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形态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作者:王晓宁  来源:  日期:2023年2月16日

随着全球工业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产业竞争格局进一步调整,我国原来依靠“人口红利”效应的制造业扩张路径正面临着低端锁定以及被边缘化的挑战,亟须培育新动能。此外,新冠疫情又加速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向区域化、多元化的调整,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面临着重大风险。面对这样的经济形势变化,中央提出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论是从产业安全考虑,还是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考虑,摆脱固有的低成本竞争和规模扩张模式,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都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中国数字经济的空间效应。

数字经济作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更高级、可持续的新型经济形态,不仅是当前和未来影响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构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性权重。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保持着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数字经济在中国各地区的发展也取得了良好成绩,正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本文研究的主体部分是“数字经济驱动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研究中国数字经济空间结构为构建新格局提供了思路;研究中国数字经济空间效应为构建新格局提供了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各地区在数字经济发展总水平及数字基础、数字产业、数字应用、数字创新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差异,并且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演化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并将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了发展数字经济、激发数字经济活力的重要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将为中国数字经济的繁荣带来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提振全球经济的关键动力。因此,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只有正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特征,清数字经济发展的变化规律,才能推动数字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快地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国数字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不断提高,空间关系网络呈现出整体网络结构、个体网络结构、凝聚子群等空间结构特征。在空间上数字经济发展会影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且存在区域异质性。

、数字经济重构制造业产业链布局畅通国内大循环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世界各国均开始频繁调整货币政策的施政方针和施政节奏以提振经济活力、刺激经济复苏,反映出了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的良好的逆风调控效应。然而货币当局的政策调控路径越是依赖和受制于经济形势的变动,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会越发滋生并不断增大,不仅会再次成为阻碍宏观经济回归常态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会大幅提高政策调控的长期潜在成本。由于全球工业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产业竞争格局进一步调整,我国原来依靠“人口红利”效应的制造业扩张路径正面临着低端锁定以及被边缘化的挑战,亟须培育新动能。此外,新冠疫情又加速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向区域化、多元化的调整,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面临着重大风险。面对这样的经济形势变化,中央提出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论是从产业安全考虑,还是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考虑,摆脱固有的低成本竞争和规模扩张模式,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都是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三、数字经济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为融入国际循环赢得话语权。

制造业是强国之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在内外双循环新的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升级的新动能。当前,发达国家纷纷将数字经济视为振兴实体经济、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带动效应,提出以下四个方面建议:第一,加强数字经济顶层设计,实现数字经济协调发展。第二,优化数字经济要素投入,为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第三,深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宏观环境,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

数字经济可以改变制造业企业要素机会成本,以要素分工为基础改变产业链空间布局,这种布局变化从微观上可以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构建数字经济驱动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应遵循数字经济空间结构的特征规律,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空间效应。一是构建数字经济梯队发展格局,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新格局;二是打造联动发展的数字经济圈,形成“小圈带动大圈,数字经济圈带动区域经济圈”的新格局。在路径上,一是以数字经济提升区域经济增长,关键问题是解决区域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发展问题、解决区域经济增长的创新效率问题。

作者单位:山东招金金银精炼有限公司

鲁ICP备19061685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510号
技术支持:济南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