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酱园品牌故事与匠心传承

作者:  来源:  日期:2023年2月16日

公元1714年,一位姓戴的苏州船户,沿运河贩运行商到济宁,发现济宁手工业非常繁盛,于是他决定在济宁开办一家店铺,把苏州的特产引入济宁。便在济宁城区南门口外的老运河南岸购买了一块地,沿街盖了三间门面房,店铺取名“姑苏戴玉堂”。 

这个名字很有意义,“姑苏”代表着其是苏州人士,“玉堂”是自己的字号,“姑苏戴玉堂”就是店铺的名号。为了让酱菜更适合本地人的口味,戴氏利用后院自建厂房,改进南方工艺研制了适合北方人的酱菜,形成了酱园产业。戴氏遵循孔子“民无信不立”的名言,视诚信为玉堂立身之本、经营之道,确立了“诚信经营”原则。这是以仁、德为重的儒家文化与商业为重的吴越文化碰撞融合,产生独特商德并重的儒商文化,正是这种厚德载物的重信儒商,为玉堂赢得了无价的声誉。 

此为玉堂金如意葫芦招牌,仅存两块,正反两面均有文字

到了1807年,玉堂经历了戴家三代人,后期因经营不善不得不将“玉堂”对外转让。玉堂转卖的消息引起了济宁大药材商冷长连的关注,凭自己的实力难以买下玉堂,不过他很快想到了联合济宁孙氏家族,时任两江总督的济宁人孙玉庭。

公元1818年底,冷、孙两家经过多次协商,最后各自出白银500两,盘下了“姑苏戴玉堂”。戴氏坚持卖店不卖字号,将“戴”字去掉,改名为“姑苏玉堂”。经冷、孙两家共同推荐,委派精明强干的梁圣铭出任玉堂第一任总经理。

梁圣铭上任后为玉堂发展采取了一系措施:1、制定了玉堂经营的店训:“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这成为玉堂历经磨难、经久不衰的传家之宝,也是玉堂享誉世界的文化之魂。2、重视人才并量才用人。他从伙计中选拔管理人员,总经理以下为总店、总账房、钱柜和“八坊”、“七行”、“一处”的管理人员,即头目,头目以下是伙计和工人。这些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不同,薪酬也不同。玉堂这些用人制度,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具体表现,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一大进步。3、实行“规矩牌”管理制度,用店规约束店员和学徒。当时的玉堂有进出厂规矩、交接班规矩、工资等级规矩等,有了严格的规矩,玉堂走上了规范化经营之道。4、改进操作技术,提高质量。梁圣铭在产品的地方化、多样化上下了很大功夫,单是为了做出济宁风味的豆腐乳,他就派自己的一名精明伙计扮成哑巴混进苏州潘万成酱园学徒,经三年的苦心学艺才摸到了江南工艺的精要。终于使“玉堂”酿造技艺大大提高,使其“味压江南”。5、开发新产品,增加种类。经过不懈努力研制出了既有江南风味,又有北方特点的“什锦”、“八宝”等小菜,以及“金波”、“状元红”等露酒。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汝珍在《镜花缘》中称济宁金波酒为天下五十五种名酒之一,色泽明澈,醇厚芬芳,天下美酒。6、发行使用本号账票,改善资金周转。吸纳社会游资,实现生产和技术投入,扩大生产,这种经营理念在齐鲁大地首开先例,在封闭的农耕时代是很先进的。梁圣铭任总经理期间是玉堂发展的黄金时期。

1875年,孙、冷两家又推举身为大伙计的陈守和出任总经理。陈守和继续沿袭梁圣铭的办法,扩大投资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为促进销售,他借助书法艺术扩大宣传,以“一两白银一字”的重金聘请著名书法家项文彦为玉堂写了百字广告。为企业产品作宣传广告,这在济宁历史上尚属首次。 

玉堂百字广告

公元1886年,孙毓汶被当朝御史弹劾,理由是孙毓汶在老家济宁开设酱园,违反了大清“官不经商”的条律,既为官又经商与民争利。孙毓汶闻讯后诚惶诚恐,于是连忙赶往皇宫,向太后当面相奏。把玉堂的生产与经营交代了一清二楚,介绍孙家规定:玉堂的经营要货真价廉,只准微利,不准暴利;不准哄骗百姓,要童叟无欺。

不久,慈禧太后亲听监察官员查证情况凛报,得知孙毓汶所说基本属实,随后召见孙毓汶,太后命其派专差精选几种小菜供品尝。孙毓汶接到此谕,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随即快马传书济宁老家。玉堂总经理陈守和亲命副经理率船队赴京进贡皇太后,他们把半成品搬到了船上,沿京杭大运河北上,边走边加工。船上伙计们小心翼翼,计算着行程的日子,到达京城,小菜刚好可以出缸。吃腻了山珍海味的慈禧品尝了玉堂的酱菜后大加赞赏,亲誉“京省驰名、味压江南”,并命玉堂酱菜为皇宫贡品,从此玉堂产品流传至大江南北,以至五湖四海。 

1988年玉堂编写厂志时,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摘抄玉堂酱园给清朝皇宫贡品清单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玉堂酱菜为皇宫贡品,玉堂自然被清政府推举为参展商家。接到北洋政府工商部的通知后,玉堂总经理孙瀞峰经过一番思考,再次把视野放大,决定利用此次机会,让玉堂产品走出国门,立即派代表孙敏卿携带产品赴美参展。最终玉堂酱菜、酱油、金波酒、万国春酒、宴嘉宾酒、冰雪露酒获金牌并奖词。 

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纪实录

1954年玉堂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顺应社会发展大潮,从个人资本经营转向公私合营,成为济宁地区乃至山东省首家实现公私合营的知名企业。 

上世纪五十年代玉堂酱园老门头

 

1958年在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大潮下,玉堂由公私合营企业转变为国营全民所有制企业。

1990年起,济宁市国有企业全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一历史性转折,一时把玉堂推向了艰难的境地。一方面计划用粮、用煤断供,财政断款,资金链断裂,水电费断“公”;且原材料价格猛涨,债台高筑,工人工资无望,生产日落千丈。在玉堂生与死的危机关头,34岁的何景春挺身而出,出任玉堂总厂党委书记兼厂长,玉堂在危难之中又现曙光。

何景春果然不同凡响,在与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全面诊断玉堂病根,精心思考玉堂未来出路之后,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迅速展开。他将总厂的6个分厂的车间和科室,改制成13个独立法人核算单位,化整为零,分头突围,全部推向市场。只要有一个单位能突围成功活下来,就代表玉堂能存活下来,那么今后的玉堂就有发展的希望。

经过艰苦奋斗,13个独立核算单位终于有了起色,其中9个单位突围成功。玉堂经过前所未有的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洗礼,再次彰显了玉堂自强不息的强大“精”、“魂”和百折不挠、勇于奋进的内在根基。这次“突围”的成功,为玉堂再次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勇闯市场的经验。

1998年开始扭亏为盈。2005年玉堂全部还清了近1亿元的债务,玉堂轻装上阵,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玉堂有两件重大事件可载入其发展史册:一是顺利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二是新厂区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建设正式投入生产运营。改制后的玉堂踏上了崭新的发展征程,上下展现出朝气蓬勃的新气象。

进入玉堂,高悬在厂区内的“匠心酿精品,玉堂当自强”十个大字红色标牌十分醒目,在阳光下熠熠闪光,这是玉堂三百多年始终坚守的匠心精神,是玉堂产品的根脉所系。匠心精神在玉堂不是口号,而是已经融入了玉堂每一个人的骨髓和身心。

玉堂酱菜生产专门设有“手工班”,手工班在玉堂流芳传世三百多年,其宗旨就是“匠人、匠艺、匠品,精心酿造,手工制作”。其采用传统手工工艺,严格秉承“酿酱不用隔年粮,腌制用菜无皮伤。翻缸莫筒勿惜力,足期酱制保菜香”。食材经过严格筛选,比如酱黄瓜,选料精细,一斤称13根且要顶花带刺,两头要一样粗,当天采摘当天收。蔬菜原料经预处理、腌制、脱盐、脱水、天然酱制(翻缸、拧袋、顺袋、打粑等)而成,酱菜以酱香浓郁、鲜、甜、脆、嫩,色、香、味、型俱佳而著称。玉堂坚守匠人精神,以制作高品质的产品为己任,孜孜以求。

玉堂是一座民族工业的历史博物馆,他历经300多年,像黄河一样数道弯,像长江一样奔腾不息,像京杭大运河一样融南汇北,像长城一样雄壮屹立。“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是玉堂永远的根,坚守的魂。今天,玉堂仍坚持为商义德、诚信为本、谋利有度、竞争有义、利泽长流。

生生不息的大运河滋养着三个多世纪的玉堂“壮心不已”,奔腾波涌的时代大潮助推中华老字号的玉堂三百年后仍青春焕发。


鲁ICP备19061685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510号
技术支持:济南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