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在山东涉及到石油、化工、制药、装备制造、家电、家具、食品、纺织、服装、机电、冶金等多个领域。目前民营经济已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带动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制约民营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长期制约民营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老大难问题依然突出。融资难且贵的问题无明显改观;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在要素取得方面仍然困难重重;我省业已出台的旨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实存在不到位、不均衡的现象。从政策执行上来看,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仍需继续优化。制约民营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依然严峻,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制造业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发展支持力度不够。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主体,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1. 制造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发展要依赖规模经济的优势
山东是制造业大省,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如山东东明石化就是地炼企业中规模经济的践行者。但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山东的民营制造业多为中小微企业,“山多无峰”的尴尬也非常明显。
2.制造业对科技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依赖性很强
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在被调查的企业中,人才缺乏、技术支撑乏力成为普遍现象,已成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制约。
3.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由全要素生产率的配套水平决定的
除了人力资源外,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还与土地的供给与使用成本、资金的获得与成本、管理水平与成本息息相关。制造业的发展要久久为功,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放水养鱼”,而不要“静等花开”,把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放在重点保障发展的序列。
(二)人力资源匮乏依然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本这是毋庸置疑的根本性问题。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市场经济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人才的角逐上。制造业人才是当今制造业由传统制造转型到科学、数字化制造业中最重要的要素,包括企业中各级管理人员,制造技术研究和开发人才以及制造业销售人才,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制造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制造企业的管理,研发、生产、销售人才都属于知识型人才,其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动态性,层次性等特征。所以制造企业人才引进工作十分重要且艰巨。
(三)山东省民营制造业发展民企依然面临着“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和“转型的火山”的严峻形势
调研中发现,民营企业面临的新的“三座大山”正在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以东营为例,几乎都面临类似问题,如某企业目前订单不断增多,但产品的毛利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一是目前下游供应商要求企业带款提货,上游企业回款周期普遍较长,占用大量流动资金,造成企业资金紧张。企业目前经营处于上升阶段但申请银行贷款审批困难,相关政策难以落地,资金紧张制约了企业发展。二是国内石油装备行业的严能过剩,行业的恶性竞争较严重,价格竞争不断压缩企业的毛利水平,部分企业为了生存还贷,甚至出现了低于材料成本报价的恶性竞争,导致整个行业市场混乱。某公司连续多年获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50强榜前三名,面对良好的发展形势,因为受到突如其来的恶劣金融环境影响,致使其在执行的多个项目在生产交付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公司出现了生产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公司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评估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非公十条”、“民企35条”等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但在调查中发现存在落实不到位、不及时的现象。以土地优惠政策落实的情况来看,全部享受的仅为12%。按照省政府规定,自2018年10月1日以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按70%的标准征收,全部享受此政策优惠的企业只占被调查企业的17.27%;全部享受到税收方面的系列优惠政策(降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车船税等)的企业只占被调查企业的17.9%。
二、山东省民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破解难题的不二法则,创新应是民营制造业走出困境的最关键的路径设计。当前民营经济的困境一部分原因在于经济周期的变化、传统红利(如人口红利)的耗散以及简单套利机会的减少,还有一部分原因则在于制度成本、垄断和创新等方面因素。共性因素无法避免。对民营制造业来说,能解决的是特性因素,在这些特性因素中,有一部分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来解决,而另一部分则需要民营经济通过自身转型加以解决。
具体来说,首先,政府应该重视营商环境的再造,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减少行政管制环节,提高监管效率,降低行政管制成本。在政策执行中,把支持民营企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大减税力度,通过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等,真正把企业负担降下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遇到市场需求不足、成本上升、国际经贸不确定因素增多等困难,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主动服务民营企业发展、改善营商环境的改革,让民营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其次,通过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弱化上游行业的垄断行为,加强行业内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再次,民营企业自己也要争气,讲正气,走正道,凭借不畏风险迎难而上的果敢勇毅、敢于尝试大胆创新的首创精神,调整粗放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入新时代,新一代民营企业家更当鼓足干劲,再立新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不竭动力,助力民营经济航船行稳致远。
同时,政府相关政策不应该集中在救助上,而应该集中在对市场竞争环境的维护和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上。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生死死是正常现象,经济衰退时大量的企业倒闭也是正常现象。对民营经济的重视不能伤害到市场竞争规则本身,恰恰相反,应该通过完善市场竞争规则来帮助民企。国企需要改革,民企也需要改革 ;国企需要转型和升级,民企同样需要转型和升级。创新才是民企走出困境的理性选择。
(二)具体对策与建议
1.实施人才战略,突破“瓶颈”制约
(1)针对我省各地的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科学的评估和细致需求分析,制定出配套的、详细的人才引进目录和实施计划。
(2)拓展人才引进的范围,加大吸引国外优秀留学人员来山东就业,将更多的国外新进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产品,新技术带来,必然会提高我省创新的层次,同时也促进制造类企业向数字化制造发展。考虑引进一些与我省重点产业密切相关的高科技研发团队,把国内其他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生产制造相对落后的一线人才引进过来。
(3)加大对引进的高科技人才的使用、培养和职业发展情况进行持续的关注。建议对引进人才的后续跟踪、培养和考核体系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4)在政府层面建立有效的人才流动平台,促使把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建立制造业人才交流站,与相关企业建立有效地人才合作通道,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引进相关产业人才。促使企业进行生产制造的创新和改革,更好的淘汰落后产能,向创新型企业发展。
(5)不仅限于高端人才引进,也要考虑高校生和专业技能人才的引进,增加人口流动促进发展。
2.支持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对标新时代,应更加注重制造业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建议从培养行业龙头企业入手,优先支持具有优势地位的民营企业发展成行业龙头企业,鼓励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改善服务模式,打造高端品质,塑造品牌优势。同时通过淘汰落后产能、鼓励朝阳产业,形成优质供给和有效供给的产业链,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实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的融合发展。
3.企业要眼睛向内,苦练内功。
定期聘请国内外管理专家团队开展现场诊断提升活动,加强生产现场管理,苦练内功。领先的技术、良好的商誉和专业的现场管理,才得到了银行机构的一致认可。
4. 有计划、有步骤地“去杠杆”,给企业发展留有机会。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时,能尽量避免采取“一刀切”模式,应根据各家企业的实际情况(如生产周期、市场环境、国际贸易结算等具体情况),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给企业自身进行调整的余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去杠杆”,留给企业一个转变和适应的过程,保证行业的平稳过渡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