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新思想 提升创新力 打造“书企业

作者:李新娜 陈晓慧 冯  来源:企业界  日期:2015年8月13日

       李新娜 陈晓慧 冯晖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以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快速老化和贬值,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在这种情况下,快速获得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就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 学习型组织的出现,代表了关于组织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它要求我们转变思维,改变态度或看法。建立学习型组织首先要做的是观念的改变。

    顺应时代发展,创造学习型理念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热潮的不断升温,开发利用知识、创造创新知识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尤其是现代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为企业的再发展延续生命力,竭力打造学习型组织,以便开发和利用知识,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文化理论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强化团队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当前企业的重要任务。近几年不少公司对组织职工学习、培训做了大量工作,有的培训缺乏长远计划,团队学习缺乏激励手段;有的培训面太窄、时间太短。以招金集团为例,公司员工数量较多,但员工的文化素质不高,员工的“知识化”程度低。在一般的前线员工中,接受过中等以上专门技术学历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少,出现了人才的“青黄不接”。近几年招来的本科以上的人才,流失也比较严重。

    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开始于学习,并通过创新而实现,而创新不但需要前期投入,而且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掌握某种知识和将这种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创造出价值并不能完全等同起来,企业要鼓励创新,允许失败。

    一是抓好政治理论培训,提高党员带动性。我们坚持企业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的观念,积极在党员职工中倡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学习重在创新”的理念等,不断夯实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观念基础。二是抓好专业知识培训,增强业务能力。黄金市场放开后,黄金企业已逐步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新一轮的竞争已从单纯的资源、规模、产量的竞争转向市场型人才的竞争。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将竞争力的着眼点定位在提高职工市场经济意识上,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形式,对职工进行前瞻培训。

    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工作活力

    全面、科学的考评奖励机制是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的有力杠杆。在继承全员民主评议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引入新的考核评诂办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上级考下级,下级评上级”的上下制衡、双向考评的管理机制。考评机制的内容涵盖企业生产经营和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在全员民主评议的基础上实行业绩考核,在业绩考核中实行自上而下的逐级考核,实现了一级对一级负责,最终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通过全面、客观的评价激励制度,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提高,企业管理素质明显提高。

    为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争先创优、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我们坚持正面激励与引导,常年举办以评先树优为主要内容的奖励活动与表彰仪式,通过授勋予牌、披红戴花等仪式激励,激发党员职工的进取心、责任感,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生动局面。如评选表彰“十大劳动模范”、“十大杰出青年”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人为本的仪式激励机制,全面提升了员工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人文素质,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在激励过程中,要注重将情感引入其中,以真情感化员工,使他们对企业大家庭真正产生“家”的感觉,从而努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

    创新变革  打造“书香”企业

    一个组织能够持续不断地学习,以及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从事各种不同的实验与问题的解决,进而增强个人的知识与经验并改变整个组织的行为,以强化组织变革和创新的能力。尊重个人,强调个人和企业的共同成长。时代的进步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今天的企业雇佣的不仅是一双手,而是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完整个体。学习型组织十分强调尊重个人,以及个人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将其视为赢得优秀人才和调动职工积极性、创造力的根本。

    建立起所有职工的共同愿景,也就是职工的共同理想,它能使不同个性的职工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的共同目标前进,齐心协力开创新局面,创造组织新命运。改善各级单位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加强组织学习,及时地将企业的共同愿景、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经营战略、经营宗旨、经营准则传达下去,让全体职工知晓、明白、掌握,在组织层面对个体学习、团队学习进行引导和激励,使企业和职工形成一种独特的行为和思考方式,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使个人愿景、团队愿景与企业愿景目标一致,汇聚成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人对于地质理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对于勘探开发技术的追求也是没有穷尽的。只有永葆创新观念,才能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模式的束缚,才能不断解决一个又一个前进道路上的难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超越竞争对手,赢得市场主动权。

                                (作者单位: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


鲁ICP备19061685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510号
技术支持:济南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