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三年改革行动是2020年5月22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是在2020-2022年三年期间落实国有企业改革“1 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是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做好这项工作,对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效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具有重要意义。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期间,只要坚决贯彻执行国资委相关决策部署,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将自身发展需求与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紧密结合,将持续深化改革作为破解企业发展痛点、难点的关键举措,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查考核,全面推进有关改革举措落实落地,就能有效的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公司治理体系,赋能企业管理“模式之变”
(一)深入推进“党建入章”。把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治理各环节,内嵌到企业治理结构之中。实行重大事项党委前置研究,规范各治理主体的权责关系,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
(二)持续完善董事会建设。遵照“应建尽建”“配齐建强”的指导原则,严格落实董事会应建尽建和外部董事占多数要求。推动落实董事会职权,完善董事会运行制度,持续推动董事会规范、专业、高效运作。
(三)保障经理层行权履职。坚持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企业治理机制,厘清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优化决策流程。完善相关的制度,保障经理层行权履职,推动各治理主体决策事项权限具体化、程序化、规范化。
二、聚焦主责主业主线,赋能企业转型“发展之变”
(一)清退处置低效、无效存量资产。通过股权转让、注销等方式清理处置低效和无效资产,将低效无效的负作用或者作用有限资产价值利用最大化,转化为企业前进发展的养分,提高资产的运营质量和运营水平。
(二)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积极响应国家和集团号召,加速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促进国有企业轻装上阵、公平参与竞争,集中资源聚焦生产、经营,实现企业“瘦身减负”,激发企业发展新活力。
(三)抓好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按照“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影响力,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相互促进,为企业发展增加活力。
三、激发员工队伍活力,赋能企业发展“力量之变”
(一)全面推进“两制一契”。通过《聘任协议书》、《任职承诺书》、《年度目标责任书》以及配套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薪酬管理办法,对中层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与契约化管理,明确目标、刚性落实,实现中层管理人员薪酬“能增能减”职务“能上能下”,切实激发中层管理人员队伍主动担责、干事创业的激情与动力,激活中层管理人员的活力,激励中层管理人员奋发上进,促进人才竞争、人才流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开展中长期激励。在国有企业中实施中长期激励将有力的促进国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合理的选择中长期激励政策,不仅能够刺激员工的工作热情、潜在能力以及个人天赋,还能使员工认同和接受企业的目标和价值观,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三)合理的差异化薪酬管理。薪酬管理是人员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因企业员工工作岗位付出的劳动及取得的经济绩效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建立差异化的薪酬管理机制能更好的促进企业和员工的长远发展。以能力作为基础,以业绩为导向编制差异化薪酬管理制度,通过发挥差异化薪酬激励和制约作用,从而更好的推动职业薪酬的发展,更好的激发员工的活力,提升企业的发展。
(四)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员工退出机制作为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在企业中持续的实现人员与岗位、能力与绩效的匹配。以不定期或者定期的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对那些达不到要求的人员,依据程度的不同采取降职、调岗、末位淘汰、解雇等措施,让他们直接或间接地退出企业及其机构,增强员工竞争意识,担当责任,实现人员能进能出,激发员工活力,促进企业发展。
(五)以市场化的模式实施干部选聘。从传统的“身份管理”向市场化的“岗位管理”转变,实施竞争上岗,真正激发干部队伍“一池活水”。
四、坚持科技创新驱动,赋能企业经营“创新之变”
(一)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从制度设计、舆论导向上鼓励创新,努力营造公平竞争氛围,打造良好创新环境,让敢创新、会创新、能创新的人受到尊重。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企业和市场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实施、成果转化评价等各环节发挥主导作用。
(二)实施揭榜挂帅。揭榜挂帅是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效释放巨大创新潜能,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锻造优势领域的创新“长板”,推动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揭榜挂帅基础在“榜”,核心在“帅”,关键在“机制”,“悬榜”往往求的是应急之策、破局之才。通过揭榜挂帅,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确保好钢用到刀刃上,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强化科技人才建设。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人才,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不断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通过企业自培或者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的强化人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通过强化人才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的高效发展。
(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和企业竞争的关键领域。推进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产业集群,企业数字化将发挥“主力军”作用,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水平。通过数字化、线上信息化的管理,打造全在线、全连接、全协同的数字化环境,促进企业整体升级和业务创新转型,开拓新的发展模式。
结束语
改革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只要坚定不移的推进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持续深化改革成效,就会在体制治理、机制治理、效能治理等方面上得到持续强化,企业才会更高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