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5日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拍,大连万达以1.265亿元拍得印象派巨匠莫奈的《睡莲池与玫瑰》。这是此次拍卖中继华谊兄弟的王中军以1.85亿人民币拍下毕加索的的油画《盘发髻女子坐像》、台湾画廊总监吴青峰4.11亿元拍下梵高的《阿里斯康道路》之后,中国藏家的又一豪举。此前的2013年11月,大连万达以1.72亿购藏毕加索名作《两个小孩》。2014年11月,王中军以约3.77亿元人民币拍下了梵高油画《雏菊与罂粟花》。中国藏家频频出手收藏西方印象派和现代艺术作品,似乎引领了中国藏家参与世界艺术品竞拍的时代,一些西方重要艺术家如莫奈、凡高、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作品,纷纷被收入囊中。
这仅是中国高净值人群进行艺术品投资的一个风向标。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艺术品成为越来越多高净值人群的投资选择。而在高净值人群的引领下,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和艺术金融市场也进入一个持续繁荣期。文化部发布的《2011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显示,中国艺术品市场成为继房地产、证券之后第三大投资市场,年增长率25%。这一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交总额2108亿元,成为世界第一,且占了全球总量的40%。由《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编辑部首度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艺术金融发展年度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虽然中国艺术品市场尚处于结构的调整之中,但是,艺术金融的市场规模却比2013年增长了61.5%。
高净值人群进行艺术品投资,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必要性,试分析如下。
一、艺术品是一种更高的生命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从人的生命需求的角度来看待艺术品收藏,则艺术品收藏包含投资和鉴赏两个部分。纯粹的投资是一种金融行为,是通过艺术品买卖进行投资获利的行为,纯粹的鉴赏是一种审美行为,是通过艺术品鉴赏进行精神消费的行为,但二者不是各自孤立、彼此矛盾的,而是互相交融、界限模糊的统一体。
艺术品收藏是一种更高的生命需求,更倾向于鉴赏和审美层面。对艺术品的占有,首先是一种社交需求,尤其在高净值人群中,对于艺术品的收藏是圈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这个层面看待,对艺术品的拥有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是社交中不可或缺的阶层标签。一定程度上,艺术品代表着成就、名声、地位,尤其是文化品位,因此,艺术品收藏就成为更高层次的尊重需求,它既会成就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会赢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在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的基础上,是自我实现需求,这种需求,是通过艺术,来印证他内心的世界,是其世界观的一个镜像,是价值观的一种呈现方式。
事实上,通过艺术品实现一种更高的生命需求,其终极目的,是自我超越。如果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五种需求都是基于自我,那么人的生命本身一直都在努力超越自我,这种超越只能在纯精神的层面上获得。从艺术之于人类精神的角度看,这种需求已经脱离他者的态和世俗的认同,突破物质和肉体的局限,转而追求自我内心的修炼和精神的升华,通过艺术审美,人们追求的是真善美和人生的至高境界。王小波说过,为什么我们需要艺术?他认为,我们仅仅拥有一个物质的世界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个想象的世界。这个想象的世界,是由人的灵魂创造的,它可以弥补物质世界的缺陷,消解物质世界带给我们的苦难,超越物质世界的有限。
二、文化产业大发展必将带来艺术市场的繁荣
一般规律来看,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与精神消费支出成正比。这些年,我国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外出旅游等精神方面的支出因此大幅增加,但艺术品收藏方面的支出还十分有限。这受制于多种因素,比如人们对于养老、医疗、教育方面的担忧,传统艺术品市场入行门槛比较高,艺术品现货市场不规范等。随着这几个方面条件的改善,艺术品收藏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追捧。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指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在10%左右,美国达25%,其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则高达43%。与之相比,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不足4%,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份额不足3%。差距大,也就意味着发展的潜力大。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艺术是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部分。国际艺术品市场发展规律显示,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收藏需求会出现增长趋势;达到5000美元的时候,便会进入“井喷时代”。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由此来看,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士青睐艺术品收藏,是一种必然。
由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15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 2015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规模已超过100万人,全国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112万亿人民币。中国私人财富市场持续释放可观的增长潜力和巨大的市场价值,前景看好。论是国外发达国家还是中国,投资界都有一个屡试不爽的经验——投资赚钱要围绕政府的政策导向找定位。当下中国把文化产业当做未来的支柱产业之一来倡导与扶持,假以时日,文化产业必将得到迅速发展。其中书画艺术品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一块,其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具有必然性。
三、艺术品投资应成为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资产配置就是用多元化配置来分散资产风险,艺术资本与其他金融产品关联度很小,“资产相关性”低。 “资产相关性”也就是“同涨同跌的联动性”,联动性越强,相关性越高,联动性越弱,相关性越低。我们既然通过购买不同的资产来分散风险,显然所投资资产的相关性越低,分散风险的效果就越好。这是艺术品适合做资产配置的重要原因。
艺术品金融化,为高净值人群进入艺术品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时,艺术品投资应该成为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的一个战略选择。艺术品市场所创造的回报率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资金或是热钱不断涌入艺术品市场,助推了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兴盛,但是在某一方面却过度重视理财投机性投资,而轻视资产配置型投资。在西方的财富整合中,艺术品却是作为一种资产配置的形式,被称作安全的资产管理方式而深入人心。艺术品作为资产的一种,同黄金、房产等一样具有资产属性,在西方发达国家,艺术品作为家庭资产配置已经很普遍,比例达到20%左右。而在国内则少之又少。
艺术品投资还成为高净值人群海外资产配置的一种重要选择。《2015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高净值人群境外投资的热度持续上升,他们境外投资的目的从“分散风险”,开始向“主动寻求海外收益”转变。从艺术品投资的角度来看,像王健林、王中军等中国藏家收藏西方艺术品的举动,其实是在做海外资产配置。大连万达集团艺术品收藏负责人郭庆祥曾就拍得莫奈的《睡莲池与玫瑰》向媒体表示,中国众多有实力的企业进军国际艺术品市场已成为大势,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是在国际上流通的。言下之意,这些艺术品是国际市场上的硬通货,有较好的流通性,能够随时变现。我们也可想见,出于避税的考虑,他们也不会将这些作品引入到国内。
四、艺术品收藏是财富传承的必然要求
中国民生银行联合胡润百富发布的《2014-2015中国超高净值人群需求调研报告》揭示,中国超高净值人群的目光已经从创富阶段的让个人财富保值增值、个人或者家族的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投融资需求方面,逐渐扩散到更希望能在分散资金风险、跨境资产配置、财富传承等方面获得专业的帮助。《2015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也显示,虽然目前资本市场回暖,新兴投资产品不断涌现,但高净值人群仍然希望将“财富保障”作为首要目标,在实现财富稳健增长的基础上,顺势而为。与此同时“财富传承”的重要性排序则从两年前的第五位跃居到了第二位。在实现财富稳健增值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开始系统性地思考和规划如何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效、有益地传递给下一代。报告指出,“财富传承”如今已成为高净值人群普遍考虑的重要命题,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高净值人群关注的财富传承问题可分两个方面看待,一是物质财富传承,必将面临诸如遗产税等问题。财富传承是世界性难题,高额的遗产税,使财富很难实现纵向传承,艺术品成为家族、企业、个人传承财富的重要载体,由此可讲艺术品投资收藏看作是一种财富传承的重要手段。
另一种财富传承是精神财富的传承。很多大家族的财富传承是悲剧性的,我们看到太多争夺财产、六亲不认的案例,也听说过“富不过三代”的警示。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家族财富在传承上出现的问题。在物质财富传承之外,高净值人群希望精神财富伴随着物质财富的一并传承。其实,精神财富中最重要的,我们或可视为是一种家族文化,是一种家风,而要形成好的家族文化好的家风,艺术品的浸染应该成为重要一环。
让孩子、让家族成员们通过艺术品的熏陶,让美成为的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品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指引作用,它会赋予人艺术气质,会引导人追求真善美,会引领人走入一个更高的境界。从19世纪末期开始,欧美新兴崛起的一批顶级富豪,如洛克菲勒家族、J.P摩根家族等。这些富豪们将艺术品视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其中洛克菲勒家族最为引人注目,六代人收藏了全世界十几万件艺术品,建立了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现当代美术博物馆之一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洛克菲勒旗下的企业摩根大通则是最早建立企业收藏的机构,通过艺术评估委员会收藏作品,并在全球450个分公司中进行展示;纽约亚洲协会则成为促进美国与亚洲之间文化、艺术交流的民间交流组织。洛克菲勒家族在艺术方面世代的努力,不仅使自己的子孙和家族从中得益,更对美国民众的艺术教育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他们的财力得以惠利于后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洛克菲勒家族是不朽的。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私人银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