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加强党内监督与深化作风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党内监督,能够确保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特别是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能够在企业内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有助于培育党员干部对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确保党内监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一、加强党内监督,深化作风建设的必要性认识
(一)加强党内监督,深化作风建设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方面,是我们管党治党的重要遵循。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概括为不断深化从严治党的过程,从国家政权的建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从严治党始终是重中之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党员干部面临的考验和挑战不断增加,部分党员干部难免会受到影响。要切实加强党内监督,强化党员干部接受监督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确保权力在“在阳光下运行”;要深化党的作风建设,尤其是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才能保持头脑清醒,做到严以律己。
(二)加强党内监督,深化作风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指出: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廉洁自律,接受监督,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深化优良作风建设的需要。因此,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深化新时代作风建设,是新时代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只有做好党内监督工作,才能及时发现并高效解决党内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效防止新的矛盾和问题滋生蔓延,培养党员干部良好作风。
(三)加强党内监督,深化作风建设是国有企业反腐倡廉的需要。加强党内监督,深化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在长期的实践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内政治生活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部分党员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纪律意识淡薄,个人独断专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腐败等违纪违法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严重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态。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实质是党内监督缺失,作风建设机制失常。因此,加强党内监督,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在新时代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党内监督,深化作风建设,有助于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锤炼和道德修养,在国有企业内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党内监督和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各级党组织的党内监督、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整体情况是好的,但近年来在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发生的滥用职权、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等腐败问题以及吃拿卡要、索取好处、铺张浪费等作风问题,暴露出国有企业党内监督和作风建设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体制问题凸显。随着企业的市场化和经营机制的转换,国有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单位,目前在相当多的国有企业,企业“一把手”统管着企业的人、财、物,权力较大,而对于权力的监督却存在短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受制于在他的领导之下,有的人“不愿”监督,有的人“不敢”监督,个别领导干部为了个人的“前途”,在工作中奉行“好人主义”,讲感情不讲党性,将关系不讲原则,讲和气不讲正气,党内监督缺位,怕得罪人,对歪风邪气不敢抓,不敢管,纵容了不良风气蔓延,这样的后果是比较明显有害的,一把手将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违背党的组织原则,搞“一言堂”“家天下”,用人一句话、用钱一支笔,一把手变成“一霸手”。
二是思想认识有偏颇。国有企业部分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对于正常的监督有抵触心理,不愿意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的监督,更有甚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对敢于监督的群众打击报复;再就是个别人员对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作风建设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吃吃喝喝不是大问题,认为作风建设会影响企业内部团结等;另外还有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存在“国企特殊论”的错误认识,一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仍然错误地认为企业要搞经营、讲效益,因此在管党治党上可以松一点、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上可以“搞个例外”“变通一下”,在个人收入上可以对标民营企业家……总之,“好处”“自由”“厚爱”全要占,就是不能“严管”。
三是制度建设不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2016年2月,中共中央重新修订印发了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党内监督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但在实际工作中,制度配套不能很好的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缺乏相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导致相关的制度操作性不强,效果较差;作风问题源头预防和作风研判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过程中打折扣,在一些易发多发的具体问题上含糊暧昧,缺乏明确的规定,自由裁量权的空间比较大,造成有的问题无规可依,有的问题有规不依,“牛栏关猫”的情况依然存在,导致党纪法规不能发挥应有的监督效力。
四是外部环境的消极影响。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市场经济体制给社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同时,带来了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社会上产生了诸如“金钱至上”、“及时享乐”等一些消极思想,诱发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物欲化倾向。部分领导干部看到一些民企老板人出手阔绰、穿戴名牌,也会产生心理失衡,造成行为不安分、事业心不强的浮躁心理和攀比心理,放松了自我的要求,认为吃点喝点拿点不是问题,把正常的工作关系、业务关系发展成私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由一般的吃吃喝喝逐步发展成高消费娱乐,甚至权钱交易等。
三、加强党内监督,深化作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突出监督重点,狠抓“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要求:“抓住‘关键少数’,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各级领导班子一把手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对于国有企业来讲,要突出监督重点,强化对重点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要进一步改革权力结构体制,破解权力集中难题,必须坚持、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依法民主决策机制;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建立一把手权力运行公开制度,防止决策权力滥用。完善监督法律制度,破解监督无法难题,要把职工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规审查、“三重一大”议事规则等制度办法完善好落实好,建立一把手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终身追究及责任倒查机制。一把手也要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自觉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
二是加强党性教育,强化监督意识。要着力增强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把党性教育和廉政教育贯穿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全方面。党员干部要把加强党性教育作为基础工作抓牢抓实,要丰富学习内容,规范学习形式,要掌握精神实质,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要通过经常性的党性学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转变作风的自觉性。对于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来讲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担负何种职务,都必须自觉的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绝不允许存在超越党组织和党的纪律之上、不接受监督情况的发生。党员干部要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思想建设,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工作中讲党性,讲原则,敢于监督,要坚持真抓实干的干部作风,使正确的行为规范深入人心。
三是聚焦制度落实,健全监督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形成党内监督为主、其他监督相贯通的监督合力,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国有企业党组织应健全监督机制,强化担当意识,严格落实好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全体党员的监督管理。党员干部要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带头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形成抓作风建设的持久推动力,要抓好党务企务公开,把制度落实情况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为群众监督创造条件;要继续深化纪检监督体制改革,提高党内专门机构监督的有效性,要加强上级党组织和同级纪委、党员干部对一把手的监督,要强化巡视巡察监督,不断加强国有企业作风建设。
四是坚持“三不”一体推进,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要深刻把握党风廉政建设规律,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三不”,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效,必须准确理解一体推进“三不”的内涵要求,深刻把握作风建设的规律、形势和任务,把“三不”一体理念、思路和方法贯穿于作风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有针对性的健全完善制度,扎紧作风建设的笼子,强化制度执行,深入开展党风党纪廉洁教育,用好执纪审查成果,以案为鉴,以案示警,提高思想觉悟,不断释放标本兼治综合效应。
新形势下,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干部是从群众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是企业职工的“带头人”,起着示范引领作用,对企业改革发展稳定至关重要。干部作风形象好,可以激励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干部作风形象差,会使职工失去信心,甚至对组织和企业失去信心,企业就无法前进。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国有企业应提高对干部作风建设机制的研究,为国有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中铁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