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概念火爆 如何了解并布局工业4.0?
那么到底什么是工业4.0?
简单的说“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随着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网络、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软件与自动化技术的深度交织产生新的价值模型,在制造领域,这种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关联的“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德国人称其为“工业4.0”。
工业4.0概念首先由德国提出。2013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首次发布《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书》,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于2013 年12 月发布“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2014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主题“融合的工业——下一步”很好地契合了德国自2013 年以来力推的创新概念“工业4.0”。
有关媒体对工业4.0的定义是:在现代智能机器人、传感器、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实现突破的条件下,通过工业互联网将供应链、生产过程和仓储物流智能连接,从而实现智能生产的“四化”:供应和仓储成本较小化,生产过程全自动化,需求相应速度较大化和产品个性化。
工业4.0的终极目的是使制造业脱离劳动力禀赋的桎梏,将全流程成本降到较低,从而实现制造业竞争力的较大化。在4.0 时代,不仅制造环节的人工将得到节省(机器人为主体的自动化生产连线),前端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互联网接入,实施管理订单)、后端仓储物流管理(WMS 自动化立体仓库)都将实现无人化,以及较低的渠道库存和物流成本。
工业4.0的特点是什么?
回顾前三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应用机械、电气和信息技术等越来越先进的工具逐步将人力从生产中解放,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过程。而对于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4.0,一项更为伟大的工具 – 互联网将深度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去,从而将制造业对劳动力的依赖和生产成本的优化带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1)工业革命1.0:18 世纪末期始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 世纪中叶结束。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2)工业革命 2.0:第二次工业领域大变革发生在20 世纪初期,形成生产线生产的阶段。通过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的成功分离,开创了产品批量生产的新模式。
3)工业革命3.0:20 世纪70 年代以后,随着电子工程和信息技术充实到工业过程之中,实现了生产的优化和自动化。自此,机械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
为什么要推动工业4.0?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工成本上升和新一代劳动力制造业就业意愿的下降,对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了巨大制约。有数据显示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综合成本已经与美国本土部分地区接近。客观上说,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抢先进入“工业4.0”时代,以保持第一大支出产业-制造业竞争力,是中国无法不选择的一个命题。
李克强总理2014年10月份访德期间签订“工业4.0”战略合作框架,显示出高层对制造业4.0升级改造的强力支持,工业4.0大概率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工业4.0在国际上的发展情况
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德国成为市场主导者:
德国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即CPS)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标准制定者、领先供应商),从而使德国制造业在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升它的全球竞争力。意味着德国人创建了新的生产环境,包括新的管理、流程、模型等,还提供新的智能生产装备和新的技术手段。将推动德国的机器人、制造成套装备、IT 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核心产业的变革,并加入到工业4.0 体系内,再借助这新的工业体系生产制造出来的产品冲击世界原有生产体系中的产品,“确保了德国制造业的未来”。
德国的工业4.0 概念是建立在德国在自动化装备全球领先的优势地位上,几乎所有国内的大型自动化工业企业,以及上千的中小企业也将加入到这一体系里去。
西门子、菲尼克斯电气、倍福、施耐德电气、库卡等都在朝这一方向努力。
西门子(Siemens):凭借全集成自动化(TIA)和“数字化企业平台”,西门子长久以来占据着信息技术集成领域的领导地位。西门子公司还将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以及大众汽车公司,通过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进行虚拟生产规划,可降低生产线上机器人的能耗高达50%。
菲尼克斯电气(Phoenix Contact):全面投入Profinet 工业以太网的开发,目前形成了全面的基于Profinet 工业以太网的竞争力。
倍福(Beckhoff):与传感器、视觉系统及机械厂商一起参与“科技自动化-系统化工程”与“极速控制-标准加工设备能效提升”两个项目的实施。
施耐德电气(Schneider Electric):推出的EcoStruxure 能效管理平台,除了实现了对电力、工业、建筑楼宇、数据中心和安防5 大领域的技术和专业经验的整合,EcoStruxure 与其子系统更强调软件带来的灵活性。
罗克韦尔自动化(Rockwell Automation):通过与思科密切合作,推进标准以太网EtherNet/IP快速发展。Ethernet/IP 是未经修改的以太网标准,可以和现在所有的标准以太网设备透明衔接,使得产业融合成为可能。值得关注的是:2014 年4 月全球最大的工业展会“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西门子展示的新一代汽车生产线吸引了很多人。从表面来看只是机器人对生产线上的车体进行组装,任何一个汽车工厂都有这样的组装线。不过,制造的思路却完全不同。在该生产线上,车体与机器人一边“对话”一边进行组装。其工作原理为在车体内嵌入IC 标签,记录汽车型号、必要零部件以及组装顺序等信息。车体接近机器人时会发出“需要5 扇门”等指示。机器人会按照指示进行作业。
其他工业化先进国家也在积极推进“新工业战略”
与德国的工业4.0 相比,其他工业化国家虽然未普遍使用这一术语,但尽可能降低生产操作成本、提高灵活性和加快创新周期也是这些国家的共同目标。
美国:在美国,GE 主导的“工业互联网”革命同样如火如荼,已经成为美国“制造业回归”的一项重要内容。
与工业4.0 的基本理念相似,它同样倡导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形成开放而全球化的工业网络,但其内涵已经超越制造过程以及制造业本身,跨越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价值链,涵盖航空、能源、交通、医疗等更多工业领域(九大平台)。
相比于西门子的“工业4.0”,GE 的“工业互联网”方案更加注重软件、网络、大数据等对于工业领域的服务方式的颠覆 —— 与德国强调的“硬”制造不同,“软”服务恰恰是软件和互联网经济发达的美国经济较为擅长的。
根据GE 的预测,在美国,工业互联网能够使生产率每年提高1%-1.5%,那么未来20 年,它将使美国人的平均收入比当前水平提高25%-40%;如果世界其他地区能确保实现美国生产率增长的一半,那么工业互联网在此期间会为全球GDP 增加10 万亿-15 万亿美元—— 相当于再创一个美国经济。
中国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
美德等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信号给我国制造业敲响了警钟。欧洲计划到2030 年将其制造业占GDP的份额提高5个百分点,而竞争的矛头即直指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 中国。
反观我国,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工成本上升和新一代劳动力制造业就业意愿的下降,对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了巨大制约。根据美国某咨询机构统计,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单位综合成本已经与美国本土部分地区接近。
客观上说,抢先进入“工业4.0”时代、保持第一大支出产业 - 制造业竞争力,是中国无法不选择的一个命题。
中国作为生产1/3 世界的制造大国如果不积极应对,一方面,规模化生产模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将受到挑战;另一方面,产业升级时将被动接受德国的新标准、新设备。
调查NO.1
外资撤离背后:国内低端制造业危机日盛
外资究竟有没有撤离中国?各个层面的感受不同导致了诸多争议。虽然在华外企关闭、撤离、裁员的现象时有耳闻,但同时加大投入增加产能的外资企业也不在少数。矛盾表象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内低端制造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之际的不安躁动。至于沿着“中国制造2025”的路线图能否趟出新路,考验的是行业上下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
方海平
低端制造业外资纷纷撤离 外企员工经历失业之痛
在一家工程机械行业外企工作的何先生近来十分焦虑,因为看到很多同事被公司裁掉而担心自己丢饭碗,“现在这个行业到处都在裁员,被裁掉的人很难再找到工作,丢了工作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何先生感觉最近特别不景气,他不知道有多少人跟他一样面临着被辞退的危机,于是当他在天涯社区上发布了一条关于裁员的帖子之后,迅速得到了数百条回应,这些“同病相怜者”来自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各地的日资、欧资、美资以及港资台资等外企,也有部分来自大陆企业。
几年前,诺基亚,爱立信,CISCO,微软,ORACLE等这些外企在中国可谓风光无限,一位来自诺基亚的被裁员工李华(化名)称自己好不容易挤进两家,结果第一家被第二家收购了,现在第二家又直接倒闭了。
在一家美资企业上班的赵先生的经历是,前不久公司将业务线撤回美国了,自己又找了业内的另一家外资企业,还没等入职就被HR通知该岗位已经冻结了。
有外企员工在何先生的跟帖里发出感叹,感觉2008年金融危机时公司倒闭裁员的情况也没这么严重,估计今年将会是“最猛烈的裁员减薪年”。
中国欧洲商会去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13年在华裁员的欧洲公司比例从2012年的10%升至16%;2014年有24%的公司计划在中国削减成本,高于2013年的22%,而裁员正是外企在华成本削减行动的一个常规选项。
韩国有关机构去年1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华新设法人的韩国企业2006年为2294家,2008年为1301家,2010年减至901家,2013年减至817家,2014年上半年进一步锐减到368家。这一数据从2006年至今减少了将近9成。
波士顿咨询公司2012年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对106家年销售额不低于1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所进行的调查中,有37%的公司表示正考虑或计划把部分制造业务迁回美国。
东莞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样本区域。当地一名从事外贸业务的管理人员称,东莞的外资撤离和企业倒闭从08年开始,今年情况尤其不好,以前是加工企业搬到内陆省份,现在开始搬到越南和东南亚。
东莞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制造业内人士近期告诉记者,其近几年在东莞收购二手设备,都是日立、松下等知名企业的,原本要三四万元的机器一千块就收下来了,堆满了仓库;总价值两个亿的注塑机一千多万就会卖,原因就是倒闭和搬走的企业太多了。
东莞台商协会会长翟所领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东莞台商现在的情况比2008年金融海啸时更为严重,各个工厂都用工不足,几乎每个工厂都缺工30%,2008年至今,20%左右的台商撤离了东莞。
不过,商务部日前在驳斥“外资撤离”说法时提供的FDI数据显示,1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9.2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三成。单从这些数据上确实看不出来外资在大规模撤退的迹象,但传统制造业上的外资萎缩是每个相关者切实可感的。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3月22日向记者解释,从总体数据上来看,外资撤离的迹象确实不明显,但是这些撤走的外资主要是集中在成本导向的企业。
外资在成本导向产业的撤离和大规模裁员,一方面是不景气的宏观形势下企业需求萎缩,另一个同样明显的因素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更高效率的智能制造取代粗放生产的过程中释放出了低级人工成本。
全球范围内制造业调整 外企制定新一轮在华战略
在研究人士看来,外资在中国市场战略布局进行调整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资本逐利,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的骤升,“超国民待遇”下的优惠政策的退出都在导致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
发达国家为了解决就业等问题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以及印度和东南亚等国家提供的更为低廉的经营成本等优势,都促使外企将中国市场上的生产线迁出。
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机构统计,从2000年到2013年,中国工资平均每年增长11.4%。本世纪初,中国工人的工资只有墨西哥工人的30.2%,而2013年,中国工人的月工资已经比墨西哥工人高出50.5%,比越南工人高出168%。
一位装备制造业分析人士向记者补充道,本土企业在低端制造业上开始走向成熟,他们对低利润率比外企有更高的容忍度,这也是外资加速撤离低端制造的一个重要原因。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石勇向记者称,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制造业的诸多领域的发展确实给外企形成一些压力,我们能够提供比他们价格低得多的产品,但是质量远跟不上。
另外还有很多领域是本土企业无法做到的,石勇随便举了一个案例,“奥迪汽车安全带上的扣,虽然是十分小的一个部件,但是这个本土企业就是无法生产。”
不过王志乐也对记者表示,那些在华市场有巨大需求的生产企业其实并没有外逃的迹象,“我同那些企业聊过,他们也并没有撤走的打算”。
中国作为世界最庞大的消费市场,外资企业自然不会彻底撤离和放弃。那么从低端制造领域退出后,接下来,他们又在下一盘怎样的棋?可以这样说,成本导向的低端制造业开始转移至成本更低的区域,而高端领域正迎来越来越多的外资布局,王志乐认为这是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调整。
查询近年来的数据可发现,FDI月度规模基本稳定在100亿-150亿美元,但结构在发生变化,高端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吸收外资金额逐年加大,尤其是交通运输设备行业和通信计算机行业吸收外资步伐明显加快。
这种“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调整”微观上也体现在外资企业的战略转型上。楼氏电子是世界声学设备制造巨头,于1996年开始进驻中国在苏州建立第一家工厂,该公司早在2013年底就称,公司正在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劳动力密集型的助听器生产线将转移至菲律宾,一条先进的陶瓷电容器生产线将从英国转移过来,并且加大在中国市场的研发投资。
楼氏电子中国区副总裁陆文杰表示,目前的中国工人将在培训后从事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他们正在加大对中国的投资,楼氏电子的一部分研发工作已经开始布局在苏州了,楼氏电子苏州有限公司研发部高级经理蒯军说,中国的工程师有成本优势,对公司来说性价比更高。
而在医药行业,几乎所有的外资医药巨头在过去几年中都增加了在中国市场的研发投入,大手笔投入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外资医药企业在中国的联盟机构RDPAC日前提供给记者的一份制作于2012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过去的10年间,RAPDC的成员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从7个增加到30个,直接创造了约3000个高端研发岗位。
该报告称,RDPAC成员在中国的研发创新投入正在大幅度提高,目前总投入水平已达到每年80亿元,这个数据超过中国所有大中型医药企业一年研发支出总投入的一半,并且是中国政府为本土骨干企业制定的研发投入目标的2倍。
而韩国三星集团在给记者的邮件回复中称,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正是扩大对尖端技术装备产业的投资,加强研发,向中西部、东北部、中小城市扩大业务。三星在陕西西安投资70亿美元建立的半导体工厂已于去年5月投产,该工厂将生产世界上最新型的10纳米级闪存芯片。
制造业转型外企捷足先登 中国版4.0被指“水泥 鼠标”
中国政府今年3月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业十年战略规划。这一规划提出了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的战略,最终在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要建成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
这是中国政府为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出的顶层设计,应对的显然是由德国提出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烈追捧的工业4.0战略。
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工业4.0概念是指,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化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根据e-works总编黄培的观点,工业4.0强调“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其实质是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旨在保持德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而在此环境下,中国的制造业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目前来看,在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的这一轮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这些外资企业显然又走在了前头。
2012年3月,西门子在成都开工建设其在全球的第三个数字化工厂,这也是西门子在德国之外建设的第一个工厂。2013年9月,该工厂正式建成投产。
一位到过成都该工厂的西门子中国供应商向记者表示,这个工厂就是把生产线规划到极致,一条线大概只有六七个人,物流全部是智能系统送到工位上面去的,整个设备流程都用智能系统打通,它选择什么传感器,贴什么芯片,都会自动地去操作。
与西门子在中国的其他工厂相比,其成都工厂产品交货时间缩短了50%。同时,数字工厂的规划可以减少产品上市时间至少30%。成都工厂高管此前曾透露,未来该厂将有望实现年产零部件100万件,这意味着平均1秒将生产一个产品。
本土企业则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上述供应商还指出,真正的工业4.0是个很庞大的体系,是通过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相互连接实现智能生产,但是“现在很多工厂随便搞点自动化就叫4.0或叫机器人,其实这个都是假的”。
记者询问的多位制造业内人士都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现在中国制造业很多基础工艺还很落后,而且企业并没有动力投入那么多钱去进行更新升级。石勇也称,现在很多工厂的机床都还是手摇机床,怎么去实现智能制造,实现工业4.0?
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认为,中国制造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不说,产品技术还跟不上市场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市场蛋糕大,企业有利可图,也就没有动力花钱去转型升级。
前述装备制造业分析人士称,当前背景下,高端装备行业的需求很旺盛,因为制造业成本的上升正倒逼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而生产效率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对更先进的生产设备。而这个领域目前的许多核心技术仍是外资企业所掌控。
去年的《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的高端装备产品一直为外商主导,海工装备的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进口,传感器等高端仪器仪表市场以外资企业为主。以传感器为例,2015年全球传感器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其中国内预计将达1 100亿元,外资企业占据67%的市场份额。而2013年,国内工业机 器人自主品牌占比仅 4%,独资及合资品牌占比高达96%。
王志乐认为,这种尴尬局面与同政府官员在制定战略时的封闭思维和错误观念形成的环境有关。他举例指出,现在的汽车行业鼓吹要树立所谓的自主品牌,这其实是自创品牌,他们把自主和外资完全对立来看,一味鼓励和保护完全自主自创的品牌。而领导层面的这种思维也传导至舆论环境。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将自主同合资、外资完全对立起来进行对比和批判的趋势很明显。
如今,依托于中国自己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在这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中,中国是否能够抓住机遇,精准把握方向,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呢?未来仍有待具体的实施路线图。
独立经济学家清议显然站出来泼了一盆凉水。他认为,《中国制造2025》是在德国工业4.0的影响下产生,但是实质上就是重新包装过去的“水泥 鼠标”模式,这种互联网改造传统企业的方式已经落伍。此外,规划中提及的十个发展领域也没有抓住重点。
与《中国制造2025》中的“互联网 ”概念相比,清议更加认同德国的工业4.0。他表示,德国工业4.0的实质是帮助德国国内优质大型企业加快技术升级、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可续成长。尤其是其中关于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的部分。从工业1.0、工业2.0到工业3.0,无不是因为降低生产成本而获得成功的,工业4.0也不例外。
他指出,从德国的国情分析,德国工业4.0的方向就是消灭更多的中小企业,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资源的弱效配置,大幅降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以此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也是未来互联网即物联网要达到的目的,由人际互联到物际互联。而中国“互联网 ”概念的提出,其目的以及想要取得的效果都非常模糊。甚至出现,将“互联网 ”简单理解为“电信局 ”的错误看法。
“这一轮通向工业4.0的转型升级中,中国企业必须打开思维,走向世界,将智能化和全球化结合起来,如果还是沿袭这种思维和做法,关起门来搞,那这次的路子还是要走歪”,王志乐称。
媒体采访
工业4.0的基础是中小企业
李晓丹
尽管德国工业4.0的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但工业4.0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战略?当德国的制造业与互联网碰触,会让德国的制造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记者专访了德国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汉宁?卡格曼(Henning Kagermann),他被称为德国工业4.0计划“教父”。
卡格曼认为,德国工业4.0的基础是中小企业,这也是4.0战略成败的关键。
记者:工业4.0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概念,您认为什么是工业4.0,其核心是什么?
汉宁?卡格曼:在定义“工业4.0”的概念时,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对一切事物的连接性,第二是信息物理系统,即指在一定程度上把物理优势和信息元素结合起来。运用到工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是产品和机器之间的信息互联和沟通。这意味着,每件事物、每个机器都能以数据形态展示出来,这也是最终的阶段。对于信息与工业结合的推进,德国需要一步步来,实现连接性、数据记忆等,充分利用数据来实现“减少资源能源消耗”这一目标。
记者:对德国而言,当下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汉宁?卡格曼:德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调动中小企业的市场,德国工业生产的成功取决于大量中小企业。目前,大型全球企业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们在考虑给予中小企业一些帮助,这是目前的挑战所在,例如利用技术援助来帮助中小企业。在工业4.0时代,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可以用它来提供更宽泛的学术帮助。
记者:在工业4.0的推进中,如何为中小企业搭建平台?
汉宁?卡格曼:德国现在有很多创新型中小企业,这需要一个服务平台来整合和协调资源,提供解决方案。政府应该投资去搭建这个平台,大企业也应该成为这个平台的主导力量。
记者:在工业4.0中,中国和德国的企业合作的重点是什么?
汉宁?卡格曼:中国和德国企业可以合作的地方很多,已经有不少中国企业到德国来了解工业4.0,德国也很快就会派出企业代表到中国去寻求合作,这种交流将主要围绕技术展开。
记者:如何平衡互联网隐私安全与工业发展的关系?
汉宁?卡格曼: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做过一些研究,也为德国企业举办了这方面的研讨会。从目前的技术能力来讲,已经能够至少解决80%的安全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安全”范式——“适度”意味着在分享数据时平衡个体利益与社会收益。
记者:金融在工业4.0中的作用有多大?如何体现?
汉宁?卡格曼:目前这个话题还没有太多涉及,我们希望投资由市场和企业来主导。虽然需要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但以政府资金刺激市场只是一个开始。德国有不同规模的科技和金融产业,这些确实需要政府来投入资金和整合资源,但我认为95%的投资应该来自于企业。
(录音整理:实习记者詹慧兰)
卢进勇:“市场换技术”策略错在定位太高
卢进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外国直接投资研究中心(校级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中国投资促进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重点学科国际贸易学学科带头人。
记者:从结构上来说,新进入的和流出的外资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卢进勇:现在流入制造业的外资,最近几年一般是在百分之三十左右,而流入服务业的外资要有百分之五六十,剩下还有其他一些行业,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结构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结构的变化,就是现在流入中国的外资,向这种高科技行业,比如说高附加值的行业,这一类外资比较多了。那种稍微低端一点的,劳动密集型的这些行业,这种外资减少一些了。
记者:什么因素在影响这些制造业离开中国?
卢进勇:一个是综合商务成本的变化,一个是竞争环境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讲的优惠政策,我们国家这些年也都调整了,现在我们实行国民待遇,原来他们刚开始进来的那一段,我们利用外资初期,改革开放的初期,对外资是有一些优惠待遇,这个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其他国家现在引资的竞争也激烈了,现在的东南亚国家,甚至非洲、(前)苏联、东欧,都在引资,现在甚至美国、日本、欧盟都引资。
记者:中国西部如何增强自己的引资实力?
卢进勇:我觉得中西部可以在另外几个方面加强一些。一个就是投资促进,在介绍中西部的优势,介绍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成绩,介绍中西部的投资环境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们应该再加强一些,特别是要搬走的这些企业,我们可以给它讲一讲。还有一方面我觉得中西部应当在吸引高科技企业,高端制造业,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向服务业,向研发中心总部基地,在这些方面中西部可以多做点文章。
记者:外资撤离中国会带来中国产业的空心化吗?
卢进勇:我认为这个行业不会都撤走。这个行业即使外资都撤走了,我们还有国内的这些企业,所以说这个行业不会空心化,只能说在一定的阶段,它的产量、规模会有所缩小。不会说形成整个行业的空心化。因为有人撤走了,有人还会补充进来,当然要有一个变换的过程。可能外资撤了,我们有的国内的企业就补充进来,补充进来整个的生产还会发展,规模还会搞上去的。
记者:您如何评价我们实行多年的“以市场换技术”政策?
卢进勇:“以市场换技术”这是我们原来提出来的一个叫战略也行,叫策略也行。就是说你如果把技术给我拿过来,把好的技术给我拿过来,我可以给你一定的内销比例,也就是市场,给你一定的市场。应当说这个策略有一定的效果,不能完全否定。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就是来我们把目标定得太高,我们认为只要我让给你市场了,技术肯定就能来,但是这个现在看来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定位比较高,现在加以总结发现,市场是让了,但是技术并没有都进来。
记者:中国怎么样去调整自己才能够吸引到优质外资?
卢进勇:以后我们引资的重点一个是服务业,现在服务业已经超过制造业了,这是我们引资的重点,当然服务业也有很多行业,这里面也会有经常变化。像房地产原来有一阵外资进来多了,后来我们做了一些调整,当然现在房地产在服务业这边仍然是引资比较多的行业。一个是服务业,另外一个是高科技行业、高端制造业,一些关键的零部件的生产行业,一些总部基地、研发中心、现代农业、环保、节能行业,这些我们未来引资的重点鼓励的行业。
投资策略
“工业4.0”激活制造业新机会14只股藏金矿
德国总理默克尔近日称,德国可成为“工业4.0”标准的推动者,并在欧洲甚至全球推行这些标准。分析人士指出,工业4.0将成为传统制造企业打造智能工厂的标杆,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流趋势,小型化、专业化将成为制造企业发展新特征。在制造业PMI低位运行、传统制造业景气低迷、人口红利消失而要素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互联网化开始推进。工业4.0概念有望成为二级市场持续关注的主题,具备估值优势和转型潜力的制造业股票值得关注。
制造业转型升级引关注
在工业1.0层面上,我国凭借劳动力优势,成为世界生产基地。在工业2.0层面,基于中国相对廉价的研发成本,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也在慢慢展现出来。不过,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挥之不去。近期制造业PMI持续萎缩、部分制造业工厂关停等,就反映出经济转型阶段传统制造业遭遇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当发达国家开始向工业4.0推进的时候,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势在必行。
实际上,我国具备拓展工业4.0的优势。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庞大完整的工业体系依托众多工业企业的集聚效应而具备了高度灵活性,为将来实现“工业4.0”进行了有效铺垫。与此同时,我国不仅是重要的产品生产国,还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这种双重角色将使国内市场与工业生产产生更为强劲的互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并有助抵御世界经济波动的冲击。
目前,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4.0在我国制造业的拓展已经悄然展开。据IDC去年预测,制造业互联网化将渗透到企业研发、生产、物流、销售、售后等价值链环节;2015年,制造业互联网化趋势将进一步向产品延伸。
在我国经济转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工业4.0”也成为了二级市场关注的热门概念。Wind工业4.0指数今年以来震荡上行,近日创出新高。分析人士指出,工业4.0将成为传统制造企业打造智能工厂的标杆,制造业服务化将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主流趋势,小型化、专业化将成为制造企业发展新特征。当前A股市场制造业类股票缺乏上涨动力,“工业4.0”将为部分具备估值优势和转型潜力的制造业股票带来上涨机会。
A股市场中,与工业互联网密切相关以下三大领域将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一、主动拥抱互联网的工业类上市公司;钢铁产业由于产能过剩问题,部分上市公司正积极拥抱互联网,争取在困境中突围,包括宝钢股份、河北钢铁等钢铁企业,找钢网、上海钢联等互联网企业,物产中拓、西本新干线等流通企业,都在积极进军这一领域。另外纺织行业也在积极依靠互联网转型,电商平台上市公司轻纺城、鲁泰A值得关注,轻纺城是集网上纺织品交易、公共信息化服务于一身的全球最大的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
二、包括条形码、二维码、传感器等能够收集各项生产、流通、环境数据的物联网设备类上市公司;相关龙头股包括:光迅科技、汉威电子、科陆电子、士兰微、华工科技、新大陆等;值得一提的是光迅科技,当前在诸如电力、交通、煤炭等领域,工业流程的自动化将产生大量高速的工业数据,这些高速的工业数据通过传统的铜线传输将面临距离短、干扰大、带宽受限、能耗高等一系列问题,光纤将逐步替代铜线,光器件传感器的应用将持续扩大,公司作为国内的光器件龙头公司将率先受益。
三、工业大数据处理类上市公司,大数据应用是工业互联网的基石,是最终提高工业效率的必经途径。相关龙头股主要有:东方国信、佳讯飞鸿等;佳讯飞鸿通过布局铁路传感网络,并收购航通智能、参股臻迪智能,延伸了工业数据获取能力,并有望借助市场化改革的东风,承接电力巡检、铁路巡检的外包业务,成为数据服务提供商。
2013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宣布,未来5年中国将对外投资5000亿美元。这个数字是中国当时外汇储备3.31万亿美元的近1/7,却等于2011年以前世行全部贷款的总数。2014年中国实现投资倒挂的里程碑式转折,即海外投资总额反超引资总额,当年海外投资就在1000亿美元以上。预计2025年起,中国将达到每年3000亿美元的海外投资水平,追上美国现有水准。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众多发达国家追捧亚投行自有盘算。亚洲与发达国家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和资源互补,这足以让眼前资金缺乏,但制度建设完善和管理人才充裕的发达国家享受红利。依据相关研究指出,除市场规模、劳动力市场效率、宏观经济环境等有限方面,亚太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接近,但在基建、制度、创新、商业成熟度、技术就绪度、金融市场发展、高等教育和培训乃至健康和基础教育等方面,发达国家领先幅度较大,基础投资所需或带动的相关服务和贸易,将是其看好亚投行巨大蛋糕的“着利点”所在。
专家解读
宋清辉:"工业4.0"工业化是主线 切莫本末倒置
汪青
近日,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宣布《中国制造2025》将于近期正式出台。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也对外就《中国制造2025》的编制背景、总体思路以及主要内容等进行了阐述,《中国制造2025》迅速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就《中国制造2025》而言,互联网技术只是催化剂,工业化发展才是主线,切莫本末倒置、畸形发展。
作为中国工业未来10年的发展纲领和顶层设计,《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出台势必会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标志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突破、大提速即将展开。
谈及新规划的亮点,宋清辉表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市场导向,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二是强调人才为先,用利益激励机制,激发创新者的活力;三是解决长期制约创新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性局面。
3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强调,《中国制造2025》要顺应“互联网 ”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对此,宋清辉认为,互联网技术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够加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但若不以工业化发展为主线,反以互联网发展为主,这种本末倒置的推进方式将令两者的匹配程度越来越远,最终的结果又是畸形发展。此外,也不可过度迷恋金融化、房地产化,应坚持工业化为主导,信息化为辅助的原则,分清主次矛盾。
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型改革”口号已喊了很多年,但事实上并未有太多的动作。面对即将释放的政策红利,宋清辉表示,长期来看,《中国制造2025》将影响到中国几乎所有的行业,但只有进入高端制造业的企业才有机会,因此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向高效的高科技生产模式转型,抓住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此外,他还表示,《中国制造2025》无疑会激发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市场想象空间,但打铁还需自身硬,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不应该把“改革”与“政策红利”划等号,而是应该从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着手,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切换至高效的高科技生产模式。
王梦恕:高铁技术发展受到国内机械化水平制约
安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针对产业发展提到了一个新概念: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高铁、核电是中国制造出口海外的两张王牌,这两年,高铁装备产业备受重视,令其走出国门的意图特别明显。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王梦恕认为,中国高铁技术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但是在走出国门和坚持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升级,问题是在施工过程中,高铁装备产业的机械化水平与核心部件还是严重依赖国外,“核心部件现在还是生产不了。像最简单的,我们现在铁路施工的,主要很多隧道都要穿过岩石,长的隧道很多,整个一条高铁的线路,能占50%以上,所以快速施工的条件之一是提供像钻爆法施工的机器,国外的机器每台一千多万,现在正在研制五百万一台这样的,但是这个核心部分,像凿岩机这部分,现在我们国内还是,各方面还不行,买国外的阿塔阿斯的,阿塔阿斯的太贵,就买其他的欧洲一些芬兰这些国家的,现在这个还是一个问题,这些都制约我们的发展。”
王梦恕指出,目前国家铁路建设总额一般在每年6000亿左右,可以建成2000公里的铁路。单在建设过程当中,需要将近600多万的农民工,但如果采用机械化可能起码减一半人工,甚至减三分之二,所以现在这是一个影响机械化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源。“现在我们出口的设备都是水平很差的,要说跟人比那差外国人一大截,尤其是跟德国。但是从分配上都要通盘考虑,现在体制是很关键的。”
另外,王梦恕认为,目前中央企业约束比较大,但在陆续放开手脚,“如果有一半有私人企业进来,那他的手续简单多了,说干就干了,现在就是在立项、研究等 过程很难突破习惯势力和规定。但是这个方面已经知道,已经看到了差距,也陆续在推进”,王梦恕说。
(来源:根据网易财经、经济观察网、中国证券报等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