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国之所向”
生产力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切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产力的作用,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我国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站在发展战略全局大局的高度,在深入分析产业变革趋势、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紧迫时代命题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同年12月中旬,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将其上升到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主要考虑的是,以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实践,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与稳定是国有企业的重要使命。围绕着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坚决捍卫国有企业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坚决发挥国有企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就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国家政策取向,深入探讨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矿业企业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的责任担当。
二、历史发展催动生产力向“新”而行
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关键。
从南湖走来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便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强调,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力向上发展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科技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随着我国稳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更加凸显。2003年9月,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重要场合作了深入论述,将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要求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以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加快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形成新质生产力和地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使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烙下原创性标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进入到新境界。
上述发展生产力的理论脉络和现实成因,理论逻辑高度一致,科学体系一脉相承,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形成的一个个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条件下,稳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进步。
三、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国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国有企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主体。具体分析来看:
1.构建“四新”生产力,获得新的发展能力。新质生产力由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演进而来,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之处,在于其高度契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道路和内在要求,一方面要求传统产业巩固和发展领先优势,另一方面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抢占先机,始终都在强调新的发展能力。具体分析,作为先进生产力,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新质生产力连接的是“新的发展方式”,它高度融合了技术、劳动、管理、数据、资本等各类传统和新型生产要素,要实现全要素收益的共同增长,就要确保发展方式转型。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是“新的生产关系”,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才具备坚实的要素保障。
2.丰富“三质”生产力,带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被触发,是因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得到创新性配置,产业展开深度转型升级。与传统生产力明显不同的新质生产力,生产力在跃升过程呈现出“质的规定性”。技术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不断突破技术壁垒的创新过程,也是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过程,新质生产力鲜明烙印上“质的创新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全过程,都在推动变革,包括以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以动力变革和方式变革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作为这些变革的综合体现,新质生产力必然带动高质量发展,通过质的变革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和可持续性。
3.发展“三高”生产力,实现新的动态平衡。科技创新深刻重塑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加快了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应用与转化,其落脚点就是要以创新为根本动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载体,也是表现形式,无论是传统领域的深度拓展,还是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更或者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发展未来产业,其落脚点就是要以产业为发展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既需要需求的牵引供给,也要供给创造需求的平衡,只有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新需求形成新供给,才能助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当高水平的新供给和新需求实现动态均衡,便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
四、国有企业积累的丰富经验证据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其内涵决定了它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因为它不仅代表先进的技术水平、高效的生产方式,也代表创新的发展理念、开放的发展方式。多年的发展实践,国有企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证据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包括:
1.优势显著的“科技担当”。一直以来,国有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主动建设高水平研发团队,持续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并实施科技人才中长期激励政策,不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产业升级换代,也积累了在研发、推广和应用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显著优势。新质生产力一出现,便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标杆,成为行业发展方向。
2.不可替代的“使命担当”。国有企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以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水平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在劳动用工、员工关怀等方面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在绿色发展、安全生产等方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国有企业独有的功能使命,对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的高度重视,不仅持续提升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使其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积极贡献者。
3.示范引领的“生态担当”。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国有企业作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搭建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人才等方式,为创新生态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它们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密切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也彰显着国有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构建创新生态的担当。
五、新质生产力赋能国有矿业企业的关键突破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国有矿业企业作为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供应的重要支柱,确保重要矿产资源稳定供应,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坚实资源基础,就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围绕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等,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绿色矿业、绿色矿山建设先后被写入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纲要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紧盯可持续发展要求,采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技术和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真正将“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才能促进我国绿色矿山健康发展。
2.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矿业要想实现转型升级,采矿安全高效作为本质要求,就必须将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坚定不移走推动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的道路。因此,国有矿业企业要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工艺装备的升级改造,加快融合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推动矿山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资源开发利用与生产管理效率,为矿业的高效、智能、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科技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3.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安全。随着国家对矿业行业监管力度加大,矿业企业迫切需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提升主业集中度,增强核心功能与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矿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就要退出过剩产能,增加国内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发展新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和提升。就要通过海外投资、并购、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强国际合作和竞争,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增强全球竞争力。就要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尤其是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支持企业的创新发展。
通过上述关键突破口和策略的实施,国有矿业企业可以在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开放,国有矿业企业有望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排头兵,引领企业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为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