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是一种旨在弥补传统成本管理会计的缺陷,努力提供及时,准确,相关的成本信息的新型成本会计方法,是企业管理和成本核算的一次突破。本文就ABC的产生的原因及其应用做一番论述。对作业成本法现阶段在我国的应用提出一些看法。
1.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简称ABC,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是美国会计学家科勒在研究水力发电行业的成本特点时所创建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业成本法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的一种成本计算法,主要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对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将资源费用归集到作业上,再通过对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将作业成本归集到产品或顾客层面上的间接费用分配办法。
1.1资源
资源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初始形态上的各种劳动耗费。如教育的资源包括资金成本、人工费用、场地费用、设备费用和其它费用。
1.2作业与作业中心
广义的作业(Activities)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事项,有的会发生成本,有的不会发生成本;有的能创造附加价值,即增值作业( Value—added Activity ),有的不能创造附加价值,即非增值作业( non Value-added Activity )。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计算产品成本,因此只考虑会发生成本的作业;而从管理角度出发,无附加价值的作业要尽量剔除。所以作业成本法的作业是指能产生附加价值,并会发生成本的经济活动,即狭义的作业。
1.3作业价值链
作业价值链,简称价值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及其价值的集合体。这样,作业成本法就在计算产品成本的同时,确定了产品与成本之间具有因果联系的结构体系,它是由诸多作业构成的链条,即作业链(Activity chain)和各种作业所创造的价值相应形成价值链(Value Chain)的一个集合。表示为: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产品生产→营销配送→售后服务。通过作业价值链的分析,能够明确各项作业,并计算最终产品增值的程度。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一项作业转移为另一项作业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价值量的转移,由此形成作业价值链。
1.4成本动因(Cost drivers)
成本动因理论是由库珀和卡普兰于1987年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一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作业是由组织内消耗资源的某种活动或事项。作业是由产品引起的,而作业又引起资源的消耗;成本是由隐藏其后的某种推动力引起的。这种隐藏在成本之后的推动力就是成本动因。或者说,成本动因就是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
1.5成本库
成本库是指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的归集。在传统的成本会计中以部门进行各类制造费用的归集,而在作业成本法中,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发生的成本或消耗的资源归集起来作为一个成本库。一个成本库是由同质的成本动因组成,它对库内同质费用的耗费水平负有责任。
2.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虽然作业成本法较之传统成本法有许多优点,但是它也不是万能的,作业成本法也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
(1)制造费用项目复杂、在总成本中的比重较大、管理上要求提高成本精确性的企业。如:产品多样性程度高、作业环节多、生产设备金额大、间接费用复杂的各类企业。
(2)负责成本核算的会计人员有较高的素质、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
3.作业成本法的优缺点
3.1作业成本法的优点
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可以概括如下:
(1)正确地反映了制造费用与半成品或产成品的关系,提供较为准确的半成品和产成品成本的信息。
作业成本管理建立在“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前提之上,将作业作为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以成本动因作为标准进行费用分配,强调的是动因追踪,利用的是产品消耗费用与成本分配标准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业成本管理所利用的成本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产品生产耗费的真正数量,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歪曲产品成本信息的缺陷。
(2) 作业中心的划分可以详细分析制造费用的增减变动原因,有利于管理决策,便于采取措施加强对制造费用的控制。
作业成本管理以作业为中心,强调成本动因分析,利用适时生产系统、全面质量管理等手段改善企业作业水平,并以作业为基础制订成本标准,并对作业成本实施控制,对作业中心实施考核,克服了标准成本制以产品为基准,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三个项目制订标准成本进行成本控制而造成的短期行为。
(3)对作业中心的考核拓宽了责任会计的运用,按作业中心来划分和考核责任中心的业绩更为切实可行。
3.2作业成本法的缺点
作业成本法同时也具有以下缺点:
(1)作业中心的划分有一定难度,与成本动因无直接相关的制造费用还要选择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各作业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业成本法的准确性。按照作业成本法的缔造者库珀和卡普兰教授的“成本动因”理论,成本动因可归纳为五类:数量动因、批次动因、产品动因、加工过程动因、工厂动因等。对企业而言,确定成本动因之后分析各动因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并建立起成本函数的具体模型也是一项巨大工程。
(2) 增加了成本计算的工作量,加大了核算成本,对实施环境的要求较高。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需要对作业成本信息进行比较、评估、处理,是一项耗费大而繁琐的工作,因此必须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降低系统实施成本,提高效率。
(3) 实施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作业成本法也是一种管理理念的变革,从企业的管理层渗人到每一个作业层,它的顺利实施需要管理者的重视,上层领导的支持,员工对作业成本管理的了解和参与。但是作业成本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结决策或管理带来不便,一些员工在短时间内不能接受作业管的理念,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4.结束语
由于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成本法的局限性,是一种建立在全新理论上的更为客观准确的成本计算方法,那么,一种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核算体系。成本的正确性、及时性、相关性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作业成本法是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是把管理重心深人到作业层次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作业成本计算的延伸与升华。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人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进行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