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立以来,山东健康集团就将企业标准化建设作为深化改革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坚持“科学实用、简洁高效”的工作思路,结合企业自身产业特点和管理现状,按照研究部署、组织落实、评价发布、宣贯落地四个步骤,分阶段、分层面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标准化创建质量持续提升,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标准内容更加丰富,充分发挥了企业标准的规范引领作用,推动标准化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截止目前,共建立企业标准化管理项域16个,梳理企业标准文件523项,有效推动由“山东健康制造”向“山东健康创造”“山东健康标准”转变。
一、夯基固本、明晰路径,标准化建设形成制度化体系化
按照集团高质量发展安排部署,坚持把规范制度建设作提高标准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优化顶层设计,明确工作目标,明晰工作路径,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对标一流及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对标一流及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标准化管理办法》、《标准体系表编制规定》、《企业标准编制规则》等多项制度文件,指导各单位根据战略发展定位,分别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统一规范各单位、各部门标准成果,为持续深化标准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指导和依据。各二级公司从功能定位和主责主业出发,领任务、定措施、列清单,围绕标准创建,提升示范引领作用,完成了各自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的拟定,自上而下,形成了具有规范指导意义的标准化制度管理体系。其中,健康医养对现有标准化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形成包括医院服务规范、机构养老标准、医药流通标准、医药制造标准、VI标准及室内配置标准等内容的健康医养标准化体系。
二、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实施全层级、多维度组织管理
遵循“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全员参与”的组织原则,集团成立了标准化委员会,全面领导集团标准化管理工作。落实链长制改革,建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监督长,牵头部室负责人为链长,单位(部室)标准化建设分管领导为辅链长的标准化建设管理职能链。通过链长制改革管理,凝聚有效力量,协同各方资源,有序推进集团标准化建设各项工作。同时,集团将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域进行有效划分,集团总部侧重于专业性、管理性标准化建设,突出总部专业管控、职能服务作用;各二级公司根据本单位战略定位、业务分类和发展阶段,有重点地搭建标准体系,创建、总结标准成果,建立起覆盖各级、上下衔接、协同发力、全面推动、规范有序的全层级、多维度标准化建设工作组织体系。
三、专业把控、针对提升,高质量推动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
坚持“专业指导、协同推进、高标制定”的工作思路,联合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专业力量,共同推动集团标准化建设工作。一是组织专题讲座。围绕“企业标准化建设、对标与实践”,邀请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专家来企讲座,成功举办了“对标一流、提升标准”专题讲座暨山东健康大讲堂。二是开展专家评审。组织企业标准专家评审会,邀请省标准化研究院、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省标准化协会等20名专家,分5组对集团全龄友好健康社区开发建设技术导则、养老服务标准、医院服务标准等16大类成果进行评审,提出6大类共计76项修改建议,通过专家评审,指出了改进方向、规范了标准成果内容和形式。三是强化专项指导。针对各单位根据评审意见修改标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联合省标院专家,通过“以干代训”的方式,在加深对标准化的理解的同时,指导各单位标准化专兼职人员规范调整完善标准内容,增强了标准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标准化成果的规范性、完整性和适用性。
四、搭建体系、输出标准,高标准总结推广标准化成果
以“协调统一、规范完整、科学适用”作为巩固推广对标行动的重要抓手,推动集团标准化成果的持续转化、输出、快速推广和复制。通过评审、修订、格式规范、汇总整理等,共梳理各单位、各部室企业标准文件523项,其中总部机关各部室基础管理类30项,技术标准类15项,健康新业制定青少年研学教育、中草药种植(养殖)加工标准共计4项,健康医养制定服务类及医药流通标准共计4项,新华医疗管理、技术、工作等标准共计452项,健康实业制定社区建设及装饰装修标准2项,健康资本金融服务及风险管理类共计8项,健康物业制定饮用水及物业管理标准共计7项,建立形成了高于行业标准、独具山东健康集团特色的标准化体系。
下一步,集团将加快构建“1 N”标准化工作体系,进一步深化标准化建设管理职能链管理,把标准化工作与中心工作、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聚焦集团优势产业、重点领域,持续优化集团和各权属单位标准体系,加快建立起全覆盖、多层次、系统化的健康产业高质量标准体系。建立长效标准化运行机制,出台标准化经费及激励政策,制定企业标准化战略和3~5年标准化工作规划,搭建企业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培养“标准化 专业”复合型人才,加强标准化业务培训,建立标准化人才培养和评估机制。持续提升标准科学性、规范性和适用性,突出产品、服务的优势和特色,加强标准推广实施应用,建立科技创新与标准转化机制,及时将前瞻性、先导性关键技术,以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制定为企业标准,努力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