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工作母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任,是工业的心脏和国民经济的生命线,是支撑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石。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划分(GB/T 4754-2017),其范围具体包括8个行业大类中的重工业:33金属制品业( 不包括塘瓷制品制造和金属制日用品制造)、34通用设备制造业、35专用设备制造业(不包括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36汽车制造业、3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不包括摩托车和自行车制造业)、3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不包括电池、家用电力及非电力家用器具和照明器具的制造业)、39计算机、通信设备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不包括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40仪器仪表制造业(不包括眼镜和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本文以威海市为例,深入调研威海市装备制造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短板,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双招双引、智能制造一些对策及建议。
近年来,威海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的决策部署,将装备制造业纳入全市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培育,对优化经济结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246家,从业人员7.2万人,业务收入674亿元,同比增长2.8%。主要产品有数控大型机床、锻压机床、压力容器、大型反应釜、航空地面设备、改装车、房车、多用途集装箱船、豪华客滚船、海洋工程船、大型远洋渔船、工业机器人及电机、风机、各类子午胎、曲轴等。船舶行业,被认定为首批国家船舶出口基地。代表企业招商局金陵船舶、黄海造船、普益船舶、中远造船,产品包括多用途集装箱船、客滚船、远洋渔船等15大类40多个品种。汽车行业,荣成市被授予“中国房车产业出口基地”,代表企业三角集团、成山集团、天润曲轴、广泰空港、康派斯房车、怡和专用车,主要产品包括特种车、房车、轮胎、曲轴等。机床行业,是国内重要锻压设备制造基地,代表企业华东数控、荣成锻压机床、金辰机械、华东锻压,主要产品包括数控车床、精密锻压设备等百余个品种。电机行业,是国内分马力电机和中小型电机生产的重要产区,代表企业华力电机、奥文电机、力久电机等,主要产品以传统单相和三相异步电动机为主。
(二)骨干企业持续壮大。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装备制造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涌现出三角集团、天润曲轴、威达机械、广泰空港、黄海造船、康派斯、化工机械等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骨干企业引领、中小企业赶超的发展格局。三角轮胎成为工程子午胎和巨胎全球四大供应商之一,其“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中国轮胎行业获得的最高科技奖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举行的盛大阅兵和庆祝活动中,受阅的九个解放军各类型装备方队和2000多辆各类型客车组成的服务保障车队装配了三角轮胎,接收祖国检阅。广泰空港能为一架飞机配齐所有地面设备,是全球空港地面设备品种最全的供应商,部分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60%。康派斯房车连续3年房车出口量全国第一,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天润曲轴是专业曲轴生产企业,汽车发动机曲轴达到200万支生产能力,商用车连杆形成500万支生产能力,是全球最大商用车连杆生产基地。黄海造船建造的客滚船、重吊船分别占国内市场份额的50%以上,是国内能够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远洋渔船的企业。
(三)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拥有国家浅海海上综合试验场、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工程实验室等1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工程实验室等91家,省瞪羚企业2家、中小企业隐形冠军14家;华力电机、威力工具、震宇智能、天力电源、光威复材等一批企业参加制订或修订各类国家及行业标准。威高集团的“妙手S”微创手术辅助机器人等一批自主研发产品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多项研发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海富光子自主研发生产的高端光纤激光器产品,改变我国高端光纤激光器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可广泛用于海洋船舶先进制造、传感、航空航天、激光医疗、大气和空间监测、科学和技术研究等领域。未来机器人公司突破高机动性的海底履带式移动机构、海底行走技术、深海底未知环境下定位技术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海洋探矿采矿机器人成为世界上第一台成功商用的探矿采矿机器人。光威精密公司研发生产的碳纤维千吨级预氧化炉被列入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影响广泛。
(四)智能制造快速推进。围绕制造业提质增效,增强企业竞争力,积极实施“机器换人”、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智能制造示范提升“三大工程”,智能化改造推进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研究出台《威海市实施新一轮高水平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威海市智能制造专项行动计划》、《威海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认定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目前开展了三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认定,总数达到19家。天润曲轴列入省首批7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三角轮胎、拓展纤维等13家企业列入省智能制造示范试点。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供应商,引进华为、浪潮、北自所、四川中物、青岛宝佳等国内知名系统供应商,为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智能制造对接交流活动成效显著,先后召开智能制造现场交流会、智能化改造企业和系统集成供应商对接交流会等10余场对接会,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和困难,进行精准对接服务。
二、存在困难与问题
(一)转型升级压力较大。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相对较少,装备制造业企业中业务收入20亿元以上企业有6家,10亿元至20亿元4家,大部分处在中小型企业阶段。缺乏潍柴、重汽、海尔、海信等过千亿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没有有效发挥,企业有待进一步膨胀发展。受行业持续低迷、市场激烈竞争、人工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波动、节能环保责任加重等多方面影响,对企业盈利能力造成较大冲击,利润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转型升级压力大。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研发平台发挥作用不够,服务企业效果不明显。缺少高水平专业研究机构,体现科技含量、实现利润、拉动经济的高端装备产品,特别是生产装备产品的装备尤为紧缺。重点领域发展急需的大型智能成套生产线和关键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结构性矛盾突出。共性关键技术和基础工艺研究短缺,新产品开发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高端产品急需的精密机械技术、检测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集成技术等缺乏。
(三)智能制造发展迫切。虽然三角集团、威达集团等骨干企业通过建设智能工厂、自动化生产线,整体效率大幅提高,人工费用等大幅下降,但是距全面实施智能制造还有很大距离。很多企业因产品小批量多品种,成功经验难以复制,导致企业改造成本高、改造难度大,个性化问题突出。此外,不同企业对智能制造的认识程度不同,预期也不同,有的期望过高,有的急于收回成本,有的知道重要性但不知如何下手,存在着政府急、企业等现象。
三、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科技创新,推进产品向高端化发展。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对列入国家和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的企业、承担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进行支持。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争取更多产品列入省高端技术装备新产品推广目录,抢占市场份额。充分发挥驻威高校、科研单位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建设完善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强化双招双引,推动产业增量发展。瞄准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院士团队、独角兽企业等项目,带着方案、带着思路加大走访洽谈力度,争取储备落地一批优质项目。完善相关政策,助力引进“高大上”增量企业、培育“高精尖”存量企业、促进产业化集聚发展。着力引进产业链龙头项目和补链、强链、扩链的关键项目,做大做强做长产业链,补齐产业链条短板,提高产业本地配套率。
(三)加快智能制造,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加快实施机器换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智能制造示范提升三大工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企业智能化发展的试点示范及专项等优惠扶持政策,市级各类扶持政策优先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工程。加强与相关领域专业协会、行业联盟等的合作,支持知名智能制造服务商来威设立分支机构,服务更多威海本地企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对标学习等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智能制造的良好氛围。
(四)打造良好环境,提供产业发展优质服务。发挥全市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专班作用,加强配合,密切合作,推进三年行动方案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已经设立或正在设立的子基金、直投基金作用,做好产业基金与企业对接,发挥基金最大效用。充分发挥市装备制造业协会、游艇协会、军民结合产业联盟桥梁纽带作用,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双向服务。组织企业积极参加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国内外高端会展,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加大推介力度,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作者单位: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 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