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治理优势

作者:张鑫磊  来源:  日期:2024年12月12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有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不论历史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变迁,文化始终都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是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也需要在文化治理领域实现现代化变革、创新和发展,既要推出、建立和健全一系列文化治理的制度体制,为文化治理建构起“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和体制保障;更要在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夯实文化自信,为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发展注入精神滋养、价值引领和力量补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文化“软治理”的一项系统性理论教育和实践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突出的文化治理优势,不论是守正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强音,为推进国家治理固本培元、夯实根基,铸牢国家治理和文化治理的“主心骨”;还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新精髓,为推进国家治理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树起国家治理和文化治理的“定海针”;不论是构筑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奠基新时代改革创新发展的强国之魂、兴国之魂,为推进国家治理提供精神动力,确立起国家治理和文化治理的“导航仪”;还是凝聚和激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中国力量,团结和鼓动起全体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奋斗力量,为推进国家治理明确主体、鼓舞干劲,彰显国家治理和文化治理的“力量源”,都充分凸显出思想政治工作在文化治理中的独特优势。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需要继续发挥和凸显这种独特优势,教育引导人民在文化领域继续掀起思想的风暴和文化的变革,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思想政治工作为国家治理提供先进文化

国家治理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治理的根基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形成治理自信和制度自信;没有先进的文化引领,开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就会失去价值引领和精神滋养。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乃至强国,必须拥有影响世界的先进文化及其精神力量。正因为如此,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文化软实力则越来越成为争夺发展制高点和道义主动权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向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群众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内涵、价值追求和精神依托,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要求、落实举措和制度保障,才能以先进文化引领人们的思想、坚定人们的信仰、筑牢人们的价值观念、凝聚人们的奋斗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 新时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文化治理的突出优势,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牢牢把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权,深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系统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积极提高国际话语权。只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人们心中形成共识、滋润心田、引领价值、激励奋斗,人们参与新时代国家治理建设的过程中,才会在先进文化的感召下形成改天换地的时代合力。

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文化软实力较量逐渐增强的新态势,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用文化建设规约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又用文化建设激发全体人民参与国家治理的创新创造活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这种文化治理的优势,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开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宣传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宣传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宣传教育,进一步筑牢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夯实全体人民参与国家治理的精神基础。“思想理论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旗帜和灯塔。”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理论武装亦或是新闻宣传,不论是文艺创作亦或是文化改革,不论是精神文明建设抑或是网络空间管理,都要将先进文化的宣传教育贯穿在其中,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教育,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教育贯穿在其中,在宣讲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流价值、激发奋斗精神的过程中,确保人们参与国家治理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和发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为国家治理构筑中国精神

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既需要制度建设和优化,也需要精神建设和支持。这既是时代发展提出的治理现代化的总问题,也是实践发展蕴含着的现代化的总要求。马克思曾经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每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新问题,同时也蕴含着关于这个时代及其问题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不论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还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背后都突出强调着参与和建设国家治理的主体即人的现代化。精神世界的现代化丰富和现代性发展,作为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核心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视的关于文化治理的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先前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文化治理的突出优势,就必须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要重视我们在新时代改革开放过程中凝聚和形成的中国精神的培育、弘扬和践行工作,积极向人民群众讲清楚中国精神是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成的科学内涵,深入向人民群众讲清楚中国精神是积淀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基,深入向人民群众讲清楚中国精神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生动实践的现实基础,进而引导人民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将这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国精神融入到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

新时代中国精神,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艰苦奋斗、创新发展的精神图景。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离不开核心精神和核心价值的引领和滋养,一种文化的绵延长流也离不开对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形象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解读中国精神、科学宣讲中国精神、落地落实中国精神,既需要在新时代的崭新天地里,探寻和创造中国精神创新发展和弘扬践行的现实基础和实践条件,也需要回溯历史的发展脉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寻找和发现中国精神形成发展和启示当下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养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关于中共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过重要讲话,突出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中国精神的重要源泉。“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着的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善于讲清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着全体人民最拥护的时代价值,善于讲清楚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体现着中国人民意愿的精神蓝图,进而在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之下,将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汇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之中。

(三)思想政治工作为国家治理凝练中国价值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经济社会现实发展的现代化,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追求不断调适、丰富和发展的现代化。没有核心价值追求的彰显和弘扬,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化治理就缺少了前进的方向和行动的标尺。思想政治工作在发挥文化治理优势的过程中,要深度结合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进一步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参与改革、创新发展提供明晰的观念标准和行动红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1] 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根本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就应当承担着指路引航的根本性任务,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对人类诞生以来希冀美好生活的理想社会的继承和发扬;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期待未来社会的总结和创设;作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是对人类剖析各种社会制度、社会模式的比较中坚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引导和指引。这种价值性的目标和追求,并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有属性,而是人类诞生以来就会伴随着实践活动产生的一种价值观念。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德性生活的追求、对于未来发展的判定,是人类社会超越自我、战胜自然、追求未来的历史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的永恒话题,同样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和实现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实践性话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将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灵魂,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其内蕴的文化意蕴和价值意义,才能更加全面地体悟其凸显出的治理要求和治理标准。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主要的是要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形成价值共识。核心价值观问题在其本质上而言绝不仅仅是一个一般性的社会文化和社会道德价值观的问题,而是一个至少涵盖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建构、社会思想意识和文化价值观念规导、社会道德伦理规范体系重建这三大层次的、具有社会思想、文化、道德和价值观念之整合诉求的理论建设工程。面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进而在既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现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性,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国家治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是思想政治工作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面对和解答的时代性课题。

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作用,就必须要思考: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的新时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社会成员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引领文化治理新发展,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掌握话语权和赢得主动权,逐步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进一步推进人民群众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之中。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在宣传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回应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符合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并引领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只有充分反映人民的需要,体现人民的价值,满足人民的愿景,并将人民群众作为培育和践行的主力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才能够在不断获取人民群众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实现文化治理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全面、深入和持久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将其置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之中,将其置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比较之中,将其置于信息化时代文化多元与价值多样导致的人们信仰迷茫、价值迷失、道德糜振的文化现代性危机之中,进而才能理解和体会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分析和把握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特征,找到和摸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力量和有效模式。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善于通过教育发展、宣传创新、文化变革、实践促动和制度完善等等具体性措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田间炕头、走进日常生活。更要要从微观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结合目前新出现的微媒体、微电影,探寻在网络“微时代”宣教核心价值观的微方法;结合当前社会关注的家风乡规,探索在邻里生活间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微途径;结合普遍开展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探究进社区进家庭的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微手段。同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实现“硬性规范”与“软性要求”的有机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融入法律规范、贯穿法治实践,在立法、司法等各个环节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底蕴、契合全体人民道德意愿、符合社会公序良俗,确保真正为人们所信仰、所遵守,为国家治理过程提供良法善治。

作者单位:中铁电气化局

鲁ICP备19061685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510号
技术支持:济南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