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支柱性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为保证其市场运作的主体,完全胜任其承担的建筑活动,从而维护市场的秩序,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我国1984年开始引入建筑企业资质管理,迄今已30余年,距上一次改版也已7年有余。2014年11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了新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并同时废止了由原建设部印发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建建[2007]72号,以下简称“旧标准”),由此引发了全国建筑企业资质就位。由于牵涉面广,时间短,工作量巨大,建设部本着简政放权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将资质换证工作调整为简单换证,将考核过程改为动态考核,要求企业随时保持自有资源符合资质管理标准,实际上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资质的监督管理。准确把握新旧资质标准的不同,充分评估新标准对建筑行业的影响,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保证企业资质管理工作顺利换证。际情况,有的放矢地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保证企业资质管理工作顺利换证。
一、新旧资质管理标准的五个不同
1、新标准对资质类别作了调整,原资质标准专业承包类别共有60类现调整为36类;同时对劳务资质不再分类别和等级。
1)取消了旧标准中的土石方工程、混凝土预制构件、高耸构筑物工程、电梯安装工程等22项专业承包资质类别。
2)合并了旧标准中的4项专业承包资质类别。
新标准将旧标准中的“建筑防水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和“防腐保温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合并为了“防水防腐保温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将旧版标准中的“通航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和“水上交通管制工程专业承资质”合并为了“航港设备安装及水上交管工程专业承包资质”。
3)劳务资质取消类别和资质等级划分。
旧标准按照作业内容将劳务资质划分为木工作业、砌筑作业、抹灰作业、油漆作业等专业类别共计13项,新标准不再对劳务企业资质划分类别。同时取消了原标准中劳务资质等级的划分,企业只要获得了劳务企业资质,即可承包“各类施工劳务作业”。
2、新标准取消了对注册资本金及结算收入的要求,提高了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如对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旧版标准要求净资产应在6000万元以上,而新版标准则要求应在1亿元以上,但对企业的年工程结算收入不再作出要求。
3、新标准新增了注册建造师及其他注册人员的要求。
随着注册建造师制度以及其他注册人员制度的逐步完善,新标准明确规定,企业要“具有满足本标准要求的注册建造师和其他注册人员”,同时对注册人员数量做出相应调整。旧标准出台时还没有确立注册建造师制度,所以没有对注册人员的明确规定。
4、新标准强化了对持证上岗的要求
随着岗位证书制度的不断发展,持证上岗已经成为各行业的普遍要求,新版标准强化了对持证上岗的要求。申请资质企业应具有一定数量的持有岗位证书的现场管理人员,新增了机械员,将劳资员改为劳务员、预算员改为造价员等,且新标准还对每一资质之下必须齐备的现场管理人员类型作了明确要求。
5、新标准明确要求申请资质的企业要有“技术工人”,并规定了技术工人的数量及认定范围。此举意在引导建筑企业培养自己的技术工人,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建筑企业没有自有的技术工人的现状。
二、新资质标准对建筑业企业的影响
建筑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发展质量参差不齐,新资质管理规定出台后必然导致行业重新洗牌,优胜劣汰。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想要占据有利位置,必然要针对管理条款做出相应改革,资质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前提及决定性因素。
1、新标准专业承包类别将原有的60类调整为36类,同时对劳务资质不再分类别和等级。降低了企业准入门槛;同时因为取消了资质等级的划分,新版标准不再限定劳务企业的承包业务范围,企业只要获得了劳务企业资质,即可承包“各类施工劳务作业”。
2、新标准取消对注册资本金的要求,重点关注净资产指标。由于新《公司法》的颁布,认缴出资制得到了确立,新版标准取消了对注册资本金的要求,提高了对净资产的要求,如对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旧版标准要求净资产应在6000万元以上,而新版标准则要求应在1亿元以上,同时还取消了对结算收入的要求,从制度上引导企业不要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更加注重经济运行质量。
3、新标准对人员的要求变化最大,影响也最直接。无论是对注册人员、关键岗位人员还是技术工人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以来建筑企业为降低成本,不愿培养自有技术工人,而是采用外聘或劳务分包的形式,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长期积累,尤其是自有工人的拥有情况更是差强人意。新标准要求企业拥有技术工人的数量不少于150人,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还要在申报资料里附上人员的社保证明,堵住了企业外借人员和证件挂靠的漏洞。
三、新资质管理规定下建筑业企业应对措施
1、提升企业净资产规模
盈利是企业的首要任务,新资质管理环境下,建筑业企业要做好内部管理与市场经营的对接工作,确保施工任务顺利完成,通过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提高盈利能力,积累扩大企业净资产规模,便于资质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资质的提升又可以提高企业投标经营的门槛,促使企业提高施工生产能力,形成良性发展体系。
2、提高资料管理能力
资料管理是资质管理的基础。重视资料的积累,既方便施工环节的追溯,又方便二次经营变更索赔,还可以为企业积累业绩,证明企业的发展历程。由此可见增强资料管理工作对施工企业的重要意义。
3、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人力资源的管理是新资质环境下工作重点,也是难点。新规定对人员的要求非常细化,既要有相应的高级管理人才,还要有基层现场管理人员;既要有专业的注册类人员,还要有专业的技术工人。每个现场人员的管理岗位不能重复,一个人在一项资质下只能担任一个角色,不能“重复利用”,这就对企业的人员数目和梯级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企业应正视当前问题,认清形势,着力培养自有人员,摒弃外借、挂靠等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违法行为。
4、管理维护资质管理中各项软件系统
“四库一平台”暨住建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发布平台,包括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信用库,四库互联互通,以身份证可以查人员,以单位名可以查人员,以人员可查单位。能够动态记录工程项目各方主体市场和现场行为,有效实现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监管的联动,全面实现全国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在建设部推广使用的“四库一平台”中,认真及时地更新企业各项资料及报表,是维护企业资质能够正常使用的必要条件。注册人员、现场管理人员的数量及施工业绩的录入与备案都要保证及时有效,避免因为更新不及时导致企业不能满足资质项下条件,给资质使用蒙上不诚信的阴影。
5、积极应对主管部门动态核查
新标准下建设部对企业的资质管理考核由以前的申报考核、年度考核改为申报考核与动态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建筑业主管部门,定期对建筑企业网上快报进行审查,并按不低于10%的比例不定期对辖区内建筑企业进行实地核查,这一核查方式对企业保持资质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必须随时保证现有资源符合自有资质标准的要求。
(工作单位:中铁十四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