬激励机制,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充分激发科技创新人才的创造性。加强人才引进,充分利用国家、省市人才奖励扶持政策的叠加效应,围绕平台、待遇、服务等多个环节筑巢引凤,采用柔性引才等灵活方式延揽高层次创新人才。
强化创新的开放水平和国际视野,充分利用外部创新资源
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与高水平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交流互动,利用专家智力资源帮助企业获取前沿技术与信息、规划技术路线、攻关科研难题。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在国外设立或并购研发机构的方式,及时了解国际科技创新及市场需求动向,充分利用国外创新环境、管理经验及人才等要素提升本地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和集聚效应,以百强企业为中心建设创新集群
山东百强企业应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通过集群中企业间的互助与协同激发集聚效应,实现协同创新。培育和支持百强企业周围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以大带小、共同创新发展的产业格局。
(作者单位: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