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字当头 稳中求进

作者:  来源: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等  日期:2022年1月7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社会各界认为,会议对于大家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李克强在讲话中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认为,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的结果。

  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会议认为,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积累了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沉着应对重大挑战,步调一致向前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

  会议强调,明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二是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强化契约精神,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

  三是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四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继续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五是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调动地方改革积极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六是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

  七是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会议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要强化能力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化解风险要有充足资源,研究制定化解风险的政策,要广泛配合,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会议指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推动财力下沉,更好支持基层政府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促进电力充足供应。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投入。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政策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扩大高水平开放,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还必须学习历史知识、厚植文化底蕴、强化生态观念,要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实际行动上。

  会议指出,领导经济工作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必须有系统思维、科学谋划。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三严三实”,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

  会议强调,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统筹安排好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做好粮油肉蛋奶果蔬等保供稳价。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加强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要全力做好冬奥会、冬残奥会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办成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会议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运用好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以实际行动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以及中央军委委员等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中央管理的部分金融机构和企业、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中国经济航船明年怎么开?这个重要会议发出“导航”信息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日闭幕,这是十年以来开得最早的一次。如果把中国经济比喻为一艘航船,我们每个人都是船上的一员,同舟共济。

  这艘巨轮明年怎么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是指引方向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时政新闻眼》为你解读。

  把脉

  作为船上的一员,我们能感受到行进途中的“坐标”变化。

  经历了“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2020年,中国经济航船驶入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21年。

  我们也能感受到“海况”发生的变化。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这样的分析:“明年(2021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下,这一年,中国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会议强调,“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们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时政新闻眼》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10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现,“韧性”“潜力”“向好”“信心”,始终是高频词。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看清了大势,把准了脉搏,就能“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

  施策

  2022年,举世瞩目的中共二十大将召开。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这件大事鲜明提出,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往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框架。

  这次会议更加重视“精准施策”,从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七个方面提出了精细化政策。

  《时政新闻眼》发现,不少提法让人眼前一亮。

  例如在宏观政策中强调,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

  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逆周期调节”,可以有效应对短期经济波动。

  去年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出现了“跨周期调节”的提法。这一调控方式有利于护航大国经济行稳致远。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两者要有机结合,既稳当前、又利长远。

  再比如,在结构政策中释放了关于房地产业发展的鲜明信号。

  这次会议重申“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再次强调“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并强调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识局

  经历风雨,才见得彩虹。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五个根本”,这是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今年的会议进一步总结为“四个必须”: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必须加强统筹协调。

  直面问题,才能找到求解之道。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这些问题,党中央始终关心,今年以来更是念兹在兹。

  今年3月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的是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

  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的是扎实促进共同富裕和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了更透彻的分析、更清晰的部署。

  例如,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例如,资本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八项重点任务中,就包括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这次会议强调,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保民

  民生,是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关键词。

  从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到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依然是民生无小事。

  2018年,“六稳”进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去年,增加了“六保”。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这次会议指出,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推动财力下沉,更好支持基层政府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会对年终岁末的民生工作作出暖心安排。今年的会议强调,要统筹安排好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做好粮油肉蛋奶果蔬等保供稳价。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加强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

  懂行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说,“经济工作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具体的、联系的。”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

  总书记曾经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

  去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说:“现在,在波涛汹涌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

  新的一年,中国巨轮将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继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提25个“稳”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如何发力

连提25个“稳”、30个“进”,12月8日至1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定为2022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基调。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财政和货币政策如何发力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今年四季度以来,从能源供给端限制显著改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加速发行,到央行全面降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推出,传递出政策稳增长的明确意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在此背景下,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认为,财政和货币政策需要重点发挥稳增长、调结构的作用,助力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积极财政政策更注重精准、可持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自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即扩张性财政政策。专家认为,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将呈现新的特点。

首先是财政“可持续”,这一提法由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今年继续强调。财政“可持续”意味着合理安排赤字率、保持适度支出强度、科学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以及积极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高瑞东分析,由此,2022年赤字率难有上行空间。2021年,随着经济的逐步修复,赤字率从3.6%下调至3.2%,新增专项债从3.75万亿元下调至3.65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不再发行。考虑到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实质性影响会进一步下降,财政将“留有余地”,为今后可能的风险预留政策空间。

另一个财政政策的关键词是“精准”。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用一组数据来分析“精准”的必要性。他说,疫情高峰过后,我国宏观杠杆率控制取得一定成效,今年9月末为264.8%,比年初下降5.3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率也下降了0.1个百分点至45.5%,但地方政府杠杆率已至25.8%,比疫情前的2020年初上升了4.2个百分点。

他认为,在地方政府债务约束和债务负担较重、部分地区财政吃紧的形势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不仅关注总量调控,而且更加强调结构优化。这将进一步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具有显著社会效益领域的精准支持力度,提升政策质效。

这涉及到财政的支出效能。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罗志恒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去年的“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到今年的“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保持”到“保证”,去掉“适度”,说明支出强度是硬目标,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温彬表示,这其中,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是关键举措。要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促进稳投资和稳增长,特别是“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他说,“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今年前10个月,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9万亿元,其中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5200亿元,占全部的18%。明年,用好专项债券支撑该领域不仅具有空间,还将对稳投资发挥积极作用。

财政政策重点发力的另一部分是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告诉中青报分星嗤钦撸嗄甏蠊婺3中跛昂螅ü咝вΨ治觯姓攵孕缘摹⒀有行У募跛敖捣汛胧梢灾眯形戎略叮灿兄谖谐≈魈宕丛旄诺目沙中苑⒄箍占洹?/span>

“十三五”以来,我国减税降费规模持续扩大,从2016年的6200亿元扩大到2020年的超2.6万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减税降费9101亿元。

李旭红表示,明年减税降费针对性很强,一方面由小微扩大到中小微企业,政策的覆盖面更广,精准度更高;另一方面着力于对“专精特新”类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有助于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符合新发展阶段的改革要求。

货币政策重点支持实体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温彬认为,逆周期调控需要政策发力,为稳定内需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跨周期调控又要求政策为后续调控留有空间,政策力度要灵活适度,“会议对货币政策的表述,实际上隐含了加大对稳增长的支持力度”。

他认为,中美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周期不同步的情况将会继续延续。美联储削减购债规模或将提速,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复苏后的降速期,因此货币政策要兼顾好稳增长、控通胀和防风险等目标。“坚持‘稳字当头’和‘以我为主’的同时,要应对好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可能引发的非美元货币贬值、国际资本回流、资产价格大起大落等冲击”。

对此,高瑞东表示,从货币政策面临的外部环境来看,美联储当前的主要约束仍是产出缺口修复的稳定性。他认为,在美国经济增长动能不确定性仍然较高的背景下,美联储不会急于收紧货币政策。同时,目前仍处于历史高位的中美利差和强劲的人民币汇率,也为我国坚持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创造了较大的缓冲区间。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强调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市场判断,结构性工具将以此为主要抓手。

此前,央行已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随后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帮助优化银行资金结构,提升资金配置能力。温彬说,这些结构性和直达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在支持实体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高瑞东建议,政策应进一步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

12月11日召开的“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说,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

具体到市场主体身上,韩文秀说,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是政策效果的受益者和“阅卷人”,“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的支持政策,该延期的要延期,该作为的要作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六大民生看点

 

  “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住房、养老、生育等民生问题,12月8日至10日在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一系列重要信息。

  就业优先: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

  “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会议鲜明的观点,传递稳就业积极信号。

  这次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稳就业正是题中之义。

  会议要求,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

  今年1至10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今年我国就业基本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但就业结构性矛盾分化趋势有所加重、重点就业群体就业心态呈现新变化、中小微企业等就业主要创造者仍受到疫情影响,就业形势依然面临一定挑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说。

  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会议强调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

  专家表示,这有利于强化对市场主体,特别是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助力发挥各种就业形态在就业方面的作用。

  住房需求:坚持“房住不炒”,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

  会议要求,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房住不炒’既包括抑制‘炒’,也包括支持‘住’,这个定位有利于夯实房地产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根基。当前形势下,这对于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具有重要意义。”

  倪鹏飞认为,通过发展和利用保障房、长租房、商品房,完善金融、土地、税收等政策措施,有利于满足居民更高质量、更多样化的合理居住需求。

  房地产业链条长、产值大,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业内人士表示,会议提出“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养老保障: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格外重要。会议要求,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据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老年人提供收入、服务等方面的保障,要求我国加快探索和推进一系列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宏伟说。

  今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补充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年金基金规模超过4万亿元。

  胡宏伟认为,提升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有利于养老保险制度健康运行、推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生育政策: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

  会议要求,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

  今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发布,作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重大决策。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

  目前,我国多地已陆续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上海将生育假由30天延长到60天;青海给予男方看护假15天……增设育儿假、延长产假、发放补贴等举措成为亮点。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表示,优化生育政策的核心在于释放家庭生育意愿,这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协作,提升社会化服务的支撑能力,缓解家庭生育、抚育压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应对好人口老龄化压力。

  共同富裕:“蛋糕”既要做大做好,又要切好分好

  会议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目前,脱贫攻坚已取得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冯文猛表示,会议强调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有助于更好促进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

  冯文猛表示,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方式,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自觉自愿是慈善事业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则,有助于让更多社会力量怀着使命感参与其中。

  能源供应:做好保供稳价,倡导绿色低碳

  会议认为,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

  关于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会议认为,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电力、煤炭供需持续偏紧,多种因素导致此前一些地方出现拉闸限电。各级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保证能源供应特别是民生用能,能源供需紧张形势有所缓解。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韩文科表示,确保能源供应特别是民生用能,事关经济平稳运行,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国企是我国煤炭、电力生产的“主力军”,要带头保供稳价。

 

重申“房住不炒” 中央释楼市调控三大信号

 

  1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强调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此次会议释放出明年房地产政策三大信号。

  坚守“房住不炒”底线

  继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战略性地以“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重新定位了中国房地产市场之后,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房住不炒”。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房住不炒”是顶层设计,也是指导房地产和住房工作的长期指针,不会因行业一时出现下行压力或局部风险暴露而放弃。

  今年下半年以来,受到长期房地产需求走弱和个别房企债务事件溢出效应等因素影响,中国楼市出现快速降温。一些人寄望调控放松,重回以房地产刺激经济的“老路”。在此背景下,重申“房住不炒”,彰显了战略定力。李宇嘉说,战略定力不变,短期的策略调整时,就会有底线、有坚守,不会乱了阵脚。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会议强调“房住不炒”“加强预期引导”,这也意味着未来政策将侧重引导市场预期平稳,既包括房地产市场不会持续下行,不会引发系统风险的预期引导;也包括“房住不炒”长效机制不会改变,各方不能抱有“刺激房地产、炒作房地产”的心态。

  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

  数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同样提及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李宇嘉认为,高层会议多次提及这一点意味着目前房地产业循环不畅,影响到了行业的健康发展甚至是风险防范。

  许小乐表示,良性循环需要做到两件事:一是防控风险,防止局部企业风险向系统传递。二是房地产市场要运转起来。避免因市场交易阻滞使房企回款加速恶化,到期负债无法接续滚动而发生流动性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一是未来要在坚定不移的抑制“炒”的同时,积极完善支持“居好”的政策。二是坚持政策稳定性一致性和连续性,同时应因时因地做些机制性边际微调。三是从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的视角,政策及其调整要确保房地产业各个环节处于健康运行、有效衔接、顺畅传导,杜绝因政策导致各环节出现问题、断裂和阻塞。

  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比例有望加大

  会议强调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这是除商品房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住房供应方式,有助于拓宽住房供应渠道。

  在中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当中,保障性租赁住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表示,“十四五”期间,将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首次明确了国家层面的住房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住建部此前表示,新市民和青年人多、房价偏高或上涨压力较大的城市,在“十四五”期间,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比例应力争达到30%以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40个城市计划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3.6万套,1月至9月已开工72万套,占全年计划的76.9%,完成投资775亿元人民币。南京、无锡、宁波、佛山、长春、南宁等6个城市已完成年度计划。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科技政策 “扎实落地”怎样实现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作为来年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风向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了2022年七项重要政策,明确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并从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政策作为七大政策组合拳的一部分专门提出来,凸显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研究组织处处长龙海波坦言,科技政策涉及主要内容是长期以来制约科技创新的短板,但放在明年工作安排中,不难看出政策落地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创新发展政策所副所长眭纪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长期以来,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一直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党和国家从制度层面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科技体制改革,意在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环境,正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现。

  为何强调科技政策扎实落地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重要文件,科技体制改革领域覆盖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科技评价、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培养、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

  “政策不可谓不多、力度不可谓不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等放权减负已做到了应放尽放,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政策的落实还不到位,并未充分释放创新主体的活力。”眭纪刚举例说,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自2006年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来,多个文件不断强调加强产学研合作,但由于不同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合作动机和利益分配等原因,产学研合作的效果一直不理想。

  眭纪刚的说法,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韩凤芹2019年发表的论文中得到印证:调研中,很多人反映科技政策落地率很低,甚至有学者提出该比率不超过5%。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强调为科研人员减负,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是有科研人员认为改革的获得感不强,没有感受到明显的‘减负’,甚至觉得比以前的限制更多。”眭纪刚剖析,由于不同部门和单位对政策的理解不同,在落实政策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技政策扎实落地的深意所在。

 

  对此,龙海波深有同感,“无论是科技体制改革、科研院所改革,还是产学研合作、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比如,科研院所改革在自主权下放、科研人员激励等方面亟待进一步深化”。

  连续两年提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明年科技政策又该如何扎实落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如下部署: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继续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值得关注的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已连续两年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

  事实上,自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我国出台的科技政策文件中多次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与我国当前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密切相关。

  “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我国科技安全、经济安全造成严重挑战,同时,我国的科技发展模式、创新治理模式、国家创新体系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眭纪刚表示,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都对科技创新提出强烈需求,但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支撑产业升级、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不仅如此,我国科研力量比较分散,在许多关键领域缺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由于过去的评价导向强调论文发表,很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没有形成国家战略使命导向,没有形成协同攻关的组织模式和能力,无法有效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眭纪刚直言,近年来,尽管国家出台的多个文件提出“破四唯”,但由于惯性原因,很多科研机构的导向还未发生根本性转变,无法承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

  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指出: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

  企业要发挥“出题者”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

  “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龙海波也指出,目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企业研发投入成为主体但基础研究投入仍然薄弱,大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力军但中小企业相对较少,企业PCT专利申请数多但高质量PCT专利少。

  在龙海波看来,解决好上述问题,能为高质量发展释放巨大改革红利,也是有效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重要举措。“要推动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用场景为牵引、融通发展为根本,将科技政策贯穿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型大中小企业、卡脖子技术突破和产品应用等层面,切实提高研发投入效率和引领带动作用。”他说。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陈劲教授认为,要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积极发挥其“出题者”的作用,做好科技创新与国家重大需求的更好衔接,通过科创链和产业链的耦合,实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更好突破。

  “要扎实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其在科技前沿探索和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的系统支持,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劲建议,让更多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由重点企业出题、组织实施,由科技领军企业带动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业核心技术攻关。

 

关于共同富裕、房地产、资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哪些信号?

   “推动共同富裕不能搞‘福利主义’那一套,不能养懒汉”“初级产品供应的重大缺口有可能演变成为‘灰犀牛’”“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资本有序发展”……在11日召开的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2021年,我国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一些机构和专家学者预测,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会增长8%左右,总量超过11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2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所划设的高收入国家门槛。”韩文秀说。

  韩文秀认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便利的基础设施、强大的国内市场、澎湃的市场活力、足够的政策空间,特别是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百年奋斗的智慧经验。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完全有能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韩文秀说,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我们经历了风雨,见到了彩虹,积累了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一是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步调一致向前进。二是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三是必须坚持稳中求进,防止急于求成。四是必须加强统筹协调,防止顾此失彼。

  他强调,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要防止出现“合成谬误”,不能把分兵把关变成只顾自己不及其余,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起来造成负面效应。还要防止“分解谬误”,避免把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承受。制定和实施政策都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实践标准,遵循经济规律,以实践效果来检验政策的成败优劣。

  “稳”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为突出的关键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二是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是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四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五是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六是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七是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韩文秀认为,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平稳开局、向好发展。

  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房地产的表述中,再提“房住不炒”。韩文秀解读称,房地产业规模大、链条长、牵扯面广,在国民经济中,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都占有相当高的份额,对于经济金融稳定和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系统性影响。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这涉及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

  对于共同富裕,韩文秀表示,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互为前提和保障,要通过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好“蛋糕”,通过合理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第三次分配,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但不能搞道德绑架式“逼捐”。要重视国际上的经验教训,推动共同富裕不能搞“福利主义”那一套,不能养懒汉,像拉美一些国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要引以为戒。

 

  “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资本有序发展。”关于资本,韩文秀说,资本都是要逐利的,这是资本这一范畴的根本性质,资本创造价值和野蛮生长都源于其逐利性,哪一面是主流,关键在于是否能正确而有效地引导资本的行为。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初级产品是整个经济最为基础的部分,今年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供给紊乱和短缺的问题。韩文秀表示,初级产品供应的重大缺口有可能演变成为“灰犀牛”事件,特别是粮食安全更是不容有半点闪失。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党中央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韩文秀说,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要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按照各自的职责推动风险的化解。要深挖风险的根源,通过改革完善体制机制防范化解风险,既治标又治本。

  此外,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韩文秀谈到,近年来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有的搞“碳冲锋”,有的搞“运动式减碳”,这些都不符合党中央的要求。他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目标上要坚定不移,策略上要稳中求进,要充分考虑国内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基本国情,通盘谋划,先立后破,不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让高质量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社会各界热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明年经济工作。社会各界认为,会议对于大家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十四五”开局良好,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不断积累

  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千亿件、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已覆盖全国、前11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超去年全年……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内外环境的多重挑战,中国经济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等多重风险挑战下,我们保持了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工信部研究机构赛迪顾问总裁秦海林表示,以产业政策为例,更加注重强调根据产业特色、发展规律制定政策,更注重政策的抵达效果,让企业更加有信心谋创新、做实业。

  这一年,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江苏镇江,中集车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的冷藏车生产车间内,激光精准切割、机器人高效焊接……新技术让传统制造“换了容颜”。依靠科技创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这家企业克服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需求疲软等不利因素,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创历史新高。

  公司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李晓甫感慨:“我们将坚持集约型、创新型发展,继续在车辆轻量化、数字化方面作出努力,更好服务物流企业。”

 

  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积累了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会议将其概括为“四个必须”——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必须加强统筹协调。

  在重庆市丰都县委常委、三建乡党委书记章烈看来,这既是立足非凡实践总结出的深刻启示,更是指导下一步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和根本遵循。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强统筹协调。”他说,要稳步走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结合区域资源禀赋特点,科学谋划、统筹协调。我们下一步既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又要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努力实现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综合效益。

  稳字当头促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会议用一个“稳”字定下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从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开放、区域、社会等7个方面作出具体部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光普表示,明年国内外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不仅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稳定预期,也有利于推进改革、化解风险、解决问题。

  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制造商力高新能源今年生意红火,也碰上了成长中的烦恼——现金流压力。力高新能源创始人王瀚超表示,企业今年明显感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增加。

  瞄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会议提出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等一系列“暖心之举”。

  “这将促进更多要素流向高新技术企业,让我们信心更足。”王瀚超说,企业将加大对智慧能源、储能等领域技术的研发投入,加速关键环节国产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会议对能源领域的一系列政策,将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插上“翅膀”。

  前不久,青海电网新能源发电出力连续两日突破千万千瓦,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也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开工。青海正加快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海西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昂智信心满怀:“我们要汇聚新动能,抢抓新机遇,在‘双碳’主战场接续发力,把海西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新发展阶段的经济优势。”

  东海之滨的浙江,正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在台州市黄岩区平田村的“小橘灯”暖心工坊里,100多名村民正忙着组装玩具产品。这是黄岩区实施“全域协作”推进共同富裕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引导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下沉,带动山区农民增收。

  会议明晰了推进共同富裕的方向。黄岩区委书记包顺富表示,黄岩将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探索制定共同富裕县域标准和行动纲要。抢抓全省数字化改革契机,高水平建设“共富大脑”,利用数字技术对居民个体精准服务,进一步增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面临三重压力,凝心聚力做好明年经济工作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大家表示,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做好明年经济工作。

  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中国福马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济波坦言,目前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一定的经营困难,既需要国家政策引导支持,更需要锤炼自身闯关本领。“我们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尝试与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等联合研发,以实现创新型产品的研发和量产。目前正着手与相关企业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加快电动无人驾驶工程机械和光伏电站维护设备研发进度。”

 

  帮扶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是稳定就业岗位、保障基本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吉林长春的关东老刘商贸有限公司从一家土特产小店转型为企业,还将分公司落户郑州。

  “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后,能更好应对疫情等风险挑战。”长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朝阳分局审批办主任张辉说,“我们将优化工作方式,持续创新服务小微企业的暖心举措、切实办法,不断增强小微企业活力。”

  预期更稳,信心更足。“会议传递出清晰的稳增长信号。”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会议部署的稳增长政策将逆周期政策与跨周期政策进行有机结合。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行业政策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稳增长目标落地。

  砥砺奋斗精神,增强实干本领。深圳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表示,会议提出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并做到“三个敬畏”,对做好今后工作有长期的指导作用。

  今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公布,“特区中的特区”深圳前海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迎接新的使命。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聚焦激活发展动力的改革开放,以先行示范的高标准主动改革、制度型融合性高水平对外开放,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再创前海速度、前海质量、前海奇迹。”王锦侠说。

鲁ICP备19061685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510号
技术支持:济南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