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信任危机莫忘江湖规则

作者:  来源:  日期:2015年3月18日

2014年注定是电商史上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并不仅仅是因为2014是电商IPO大年,几大电商平台的狂飙突进,取得的不凡业绩。而是近期众多主流电商平台纷纷“中枪”齐涉售假风波,引发公众对电商平台的信任危机。一边是电商平台不断壮大,另一边却是“售假”之声不绝于耳,电商平台为何会频频陷入“售假”泥潭呢?对于电商平台上的第三方售假,电商平台该承担什么责任呢?

【舆情综述】

一年一度的电商年中6.18促销大战硝烟刚刚散去。所谓人红是非多,上市以来一时风光无二的京东商城突遭假货风波,而惹祸方正是京东着力发展的第三方商家。7月9日,埃克森美孚(中国)发布了京东卖假机油的声明,京东对此回应,该产品由第三方商家卖出,相关商品已下架,并在进一步核实情况。(《证券时报》7月11日)

消息一出,在业界引发轩然大波,一时间众说纷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各方质疑京东商城急于撇清责任,发布流于形式的公告的同时,电商售假消息被不断传出。7月28日,腾讯科技刊发了一则深度报道《暗访电商假货链条:聚美等涉知假售假》则无疑是另一颗重磅炸弹。报道称,一家名为祎鹏恒业的公司通过国内各大电商平台销售假冒廉价奢侈品。所售商品涉及服装、箱包皮具、珠宝、眼镜、化妆品、香水、红酒等,主要经营品牌包括:Armani(阿玛尼)、Burberry(博柏利)、Dior(迪奥)、Hermes (爱马仕)等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这条夺人眼球的新闻迅速占领各大网站头条,把聚美优品、京东、亚马逊(中国)、1号店、国美、走秀网等一大批知名电商平台推向了舆论谴责的风口浪尖。

在网络、论坛紧锣密鼓的报道之后,8月17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又以《头顶危机》为题报道了网购8瓶洗发水,仅3瓶为正品的新闻,更是剑指各家电商平台。

【舆情传播分析】

通过高校智库联盟平台监测数据显示,自7月19日至8月19日,有关“电商售假”的各类信息共计10263条(包含转载及相似信息),其中在被统计的三十日相关信息中,电视报道21条,报刊369条,网络6206条,微博3191条,论坛476条。期间,7月28日,腾讯曝光“祎鹏恒业”公司的深度报道之后,甚至被网民称为“国内电商最黑暗的一天”。通过媒体每日报道趋势分析可以看出,整个事件在7月28日发酵后,新闻报道数量在8月1日单日达到了最高值3068条。

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通过新闻集中爆发的关注度可以看出,电商售假事件其实一直是备受诟病的行业潜规则,从京东商城“假美孚机油”事件到 “祎鹏恒业”事件,只不过是在同一时刻集中爆发并扩散到其他电商平台。这样的后果对消费者的购物心理无疑是一种巨大打击,也给涉事电商平台的整体形象造成了阴影。本来网络时代流行非现场购物,是电商所推崇的便捷优势,而屡屡出现的诚信打折,充斥假冒,长此以往,电商平台只会赢得更多用户的投诉和抛弃,前景堪忧!

【政府监管动态】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电商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有关部门早已注意到电商售假的问题。

国家工商总局今年7-11月开展2014红盾网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通过互联网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

商务部:8月18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回应部分电商售假时表示,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把打击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作为专项整治工作重点,研究制定有效的监管办法和治本之策。

国家质检总局:2014年6月17日,出台《关于加强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机制,包括完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测和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对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实施“云监管”,为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质量控制提供“云服务”。

海关总署:针对代购售假的现象,在8月1日出台新规,今后未以《货物清单》、《物品清单》方式办理报关手续的海外代购行为将涉嫌走私。

【新浪微博网友观点倾向】

@格西姆电商培训飞哥:电商奢侈品:或将激活电子商务契机,此次售假事件对电商平台的信誉和今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而造成这一问题的,除了追究售假的网商外,还应对第三方电商平台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这或将成为电商行业健康发展的契机。

@邓超明:在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电商平台应该比线下卖场做得更好才行,不然,谈何互联网思维与变革。

@教授_DAVID:这种罚款根本毫无意义,电商之所以会知假售假完全是因为他们过分依赖价格优势不懂销售于是大力提倡和吹捧价格战才造成的,所以要杜绝假货只有停止所有与价格战活动有关的低价促销回归正常成本和零售价以及抵制消费者盲目消费的极端行为才能有效,否则如今做什么都是白做事后又会死灰复燃! 

【媒体评论摘要】

《新京报》署名为徐明轩的评论文章认为 “互联网可能‘颠覆’了很多经营规则,但不能‘颠覆’基本的商业伦理——揣着明白装糊涂,纵容售假者在自家提供的平台上侵害消费者权益,就应承担责任。”

(来源:《新京报》2014年7月29日A03版《第三方售假,电商该担何责》)

《经济参考报》文章指出:“售假”的虽然是平台上的商户,但是电商平台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未来电商平台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打假,否则不但会对自身信誉造成损害,还有可能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同时,相关惩罚机制亟待完善,不但要对造假、售假者进行严惩,电商平台也需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从而规范电商平台经营行为,堵死假冒产品的线上销售路径。

(来源:《经济参考报》2014年8月1日A07版《电商平台身陷"假货门" 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北京日报》的文章从商业伦理角度出发,分析说“作为零售业中的‘后起之秀’,电商平台自诞生那天起,就遭受着外界‘靠不靠谱’的质疑。无论是实体还是虚拟,是线下还是网上,古往今来开门做生意的就讲究一个‘童叟无欺’。无论是缺斤短两还是以次充好,一旦被抓个正着,百年老店也好,商界新贵也罢,金字招牌恐怕都会直接哐当落地。”

文章最后评论说“与老牌购物中心相比,电商无疑是年轻的。越是年轻,步子迈得更要谨慎,想要在排定座次的业内留下一把椅子,偶尔的失误可以有,但歪路却绝不能走,哪家电商不堵上假货的入口,自己的‘出局’恐怕只是时间问题。”

(来源:《北京日报》2014年8月1日第10版《卖的是假货  砸的是招牌》)

《广州日报》分析认为“平台商早就心知肚明,有意参与了售假,应当追究平台上相关连带责任,并期待行政执法多介入。”作者从国际品牌营销渠道和价格体系分析认为,假货现象线上线下都客观存在,但是现实当中正品货源太少,各大品牌的打折尾货并不多。加上国内奢侈品相对庞大的需求, 这才是导致电商热衷于售假的主要诱因。另外,从经营角度分析,国际品牌商大多有自己的代理渠道和价格体系,少有电商平台合作。在无法拿到与国际品牌商授权的情况下,一些电商平台也采取了“逼宫”策略,简化对商家入驻环节的审核和运营的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必然使售假卖家闻声而来,同流合污。即使被投诉曝光,违法成本也很低,往往由第三方商家来承担赔偿责任,不法商家退出平台之后往往会改头换面卷土重来  。

(来源:《广州日报》2014年7月30日AII-1财经版《电商售假  岂能一句开除了事》)

【舆情点评】

有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几年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的关键时期,用户的消费行为将逐渐转到线上,电商企业的健康发展整体来说是利好多多。但在电商江湖竞争的背后,残酷的价格战、利润战,难免会让一些企业抱有侥幸心理,通过各种手段来吸引消费者,破坏行业规则,一些不良经营的手段掺杂进来,污染了这片发展广阔的土壤。消费者心中有一杆秤,如果我们对这种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失去消费者的信任,进而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因此,网上“售假”虽是平台上的商户,但电商平台对此负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政府监管部门,规范电商平台经营行为,必须“零容忍”, 有责任加大力度,完善惩罚机制,及时监督电商企业健康发展。

数据整理  王其燕  文中图表数据来源:智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高校智库平台)

鲁ICP备19061685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510号
技术支持:济南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