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要从管制状态回归常态

作者:余丰慧  来源:企业界  日期:2015年8月14日

    监管层果断出手,各类机构投资者协同出击,A股市场近日迅速止跌反弹。在政府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决心面前,A股市场的信心正在快速恢复。

    A股止跌反弹企稳,市场信心恢复后,下步怎么办?怎么走?是摆在市场面前的急迫选择。笔者认为,迅速恢复市场常态,还股票市场的本来面目,使得遭受重创和扭曲的市场机制尽快复原、发挥主导作用是当务之急。

    一系列行政干预手段尽快从市场化程度要求较高的A股中退出。毋庸置疑,在股市暴跌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时,哪个国家都不会袖手旁观,都会出台强力措施救助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有形之手强力干预市场带来的后果是,严重扭曲市场,造成市场不确定性增大、变数增加。

    这次股市暴跌,按照危言耸听的分析认为,差点引爆系统性金融风险(笔者反对这个观点)。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暴跌也跌出了一些正面正能量效应。使得市场从去年9月份开始涨到今年6月初5100点带来的巨大风险,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释放,泡沫一定程度上消融一些。给投资者上了一堂生动、现实、血淋淋的风险意识教育课。使得管理层深刻认识到这次“股灾”的危害性,以及导致这次“股灾”的高杠杆资金入市的巨大破坏性。使得监管部门痛定思痛,下决心彻底围剿高杠杆泛滥的场外违规配资业务。试想,如果从5100点继续无节制涨下去的话,那么,今天可能已经攀升至沪综指6千点甚至7千点的高位,其中风险之大是难以想象的,引爆之后那将真正要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了。

    这次政府强力救助A股市场,取得了成效,稳定住了市场,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临时性干预措施对市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市场信心恢复后,尽快退出这些措施非常急迫。否则,把一个完全应该由市场机制主导的股市扭曲后,必将使得市场隐含的风险更大,更加不公平不透明。

    重点是对市场主体元素的直接干预手段,比如:对上市公司买卖股票的限制,只能买不能卖的行政手段要求;对中证500等几大做空工具的限制;对有关机构、高管购买股票的要求等等。包括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央行、银监会、保监会、央企等机构在救市中出台的临行时措施,该退出的一定要尽快退出。

    特别是暂缓暂停或者说推迟的新股发行临时措施要尽快解除。试想,这次牛市的一大希望就是发挥股市直接融资的作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设想是,在股市走高时期推行IPO注册制,彻底放宽上市条件,使得多数中小微企业都可以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如果因“股灾”就无限期停下去,那么股市将失去这个急需的重要功能。

    需要强调的是,绝不能因为这次“股灾”而推迟一系列金融改革步伐,比如:利率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改革,IPO注册制改革等等。

    当然,干预手段退出后,不是对股市就放任不管了,而是按照市场化手段加强监管,管理不是松了而是更难要求更高了。最少要做好三件事情:首先,严格执纪执法,把一个公平公正、透明阳光的市场交给投资者。把监管重点放在查处各种破坏市场公平透明规则、大搞内幕黑金交易、信息披露虚假等各种市场违法违纪上。严格执法执纪,维护市场公平公正透明,这才是真正对投资者的最好保护。

    其次,监管部门的另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给投资者不断提示市场投资风险。使得市场投资风险信息得以顺畅传递,得到充分及时释放给投资者。最终投与不投的决策权彻底由投资者决定,同时,所有投资者为自己的决策负完全责任包括承担所有风险的责任。

    再次,一定要汲取这次“股灾”的教训。痛定思痛必须严管高杠杆资金无节制进入市场,加强对场外配资、券商融资、伞形信托等的管理。绝不能把期货市场高杠杆融资方式运用到股市里。同时,一定要在银行信贷资金与股市之间建立起严格的防火墙。信贷资金不能进入股市的规定并没有过时,而要重申和严格执行。

    当然,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将中国A股走势引导到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上,而不是依靠画饼充饥、制造概念、兜售噱头等严重投机做法来炒高指数、推高股价。偏离宏观经济面过远、背离太严重的股市最终还是要回到基本面的。只是这种回归可能是破坏性暴跌,其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冲击可能较大而已。这个教训必须牢牢记住。

                            (来源:新浪财经)


鲁ICP备19061685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510号
技术支持:济南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