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工具准则的资产负债表观框架分析

作者:段晓旭  来源:山东省鲁信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日期:2020年12月3日

2017年4月6日,财政部发布与 IFRS 9 高度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22 号-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经过2018年2019年在境外、境内上市公司陆续推行,2021年起在所有企业推行。准则修订体现了规则导向向原则导向的变化,更加强调主观判断。本文力求建立资产负债表观的逻辑分析框架,透视金融工具准则变化,提出具体实施建议。

 

一、新金融工具准则的核心变化

(一)分类由“四分类”改为“三分类””

旧准则按照管理者持有金融资产的意图和目的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属于前三类的金融资产都列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新准则规定以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作为依据,分为三类: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不属于前两类的金融资产都列入第三类。新准则核心是改变了分类标准,按金融资产的经济实质进行逻辑分类,降低了资产分类的复杂性和主观性。

   (二)减值确认方法由“已发生损失法”改为“预期损失法”

新准则简化仅保留一种减值模型,范围仅限有约定现金流的金融资产,方法由已发生损失法改为预期损失法。预期损失法不再不以减值的实际发生为前提,而是以未来可能的违约事件造成的损失的期望值来计量当前(资产负债表日)应当确认的损失准备。预期损失法要求金融企业自金融工具初始确认时确认未来12个月的信用损失,并对信用风险是否显著增加进行持续监控,以便确定是否需计算其全生命周期的预期信用损失。可见预期损失法有利于及时反映金融资产信用风险,解决信用损失延迟确认问题。

新的金融资产分类及计量、列报、后续计量的变化核心内容,具体见下表:

类别

业务   模式

合同现金流量特征

金融工具类型

核算科目

处理原则

摊余成本计量

收取本金和利息

本金 利息

债务工具

贷款       债权投资

实际利率法、摊余成本、减值

公允价值计量,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收取本金和利息     出售

本金 利息

债务工具

其他债权投资

实际利率法  公允价值    减值

公允价值计量,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不属于以上两类

不属于以上两类

债务工具权益工具

交易性金融资产(不指定)

公允价值    不减值

权益工具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指定)

 

二、新金融工具准则凸显资产负债表观的财务会计框架体系

资产及其相关义务的计价与利润确定是财务会计的两大中心内容。资产负债表观着重关注报告企业所拥有的财产,包括其拥有的经济资源以及向其他方交付经济资源的义务。其要素定义,首先是定义资产和负债包括所有者权益,其次以此为基础定义收入费用。认为企业的当期收益是其资产、负债的价值在一定期间内的变化的反映,公式为企业期末净资产减期初净资产计算得出当期净收入。

(一)资产负债表观的财务会计目标:决策有用Vs受托责任

受托责任则是基于过去业务形成的,是传统财务会计的中心,而决策是基于现实情况,面对未来而做,现在财务会计主要以决策有用为目标导向,是以资产负债表观为基本理念的,因为资产的价值和质量是决定未来企业业绩的基础所在。要首先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其次才是企业的经营业绩。这是因为当今企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如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币值的稳定性、汇率变动风险等,所以投资人、债权人等报表使用者更关注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及其变动趋势。

(二)资产负债表观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Vs历史成本

 新金融工具准则的修订进一步趋同与国际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比重上升,体现在新准则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进行处理,同时分类的变化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权益投资大部分划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失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体现了市场交易原则,反映企业在计量日拥有的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因为在完全市场的假设下公允价值即是的现时市场交易价值,也是企业未来价值的折现价值。其反映的价值比较历史成本,更体现决策相关的财务会计目标。

(三)资产负债表观的风险计量:预期信用损失法Vs已发生损失法

 在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中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法,推翻了过去事项逻辑体现,要求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应当自取得时就充分评估其减值的迹象及可能性,并在取得时就确认“预期信用损失”。三阶段计量模型核心是基于未来经济状况的判断来充分揭示当前风险状况,反映了资产负债表观的决策有用信息原则,财务信息更具前瞻性。 

(四)资产负债表观的信息质量:相关性Vs可靠性

从前面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和风险计量特征分析,可见资产负债表观中要求反映企业风险的动态变化,通过公允价值的动态性和预期信用损失体现。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关性更高但稳定性较差。相对于历史价值、信用风险更加稳定的市场中,体现信息的可靠性,但当不稳定的市场情况中,新金融工具准则更加体现相关性的特点。

(五)资产负债表观的收益:综合收益Vs经营利润

资产负债表观采用全面收益计算模式,收益是企业期初净资产和期末净资产比较的结果。企业净资产的增加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经营利润,还包括企业当期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新金融工具准则的收益核算见下表:

类别

资产负债表

经营利润

其他综合收益

债权投资

其他债权投资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交易性金融资产

 

摊余成本

 

 

公允价值

 

利息收入

股利

减值

汇总损益

终止确认产生

公允价值整体变动

终止确认其他综合收益转回

并非在损益中确认的其他公允价值变动

公允价值整体变动

汇兑损益

终止确认时权益内部结转

终止确认时转回至损益

三、基于资产负债表观的准则实施建议

   (一)加快业财融合,促进财务会计的运营转型

金融工具的分类标准——业务模式和现金流量测试是新准则的重要基础。财同时新准则下,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主要面临市场风险,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主要面临信用风险,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兼具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企业要适应准则变化,需调整投资分类框架和管理机制,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合理分类,还要适应现代风险管理要求,建立科学风险评估模型和数据库,对金融资产未来预期现金流和违约风险进行合理预判,这些都需要将财务会计核算要求与投资管理、风险定价和内部控制有机结合,才可能提供资产负债表观的决策有用信息。财务会计要尽快进行业务财务一体化的运营财务转型,进行金融工具整个存续期的风险管控,向业务前端和后端延伸。

(二)调整投资绩效考核机制,合理确定受托责任考核目标

新金融工具准则中的资产负债表观全面收益框架中,公允价值计量占比上升会增加资产端波动性,体现在新准则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进行处理,同时分类的变化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权益投资大部分划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失的金融资产,既会增加当期经营利润的波动性,还会增大其他综合收益在资产收益中的占比。还有预期损失的风险计量调整,这些都必须调整投资绩效考核机制,合理区分经营利润和市场资本利得,以体现股东的权益保值增值为基础来确定受托责任考核指标,建议采取和市场风险对标的相对指标分析,取代历史的纵向分析体系。

   (三)全面提升人才素质,应对准则主观性挑战

新金融工具准则与IFRS9趋同,属于原则导向,给企业留出较大的会计判断和估计的空间,使企业能根据金融工具交易的实质进行会计处理;同时信用违约本身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损失计提高度依赖于企业自身估计与判断。金融资产计量的公允价值缺乏有效估值方法,专业性强、难度大,预期损失法要求跟踪风险的前瞻性信息,对信用风险进行精细化管理。企业需要全面提升会计、投资和风险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和职业判断,以应对其原则性导向。


鲁ICP备19061685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510号
技术支持:济南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