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发集团成立以来,在逆境中艰难起步,在改革中创新突破,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落实全省各项重大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在发展中沉淀了以“水发精神”“水发品格”为代表的改革创新文化体系,为水发集团打造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新型国企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思想支撑。
一、实施背景
水发集团成立初期,处于无划拨资产、无注入资金、无办公场所的“三无”状况,经过十二年的拼搏发展,由当初的9人发展至如今的25000人,由负资产裂变至当前的1500亿,由无名小企业成长为挺进中国企业500强的国企改革代表。水发集团在成长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靠敢闯敢拼的精神及背后的改革创新文化体系2009年水发集团为承担全省水利事业改革发展重任而成立,但成立初期没有准确定位、没有实际业务、没有资源市场,一度处于有可能被“解散”的境况。面对这种情况,领导班子主动对接水利厅及各相关单位,明晰公司发展方向。2010年5月,抓住水利建设机遇实现快速布局。2013年底,在省内水利市场较为饱和、新市场新行业相继迸发的情况下,水发集团审时度势,抓住农业、康养和新能源产业机遇突破发展瓶颈,开启了多元发展模式,实现了快速发展壮大。2018年,迈入了千亿企业行列,水利、农业、环保三大省级平台基本确立,清洁能源、民生服务两个产业集群基本成型,在发展中推动深化改革,逐步迈向高质量转型发展阶段。
二、主要做法
水发集团在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发展中,构建了完整的文化体系,建立了完善的推进机制,形成了独具水发特色的改革创新文化理念。目前,水发集团企业文化专职人员近1000人,每年企业文化建设经费不低于5000万元。
(一)构建了改革创新文化“三个协同体系”。按照现代企业文化理论,水发集团从理念识别体系MI、视觉识别体系VI、行为识别体系BI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一是提炼文化理念。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总结提炼出十条文化理念,包括“上善若水、发展惠民”的发展理念,“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服务发展、服务大局”的企业宗旨,“根植水务、聚焦民生、适度多元、立足山东、布局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特大集团”的发展目标,“惠民、强企、利国、达善”的水发初心,“始终体现党对国企的坚强领导、始终成为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始终承担引领发展的长子责任、始终实现国有资本的增值赋能”的水发使命,“永葆创业激情、永做特色发展、永存危机意识、永远革故鼎新”的水发精神,“和谐至善、润泽民生;刚柔相济、守正出新;坚韧恒毅、自强不息;顺势而行、引领未来”的水发品格,“社会认可、政府满意、行业尊重、员工自豪”的水发愿景,“一个不致力诚信建设的企业注定是没有根基的企业!一个不善于持续创新的企业注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不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注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一个不创造世纪精品的企业注定是没有传承的企业!一个不勇于责任担当的企业注定是没有未来的企业!”的水发警语。这套体系已经成为水发集团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发斗志、鼓舞士气的精神旗帜,也是水发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精神支撑。二是统一视觉形象。结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特点,设计了企业标识,并对标语等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编制了《水发集团视觉识别系统管理手册》,将发展理念、企业文化、制度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有传达力、感染力的可视符号,塑造统一、规范的形象。三是规范行为标准。制定了《员工行为规范》,成为落实改革创新文化体系的行动标尺和依据。有效规范了员工的言行举止和工作习惯,引导全体员工遵循践行,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建立了改革创新文化“三个落地机制”。水发集团在深化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结合混合所有制为主体、地域分布广、年轻员工比例高的特点,逐步形成了统一领导、深入推进、强化考核的落地机制。一是总部层面统一领导。总部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办法》,对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实施步骤、指导原则、方法措施等作出了具体规划和安排,为各层级文化建设的开展提供了制度规范和指导。每年在年度工作会议上安排部署当年文化建设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调动力量。二是各权属公司深入推进。各权属公司均设立了文化建设推进机构,设专职工作人员1名,强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以总部相关方案、办法为基础,结合自身产业、所在地域特点,形成了既有“水发统一”又有“自身特色”的融合文化,分别将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三是注重考核监督。水发集团高度重视工作落实,在文化建设中也行成了“有安排、有落实、有监督”的闭环机制,将文化建设纳入年度考核,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考核评价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各层级推动文化建设积极性。
(三)搭建了改革创新文化“三个宣贯平台”。水发集团高度重视文化宣贯,搭建了宣传平台、展示平台和活动平台,推动文化落地。一是搭建全方位宣传平台。在官网设立“企业文化”专栏,集中报道与文化建设相关的各类信息。同时,充分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信息渠道,内外宣传文化理念,加深员工对文化理念的理解,增强外部对水发的了解。二是搭建多层面展示平台。在水发大厦投资近千万,打造了近800平米的企业文化展厅,形象生动地展示了集团发展历程、产业分布、科技创新、文化理念、责任担当等方面的情况,年接待外部来宾、内部宣贯500余场。对外搭建了一条沟通的桥梁,使同行、合作伙伴、投资者等对集团有更深入、更全面、更可观的认知;对内打造了一个文化的阵地,对新入职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三是搭建多形式活动平台。水发集团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开展了富有水发特色和内涵的企业文化活动。连续八年举办主题演讲比赛,连续五年举办职工乒乓球比赛,开展企业周年庆、年度表彰大会、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各权属公司也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了员工向心力、凝聚力,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动力。
三、实施效果
水发集团改革创新文化体系驱动其企业软实力、核心竞争力、品牌知名度、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仅2020年一年,就有30多家媒体发布近150条宣传报道,品牌指数位列山东百强企业第15位左右。水发集团取得的骄人成绩可以概括为以下五方面。
(一)经营业绩跨越式增长。水发集团从成立以来,资产、营收、利润、税收年均分别增长57%、90%、211%、64%。2020年,水发集团克服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继续保持跨越式发展势头,资产总额达141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452亿元、利润总额12.57亿元、上缴税费19.51亿元,分别增长32.3%、112%、45.7%、22.35%。其发展得到资本市场充分认可,国内评级获双AAA,国际评级获baa1。
(二)产业引领作用明显。水发集团聚焦“生态、环保、民生”领域,积极打造水务、农业、环保三大省级平台和清洁能源、文化旅游两个产业集群。坚持做大做强水利产业链,打造了项目投资、建设施工、生产制造、技术服务等全产业链条,建设黄水东调等重大水利工程200多项,拥有水库设计库容31亿方,城乡供水规模650万方/日。坚持向农业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拓展,组建了山东省农业农村规划设计院、山东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牡丹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高层次专业机构,建设了庆云水发航天农业产业园等7个国家级农业园区和一批省级农业园区,在国内流转土地超过500万亩。坚持按集约化、高端化方向重塑环保产业链,投资建设山东省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危废处置、汽车拆解和废钢铁加工配送项目,危废处置规模138万吨,废钢加工能力300万吨。坚持抢抓清洁能源发展机遇,拥有各类清洁能源项目200多个,清洁能源装机规模718万千瓦。坚持以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文旅产业,投资建设北京898、青岛中山路等一批标志性都市新文旅项目。创造性提出首位度引领战略,着力打造细分市场单项冠军,目前在15个细分产业位居国内前十,其中7个位居国内前三。
(三)深化改革成果显著。水发集团的深化改革工作在国企改革中发挥着示范引导作用。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达到82.2%,资产占比达到87.4%,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市场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资本融合、优势互补、共同创业的新格局。积极实施内部竞争、权责下移、事业部制等改革举措,创造性提出了以“多元持股、自主运营、终端反馈、总部赋能”为核心的星团化管理模式,为大型企业集团解决活力和效率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被国内知名专家评价“破解了许多国企改革的难点”。
(四)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水发集团科技创新能力逐年大幅提升,构建了组织推进、管理制度、研发平台、对外合作、梯次培育、转化应用六个体系。其与48家高校和科研院所、30个行业协会、26家标杆企业、36个省市主管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拥有3500多名专家、涵盖34个行业的专家库,组建了山东环保产业研究院、山东农业产业研究院、山东智慧水利研究院等高层次新型研发机构,设立了5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专家工作站。截至目前,高新技术企业46家,省级研发平台22个(其中国家级2个),专利总数1260件。
(五)社会贡献成效突出。水发集团始终勇扛国企担当,坚持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一是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神圣使命,在西藏投资建设最大光伏项目—桑珠孜区50兆瓦光伏储能示范项目,在新疆投资建设南疆菜篮子工程—喀什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在宁夏投资建设西吉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产业园等项目,累计创造就业岗位1万多个,惠及贫困人口4万多人。二是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累计投资超过200亿元。在菏泽成武县投资28亿元建设22个项目,打造了参与乡村振兴、促进县域发展的“水发模式”。三是高度重视安全环保工作,持续加大安全投入,定期开展安全检查,积极开展专项整治,自成立以来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积极提供生态环境治理全链条综合服务,每年可处置固废22万吨,危废130余万吨,拆解废旧汽车3万辆,仅“十三五”期间环保投入就超过1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四是坚持把稳就业作为国企重要责任,11年间员工人数由9人增长到25000人。2020年,顶住疫情经济双重压力,新增就业岗位2500余个,提供临时性、季节性用工岗位6580余个。五是坚持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保障水、电、气、暖的安全稳定供应,参与地方政府及社区疫情志愿服务850余人次,募集善款359余万元,捐赠物资价值121万余元,组织献血2.4万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