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大省,基础雄厚、产业链完善、产业规模大、企业数量多,综合经济指标持续保持全国前三的产业地位。本文立足于山东纺织工业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当前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智能化水平不高、品牌附加值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集群发展质量不优、产业链供应链困境等问题,并提出了行业今后的两个发展方向和六条路径选择,为纺织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山东纺织工业发展现状
山东是纺织服装大省,纺织工业是我省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是全省5个万亿级产业之一,也是山东工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在全国纺织工业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我省纺织工业具有四大特点:一是产业门类多,产业体系较为完善。已经形成了涵盖棉纺、毛纺、麻纺、丝绢、化纤、针织、家纺、产业用、服装服饰、纺织机械等行业的完整产业体系。其中,产业链上游环节尤为突出,是全国纺纱规模最大的省份。终端产业发展有特色,三大终端产业(服装、家纺、产业用)占到全行业比重1/3。二是规模大,规模效应明显。不仅产业总体规模大,还有一批规模和实力很强、产业链较全面的综合性纺织服装企业。综合经济指标持续保持全国前三的产业地位。三是产业集群分布较广。截止2019年底,我省纺织行业已有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认定授牌的国家级产业集群26个(称号28个),居全国第三位,另有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先行示范区2个。四是科技创新成果突出。获得的科技成果奖励、工业大奖、质量大奖等重要奖项数量位居行业前列;在芳纶、碳纤维、壳聚糖纤维、石墨烯纤维等新型纤维材料方面拥有全国领先企业。五是企业管理水平先进。山东纺织服装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在全国也处于较高水平,先后有22家企业获得全国纺织行业管理创新成果。
近年来,我省纺织工业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成效初显,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一批代表未来发展新动能的新项目加速布局落地,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研发成果不断涌现并逐步实现产业化,品牌建设力度增强,行业对内外销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持续提升。与此同时,受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放缓、中美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以及行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期、新旧动能转换的攻坚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三期叠加”等影响,2019年行业发展呈现增速全面下行的严峻态势。全行业迫切需要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持续提升抗风险能力,稳步实现“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目标。
二、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短板亟待补齐
随着全国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程的深入,我省纱、布产量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化纤产量则持续上升,但同比增速为-0.4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51%,占全国化纤总产量比重也仅为1.53%,与浙江47.42%、江苏25.73%两省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化纤尤其是纤维新材料在纺织工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国家十大关键战略新兴产业中,与纺织工业相关的项目只有新型纤维和智能制造。2018年、2019年全国纺织行业科技进步奖中,纤维新材料比重分别占60%、50%以上。而产业用纺织品的原材料主要由化纤构成,占其纤维消耗总量的90%,其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也主要取决于化纤原料。我省化纤产业发展短板制约着产业用纺织品规模扩大,由此导致产业链终端有效供给不足和产业结构失衡,进而影响纺织工业未来的发展与走向。
(二)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亟待推进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我省纺织工业企业逐步推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在全省制造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但还有近70%的中小企业一直没有实施智能化技改,也有很多企业正处于从较单一的生产环节改造向全流程再造、从单企改造向全产业链协同改造转变的过程中。究其原因,一是大部分中小企业因互联网思维薄弱、生产装备落后、技术储备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原因导致推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能力不够;二是龙头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无论在技术研发还是生产制造方面的关联度都比较差,中小企业无法从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带动中受益;三是服务商队伍发展滞后,纺织设备制造商、信息系统集成商和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能为产业链各环节提供的解决方案有限。
(三)品牌效应亟待形成
品牌发展滞后是制约我省纺织工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因素。2019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中,山东纺织服装上榜品牌仅3个,落后于浙江(7个)、上海(7个)、江苏(6个)、福建(5个),且缺少服装类知名品牌;从品牌价值来看,只有魏桥跻身前一百名,山花、孚日排名比较靠后,位列400名开外。当前活跃在国内市场的服装家纺品牌约3500个,而我省纺织服装行业截至目前共拥有山东省名牌产品219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02个,与全国先进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产品销售以贴牌加工为主,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数量少,尤其是服装类知名品牌远少于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多数产品的质量、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弱,时尚创意行业设计能力不足,品牌建设以及时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能力亟待加强。
(四)科技成果亟待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新的生产力,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从全省纺织工业的现实情况来看,科技与经济的脱节现象仍然存在。“十二五”以来,我省纺织服装行业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得“纺织之光”科学技术奖153项,奖项总数占全国总数近四分之一,科技成果总量不少,但存在质量不高、转化渠道不畅、转化率低等问题。新型纤维、绿色印染等创新成果占领市场的速度不够,科研成本回收慢,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也难以形成科技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五)产业集群发展质量亟待提升
我省纺织产业集群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在全国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与江苏、浙江等省的纺织产业集群相比,在产业链协同、集群创新、品牌打造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集群发展质量不优。一是集群内企业多以加工业务为主,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关系,彼此之间缺乏信任,难以形成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作的产业链,无法取得区域特色经济整体协调的竞争优势;二是集群内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企业不重视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甚至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多数企业质量和品牌意识淡薄,仍然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型产品为主,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环节,没有打造出自主品牌,区域品牌创新能力不足。
(六)产业链供应链亟待稳定
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纺织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为有效防控疫情蔓延,大部分行业企业在春节后推迟开工复产,企业生产天数明显少于上年同期,同时复工复产企业受工人返岗受阻、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复工不同步、交通物流不畅、订单减少等各种因素制约,企业生产、流通和居民消费至今仍未恢复正常水平。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已成为普遍预期,全球主要的纺织服装市场需求下降,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形势总体不容乐观,纺织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压力加大,持续提升自身发展韧性、挖掘内需市场潜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当前我省纺织工业必然且紧迫的发展任务。
三、纺织工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与路径
综合相关文献观点,结合我省纺织工业发展现状,提出如下纺织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选择。
两个发展方向
1、优化存量,挖掘增量
以提高效率、资源再分配为主要途径继续优化存量,重点在纺纱、化纤、印染、服装等产业领域进行资源再分配,推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
以重视科技、抢占市场为主要方向进一步挖掘增量,研发新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具有科技领先优势的化纤新材料、产业用、纺织机械等行业企业应积极抢占市场,加快推进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速度。
2、建设生态化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在现有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建设基础上推动产业生态圈建设,用产业生态圈理论推进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建设,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进而推进区域平衡发展。
(二)六条发展路径
1、以“产品创新 智能制造”为手段,赋予纺纱新动能
纺纱是山东纺织工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纺纱产值占全省行业总量的50%以上,其中纯棉纱线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但是我省纱线产品同质过剩,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利润率较低且不断下滑。升级纺纱的主要途径在于“开源节流”:一方面,由于终端消费需求逐渐向个性化、功能化、时尚化转变,多纤混纺纱线成为棉纺织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攻方向,企业需要积极开展产品创新,提升纱线附加值;另一方面,纺纱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提高利润率最有效的方法即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用工成本,因此对我省众多装备水平参差不齐的中小纺纱企业来说,加快推行智能化改造尤为重要。
以“新技术 模式创新”为依托,推进印染绿色发展
印染是纺织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具有技术密集、生产流程长、工艺复杂等特点,对突破纺织工业发展瓶颈起到关键作用。制约我省纺织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即是以“印染短板”为代表的纺织产业链中间发展滞后。近年来,我省印染行业不断深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山东康平纳集团的“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即发集团的“CO2无水印染技术”等一批先进印染技术逐步成熟,宜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产业转化与推广步伐,建设新模式印染“1 7”区域性共享工厂体系,置换淘汰传统印染工厂,从中间环节提升纺织品附加值,带动纺织工业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以“新材料 新应用”为发力点,培育化纤新增长点
我省化纤和产业用的产业规模都相对较小,无法与浙江、江苏等常规化纤生产大省比拼规模效益,但是在碳纤维、芳纶、壳聚糖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等新材料研发和土工纺织品、绳网等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优势地位突出。因此,我省纺织企业应保持并继续扩大这种差异化竞争优势,坚持在纤维新材料的研发、产业化方面加大投入,同时开拓新材料应用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资源端向上生长和消费端向下拉动我省化纤产业更好地发展。
以“大家纺 健康 时尚”为抓手,提高家纺附加值
大家纺包括“巾、床、厨、帘、艺、毯、帕、线、袋、绒”十大类范畴,正确理解“大家纺”概念,可以指导品牌建设,促进行业分工与协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省家纺产业已经在毛巾、机织地毯、床上用品等细分行业形成明显的地域优势,山东是全国知名的巾类生产基地,是机织地毯产能主要集中区,规模以上床上用品主营业务收入位居全国第三。下一步打造细分市场品牌,每一个品牌能把一个类别的市场做细做透是我省家纺产业必修的内功。与此同时,迎合年轻、时尚和独立的新一代的消费价值观,融入健康生活理念,也是提高家纺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一大利器。
以“生态化 蓝领队伍”为突破口,形成服装新优势
我省服装服饰产业门类齐全、地域分布广泛,拥有即墨童装、诸城男装、海阳毛衫、嘉祥手套等9个产业集群,占全省纺织产业集群总数的三分之一,但是集群质量不优,企业多以低端加工为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不足。加强行业内部资源的整合、优化,以集群为核心辐射周边区域,通过搭建上下游企业都参与的资源对接平台,建立产业生态圈,发挥竞争合力,将给产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此外,打造一支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蓝领技能人才队伍,促使服装加工行业形成新的“人口红利”优势,对产业发展也至关重要。
以“产业链供应链 新业态”为支撑,提升行业抗风险能力
我省纺织工业拥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但是2020年新肺疫情在全球蔓延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强度提出了新的考验,国外纺织服装市场需求的下降再次暴露出我省服装服饰、家纺等产业长期代工贴牌出口存在的弊端。拓展国内市场,加大对内销市场渠道、消费终端及品牌建设的投入,掌握多元化的供应链资源和客户资源,是疫情之下提升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保障。这次疫情也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继而改变着产业生态和商业模式,加速开掘“宅经济”,加快数字营销转型步伐,利用经营成本较低、流动资金占用较少的线上销售渠道和第三方电商平台抢占后疫情时代市场,是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