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互联网公交快车模式创新

作者:  来源:青岛公交集团公司  日期:2016年1月19日

创新是促进发展的核心动力。互联网公交快车由青岛公交集团在全国城市公共交通行业首创,并于2015年组织实施。其以大规模定制理论为基础,结合公交行业特点,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城市交通高峰时段,将乘客的个性出行集合为规模出行,具有成本低、普惠性、效益好等特征,不仅有利于破解高峰出行与公交资源的供需矛盾,而且可以重塑公交服务模式。

一、公交高峰需求倒逼创新

当前青岛中心城区高峰时段道路交通拥堵,公交存量资源难以高效发挥,公交出行时间长、出行效率低,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解决高峰出行矛盾是城市公交当务之急,也是应对出行需求结构变化的迫切需要。

(一)高峰出行需求集中。随着城市发展,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地域明显的产业布局,造成高峰时段公交客流呈现潮汐式特征。数据显示,青岛公交高峰时段最拥挤公交线路的客流截面高达8万人次峰值。据测算,公交运营作业时间占总运营时间的60%,客流量占公交客流总量的60%,出行一次到达率占出行总量60%以上,关注“三个60%”的结构性需求变化是当下公交服务的重心,虽然三者未必全部交集,但重复系数存在着逻辑必然性,体现了高峰出行需求特点。快捷直达成为乘客更加迫切的目标,而公交常规出行方式追求上下频率和交替系数的“站站停 换乘”单一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乘客高峰出行需求。

(二)公交运行受制路阻。当前,青岛市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长期性、复杂性制约公交运行效能发挥。根据数据分析,在山东路、江西路、福州路等10个交通拥堵最严重路段,高峰时段公交车最低时速仅为5公里,公交整体平均时速也仅达到10公里。青岛丘陵地形使道路呈多坡多弯的特点,加之连贯性公交专用道的不足,影响了公交运行的效率。在2015年青岛市“六项治理”工作群众满意度评价中,交通拥堵治理相对滞后。

(三)出行供给方式滞后。公交出行需求的多样化,催生了“直达 换乘 循环 N”多元出行方式。传统公交“站站停”的运行方式,只是维持了运力总量与客流总量的相对平衡,在面对多种出行选择、多样出行群体变化的情况下,其单一的供给方式和滞后的响应速度,已经难以满足多元出行需求,并在无形中掩盖了其它刚性需求和弹性选择。

提供新服务供给是出行需求倒逼的结果。青岛中心城区公交运量和运力尽管相对匹配,但市场表现则是供给似乎到位但是有效供给仍然不足。高峰出行的现实矛盾,期待“互联网公交快车”的出现,以“站站停 换乘”为重心的出行方式,被“直达 换乘 循环 N”多元出行方式所替代成为公交运行发展变化的必然。

二、公交快车提供有效供给

青岛公交集团坚持“城区扩展到哪,巴士通到哪”、“社区建到哪,巴士开到哪”、“地铁通到哪,巴士衔接到哪”的发展目标,创新实施“互联网 青岛公交快车”服务新模式,促进了公交存量资源的充分发挥,有效缓解高峰出行需求矛盾。

(一)互联网公交快车运营系列。互联网公交快车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公交服务与乘客需求零距连接,为乘客提供经济快捷、标准管理、全新体验的公交运营服务。其分为三种系列。

第一种为公交快车。基本要素是由互联网技术 原线路 原车辆 原站点 原(低)票价等构成。其突破传统公交线路逐站停靠模式,采用高峰时段定时、定点发车,直达或间隔直达的形式,是高峰时段将同向同行乘客个性化出行转化为集合化出行的载体。

1.直达式(A点直达B点):是指由始发站到终点站,一站式服务,中途不停靠。公交快车502路(长城路市政府)运行时间同比平均节约19%,运行速度同比提高23%

2.间隔式(A点经停A2点直达B点):是指由始发站发车,中途停靠1个站点,再直达终点站。公交快车503路(书城卫校天泰城)运行时间同比平均节约13%,运行速度同比提高15%

3.跳跃式(A点到A1点到A2点到B点):是指由始发站发车,中途停靠少数几个高密度客流的公交站点,行至终点站。公交快车224路(南丰路北岭上饶路鞍山路市政府)运行时间同比平均节约25%,运行速度同比提高31%

4.组合式:

直达 逐停式(A点直达A3点…B点):是指由始发站发车,一站式直达中途某站点,然后逢站必停,到达终点站。公交快车228路(伊春路香港中路浮山所市政府东海一路中山路)运行时间同比平均节约7%,运行速度同比提高9%

逐停 直达式(A点…A1点直达B点): 是指由始发站发车,逢站必停, 到达中途某站点后,一站式到达终点站;公交快车318路(虎山路下王埠李村公园维客广场市政府)运行时间同比平均节约14%,运行速度同比提高17%

直达 逐停 直达(A点直达A1点…A3点直达B点)

逐停 直达 逐停(A点…A1点直达A3点…B点)

5.混合式:间隔式 跳跃式(A点直达A3点直达B点)是指在一条线路上综合运用上述2种或以上的运营模式。

公交快车的5种基本方式互相调配,组合运用,可以形成N种方式。其与传统大站车的区别在于,前者采用经验管理,而后者借助数据管理,是创新的运营服务模式。

第二种是联运快车。基本要素是由互联网技术 公交线路 铁路 地铁 有轨电车 规定票价等构成。功能是运用互联网平台,通过信息共享,将常规公交与其他交通方式无缝连接,使出行更加便捷。一是公交与火车班次全时段对接的互联网 公交 铁路方式。二是公交与地下轨道高效融合的互联网 公交 地铁方式。三是公交与有轨电车一体化发展的互联网 公交 有轨电车的方式。四是通达周边县域的互联网 公交 相邻区域公交方式。

第三种是商务快车。基本要素是由互联网技术 定制线路 定制车辆 定制站点 市场票价等构成。其依托互联网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定向需求线路,配置多型运力车辆,满足乘客不同需求体验,实行优质优价的市场化运作。

(二)互联网公交快车的比较优势。互联网公交快车形成了“整合数据运行实践数据整合”的正向反馈,实现了乘客个性需求和公交规模服务的一体化,具有传统公交组织、运营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

1.速度优势:充分利用原有的线路网络,针对不同站点客流特点,减少行驶停靠过程,使同等环境下车辆通行速度提高10@%,有利于提高乘客的出行效率。

2.线网优势:拥有近300条运营线路、50余个公交场站和11000余个公交站点的总体实力,使公交规模化、集约化的运营组织具备灵活的空间,有利于资源高效配置。

3.运能优势:5300余部多类型、多品种营运车辆的运力存量,可以有效满足高密度出行中不同规模客群的出行需求,有利于提高车辆周转利用效率。

4.票价优势:可以分别采取公益性票价、规定票价和市场票价等多种方式,使不同乘客出行有更多选择,体现服务的多样性。

(三)互联网公交快车的技术支持。受出行方向多元性、上下交替次数多、高峰断面流量大等因素影响,公交出行需求的定向性不易控制。但是互联网连接一切的特征能够解决出行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时响应需求。青岛公交集团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为互联网公交快车提供了信息数据支持,可有效发挥公交运能潜力,降低运营成本,升级服务水平。

一是数据运营系统。大数据的应用潜力不可限量。青岛公交集团创立的1237数据管理平台,依托日均200万人次的客流量及5300余辆公交车产生的每日15G的动态数据、每年10TB以上的数据量,进入了大数据研究应用阶段。通过全过程的数据管控,能够客观描述、动态反映出行需求的变化和趋势,提高了运营管理的预见性和灵活性,成为不可替代的新资源。

二是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完善企业ERP管理系统,再造业务流程,实施了营运管理、物资管理、机务管理、人资管理、安全管理、服务管理等14个功能模块,企业内部管理和机制运转的信息数据提升了各管理部分的智能化水平,形成先进的生产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是互联网核心技术应用。应用的智能调度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车辆高效管控;IC卡系统判断一次性到达的客流量,3D客流检测技术、微信、微博、客户端的出行调查确认了需要直达的客流;后台大数据分析则可以科学的设计线路走向;大量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实施高峰时段公交运营新模式提供了先进的数据支持。目前,青岛公交集团已经掌握并应用T-IID智能调度 IC卡互联系统)核心技术,实现对公交线路定向、定量、定点客流数据的实时分析和应用。

四是互联网技术既是渐进过程,同时也兼容其他管理技术。企业基础管理中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数据管理共同存在、互为兼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同管理阶段在交叉变动、渐进升级的过程中共同支持企业管理需求。

提供有效供给的互联网公交快车功能匹配。其中公交快车作为主体品种,提供了新的出行方式;联运快车将多种运输工具进行联合配套,形成新的服务业态;商务快车成为公交客运市场的有效补充。系列快车品种在保证普惠性前提下,填补了出行供给的空白,成为城市公交高峰出行的服务和运营创新。

三、创新公交运营服务业态

互联网公交快车借鉴大规模定制理论助推服务创新。大规模定制是运用整体优化的观点,利用现有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实现个性化服务与规模量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互联网公交快车通过系统整合,将个体化出行变为集合化出行,实现了服务的规模化。其创新的个性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公交运营新服务,充分契合公交大规模定制的内在要求,主动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公交运营发展的渐进过程。

(一)战略上创新服务。互联网公交快车作为新服务的标志,在“互联网 公交”战略中发挥承上启下作用,成为集团整体转型升级的新生动力。青岛公交集团“互联网 公交”的三个发展阶段为:第一阶段,“稳中求变”,建立“互联网 ”新机制(2014-2015年),建立适应新常态要求、匹配新服务能力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构架。第二阶段,“变中求进”,实践“互联网 ”新服务(2015-2016年),实施“青岛互联网公交快车”,形成新的公交服务形态,适应乘客多样化需求。第三阶段,“进中求新”,创造“互联网 ”新公交(2016-2017年),实现“互联网 青岛公交”整体融合,成为国内创新服务最具活力的公交企业之一。

(二)战术上升级服务。互联网公交快车是对传统公交运营服务的创新与突破。扩大新模式的应用,加快公交存量资源转化,有利于全面发挥公交大规模定制的服务优势,促进公交运营服务的整体升级。一是在3条线路试点互联网公交快车,通过数据收集以及平台调试,丰富和完善公交快车运营方式;二是在30条主干线路推进,基本形成规模化和广覆盖,并获取大量数据,进入推广阶段;三是实现300条线路高峰时段的公交快车运营,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引导乘客参与公交服务各环节,扩大定制化服务范围,使公交快车更加高效。

(三)实践上优化服务。互联网公交快车需要经过实践的业绩来证明。数据显示,互联网公交快车与同线同时同车型的常规车辆比较:运量、速度、时间、效益,分别比预期指标提高;与同线同车型非同时车次平均比较,分别有大幅度提高。按照同一口径计算,主要体现为“多快好省”:多,同比运量增多;快,同比速度提升;好,同口径效益提高;省,同比节省时间。

大规模定制是互联网公交快车创新服务的借鉴理论。正在推进的公交交车“试点(3)运行、主线(30)推开、全面(300)实施”330300计划已在公交领域布局落地,加快了青岛公交集团转型升级的推进步伐。在由大规模大众化服务到大规模个性化服务的转变过程中,公交快车推动了服务的个性化、低成本化与规模化的统一,逐步形成公交新业态。

四、数据评价推动创新实践

城市公交出行需求和结构的变化,催生出互联网公交快车并形成新的公交业态。根据公交客流量、出行结构、市场形态等历史数据分析和预测,公交快车有着巨大需求。加快公交快车适应市场趋势和满足出行需求,实现供需均衡,需要建立评价和指导公交快车的标准和规范。

(一)数据支撑公交快车。数据是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当前,青岛公交集团借助大数据支持的互联网公交快车东西通达、南北直快,布局高峰各个时段,纵横覆盖主城区交通廊道,穿插于青岛主城区客流高峰集中区域,有效缓解了高峰时段的客运压力,90%的公交快车线路达到或超出预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乘客需求与公交服务的连接将更加紧密,定制出行的空间会逐步扩大。当然,公交大规模定制的进展,是市场营销和满足出行需求的渐进过程。根据2008-2014年数据,青岛公交每天客运量在200万人次左右,高峰时段出行量占总客流量的60%以上。经过初期运作,日均75个班次的公交快车客流量已有5000人次,按此客流规模推算,当300条存量线路在高峰时段全面实施公交快车模式后,预测客流量将达5万人次/天,实现定制出行的乘客数量将实现倍数增长。在地铁开通后并形成线网的情况下,按照地铁分流客源50%测算,公交大规模定制客流占高峰客流的比例将逐步稳定在10%左右。

(二)标准评价公交快车。标准是管理成熟的标志。在对已运行的互联网公交快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青岛公交集团提出行业内首个“互联网公交快车标准指数”,为公交快车的开通与运行确立了科学合理的数值判断。其计算公式如下:∑=S M V PN)兹ㄖ兀痪馑悖嗟汗患攀着チ豢斐担?span style="font-size:14px;font-family:SimSun;line-height:26px;">2015)∑指数=100

∑指数亦称QB∑指数——青岛公交快车指数。

=标准指数>平均数值,<平均数值,=平均数值

其中: Sspeed运行速度,Mmarket市场需求,Vvolume客运量,Pprofit利润,N为潜在考核指标。互联网公交快车的开通与运营需要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公式提取速度、需求、运量、利润4个要素和其他指标确定为公交快车的评价指标,计算出标准指数,为公交快车提供了研判标准。借助前期实践和丰富数据,青岛公交集团已经制定了《青岛互联网公交快车准入评价标准(QDGJ-C-YY-02)》,其与QB∑指数为公交快车规模推进提供了依据。一方面可以反映已开通公交快车的运行质量,另一方面可以衡量需求程度,不仅为后续公交快车的开通提供参考,还为掌握潜在需求、科学判断趋势、把握渐进过程、逐步满足需求提供了标准。

(三)效能检验公交快车。互联网公交快车模式实现了大规模定制的实际应用。通过数据分析研判,高峰时段快车直达需求和换乘需求可能呈非对称性,长期并行存在,互为变化。互联网公交快车依靠大数据支持,应对结构变化,先机参与了公交市场的出行设计。但数据也发现,公交快车在运行中受制于道路环境等多方因素,存在着“快车不快”的现象。因此,满足乘客更加安全、快捷、舒适的出行需求,不但要依靠公交自身运营模式的创新和改变,还要优化、改善外部道路环境,提高通行能力,按照新常态的思维集约发展,强化多种相关要素的相互匹配支持。

城市高峰出行有着现实和潜在的刚性需求。目前,互联网公交快车的日均车次与客运量尚未达到供给总量的1%,有效供给仍然不足,导致刚性的需求被私家车、出租车等其他出行工具所代替。面对巨大的需求,互联网公交快车坚持标准化运营,以QB∑指数和准入评价标准为配套评价,增大了供给能力与服务范围,逐步满足市场需求。

五、再造公交商业服务模式

互联网公交快车是城市公交在以“站站停 换乘”为重心向“换乘 直达 循环 N”等多元重心转移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按照互联网技术理念和大规模定制理论,将个性需求、多种选择、规模服务等各种因素融合一体,通过实践检验形成了新的服务标准,塑造了新的商业服务模式。

要素一内涵设计:根据乘客需求,在高峰时段为同向同行乘客提供由个性化出行转化为集合化出行服务的载体。通过系统运作,形成低成本、高效率、标准化的运营新服务。

要素二理论依据:以大规模定制理论为借鉴形成的公交大规模定制,为公交快车提供了理论支持。其充分利用线网、站点、运力等资源,通过系统整合,在充分保证公交普惠性前提下,实现乘客个性需求与规模服务的统一。

要素三核心技术:青岛公交1237数据管理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应用有力支撑了互联网公交快车;公交IC卡系统判断客流特征;移动互联技术分析乘客需求;青岛公交集团应用TI核心技术已经具备了掌握公交线路定向、定量、定点客流数据的能力。

要素四品种系列:分为公交快车(直达式、间隔式、跳跃式、组合式、混合式五种基本模式)、联运快车和商务快车三种形式。其中“公交快车”五种基本模式的综合运用,有效缓解了乘客的高峰出行需求。

要素五指数标准:青岛公交集团首创了公交业内“互联网公交快车”标准指数(QB∑指数)。其计算公式为:∑(S M P VN)兹ㄖ兀牖チ豢斐底既肫兰郾曜寂涮祝豢斐档目ㄓ朐诵腥妨⒘丝蒲Ш侠淼氖翟て谥副辍?

要素六实践效果:数据显示,自第三季度运行以来,33条互联网公交快车线路共发车2250车次,载客量计16万人次。同比运量提高27.68%,速度提升18.91%,效益提高提高9%,节省时间15.24%90%以上互联网公交快车的指标达到或超过公交都市目标。

要素七功能局限:数据分析和实践证明,互联网公交快车功能存在局限性:公交快车不是公交快线,存在着快车不快的现象,实际上快车不快是车快路不快。互联网公交快车提供了解决高峰出行的有效途经,对缓解高峰需求矛盾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互联网公交快车的内涵设计、理论依据、数据支持到品种系列、评价标准、实践效果、功能局限,青岛公交集团实现并且逐步完善了互联网公交快车模式:一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乘客价值主张;二是依托关键资源和关键技术,创新了服务;三是在外部为乘客出行带来了快捷方便的价值,在内部发挥了企业规模资源的比较优势;四是较好的实现了城市公交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青岛互联网公交快车的创新实践正在开启城市公交运营服务新的变革,强化了公交存量资源与高峰出行需求的匹配,有效提升了公交服务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鲁ICP备19061685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510号
技术支持:济南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