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内部审计提升预算管理效率的路径分析

作者:屈建玲 刘莉莉  来源:济南职业学院浙江万里学院  日期:2025年6月18日

一、数字化背景下内部审计和预算管理概述

在数字化背景下,内部审计在保障企业运营合规性和风险管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更高效地识别潜在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预算管理也在数字化浪潮中得到了优化和升级。通过数字化工具,企业可以更加精确地制定预算计划、实时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优化。

内部审计与预算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内部审计通过对预算管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审查和监督,可以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合规性,防止预算超支和滥用。同时,预算管理也为内部审计提供了重要的审计对象和审计依据,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总的来说,数字化背景为内部审计和预算管理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企业需要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和预算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

二、数字技术发展对审计及预算管理的作用

(一)以数据为引擎,强化审计分析深度

数字化内部审计的精髓在于数据的有效收集、精准整合和深度分析。借助大数据和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内部审计人员能够透视组织的运营全貌,精准把握风险脉搏。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能够依托这些数据对预算执行情况展开即时监控和细致评估,揭示潜在风险和问题,从而为预算管理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建议和意见。

(二)推行自动化审计流程,实现审计效率飞跃

数字化内部审计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工具和系统,成功推动了审计流程的自动化与标准化进程。例如,利用审计管理软件,可以实现任务的自动化分配、进度的实时跟踪以及结果的自动生成报告,极大地简化了人工操作的复杂性,降低了错误率。在预算管理领域,自动化审计流程的应用可以显著加速预算的审核与批准流程,从而大幅提升了预算管理的时效性和精确性,实现了审计效率的飞跃。

(三)实现持续监测与持续改进,助推预算管理优化升级

数字化内部审计注重内部审计活动的持续监测与改进。通过持续跟踪和评估预算管理过程,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敏锐捕捉预算管理中的短板与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这种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机制,有助于推动预算管理流程的持续优化,进而实现预算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数字化背景下内部审计在提升预算管理价值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尽管数字化内部审计在提升预算管理效率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正视其所面临的一些挑战与困难。

(一)审计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问题

数字化带来了大量的数据,然而这些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却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数据存在错误或不完整,那么基于这些数据的内部审计结果可能会产生误导,从而影响预算管理的效果。因此,如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内部审计在提升预算管理价值时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财务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

在数字化内部审计的实践中,数据隐私与安全保障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数据的不断增加和共享,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了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内部审计在处理预算数据时,需要确保数据不被非法获取或滥用,同时还要遵守相关的隐私保护法规。如何在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另一个重要的挑战。

(三)技术更新和人才短缺问题

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然而,目前许多内部审计人员可能缺乏必要的数字化技能,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高效的预算管理审计。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何培养和引进具备数字化技能的审计人才,是内部审计在提升预算管理价值时面临的一大难题。

(四)预算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问题

预算管理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收入、支出、投资等多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这使得预算管理变得复杂而多样。内部审计在提升预算管理价值时,需要充分考虑这种复杂性和多样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然而,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有效应对这种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内部审计面临的一大挑战。

(五)审计方法和流程的适应性问题

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和流程可能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数字化背景下的预算管理需求。如何根据数字化的特点和预算管理的要求,对审计方法和流程进行创新和优化,以更好地提升预算管理价值,是内部审计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如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数据安全保护能力、培养数字化审计人才、优化审计方法和流程等,以更好地发挥其在提升预算管理价值方面的作用。

四、内部审计提升预算管理效率路径

(一)深化跨部门合作,确保预算执行审计的全面性

1.构建高效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强化跨部门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

为了提高预算执行审计效率,企业应构建高效信息化平台。该平台应集成预算管理、审计流程、数据分析等功能。通过平台,审计人员可以实时获取预算执行情况、风险点等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和评估,提高审计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各部门可以实时上传、更新和查询预算执行情况、风险点等相关数据,确保审计人员能够全面、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平台数据之间相互校验,提升数据质量和准确性

2.协同开展预算执行审计项目

各部门应根据自身职责和业务特点,承担相应的审计任务,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同时,各部门之间还应建立协作机制,共同应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解决预算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问题。在审计项目执行过程中,各部门应共享审计资源和经验。审计部门可以向其他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和方法指导,帮助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同时,各部门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成功的审计经验和做法,推动整个组织的预算管理水平提升。

)注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预算执行审计效率

1.推动内部审计数据的集成与共享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数据的集成与共享。企业应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管理规范,确保内部审计数据与其他业务数据的无缝对接。同时,加强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换,为审计人员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

2.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审计效率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内部审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企业可以运用这些技术对预算执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同时,通过智能算法和模型,实现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自动预警和监测,提高审计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同时要保持对新技术的关注和跟进,及时更新和升级数字化内部审计系统,提升审计适应性。

3.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专业的人才支持。企业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积极引进具备数字化技能的人才,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健全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1.增强数据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

内部审计部门务必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组织政策,确保所采集、处理与存储的数据的合规性。同时,需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严密防范数据遭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与滥用,从而切实保障预算管理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通过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访问控制策略以及定期的安全检查与审计,确保审计数据在收集、处理、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无虞。同时,加强员工的数据安全意识培训,提升全员对数据安全的重视程度,共同筑牢数据安全防线。

2.优化预算编制流程,建立预算监控与预警机制

基于大数据分析结果,优化预算编制流程。通过构建预算模型、制定预算策略等方式,实现预算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同时,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预算数据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控预算执行情况,设置预算阈值和预警机制。当预算执行情况偏离预期时,及时发出预警,以便管理层能够迅速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

四、总结

在数字化背景下,内部审计在提升预算管理价值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技术的发展,内部审计的理念、组织方式和技术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为提升预算管理价值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内部审计的理念已经从传统的合规性评价转变为更加注重增值服务的职能。数字化工具为内部审计提供了实时数据分析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加关注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风险管理,进而促成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这种转变使得内部审计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提供有关预算执行情况、风险点和改进建议的信息,帮助管理层更好地制定和调整预算策略,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

 


鲁ICP备19061685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510号
技术支持:济南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