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求变扎实做好节能工作

作者:刘伟清  来源:  日期:2016年7月14日

节能减排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作为在节能工作一线的具体工作人员,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如何完成节能目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怎样从政府层面管理好节能工作?如何既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又能完成降低能耗的目标任务,有效地开展节能工作?现结合本地节能工作实际,谈一谈具体做法。

一、我市节能工作基本情况

按照省经信委、节能办的统一部署,枣庄市围绕生态枣庄建设,继续深化“四轮驱动、双向提升”,抓体系保节能、抓项目推节能、抓资源综合利用促节能。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27.3%,超计划目标10.3个百分点,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坚持产业转型驱动,全力做好优化结构“加减法”。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淘汰化解落后产能,发展新兴接替产业,实现产业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加大新能源开发利用力度,由原来单纯依靠煤炭,形成煤炭与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多种能源互补,实现能源动力转换。为此,一方面发挥节能倒逼机制作用,铁腕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全力以赴做足“减法”,削减能耗存量。2012年以来,累计拆除立窑水泥产能2680万吨、煤炭产能170万吨、钢铁产能50万吨、焦炭产能25万吨、造纸20万吨,腾出能耗容量近500万吨标准煤,有力保障了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太阳能应用示范城市创建,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全力以赴做好“加法”,2014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18.81%,比2011年提高3个百分点,2015年预计可再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特别是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太阳能光热利用已形成“高硼硅玻璃管—全玻璃真空集热管—家用太阳能热水器”完整产业链,年产真空镀膜管8000万支、太阳能热水器220万台,产能位居全省前三,培育出中科蓝天、黄金太阳等中国驰名商标;已并网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30兆瓦,已建成风电装机350兆瓦,可以说,新能源正在点亮煤城转型之路。

()坚持系统管理驱动,努力推动节能方式由粗放向精细嬗变。我市共有71家省千家节能低碳行动企业,年耗能近1000万吨标准煤,是节能监管的关键和重点。2014年以来,围绕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管理,我们以能效领跑者活动为引擎,着力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能效对标和清洁生产,节能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取得显著效果,截至2015年,全市重点用能企业累计实现节能量210万吨标准煤以上,是省政府下达整个“十二五”目标的150.3%。一是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能效领跑者活动,通过扶持培育,分行业评选出10家工艺技术先进、能效指标领先、用能管理一流、节能实绩突出、社会形象良好的典型企业作为行业能效领跑者,引导其他企业开展比、学、赶、超,有效带动了全行业能效水平整体提高。2015年,我市电力、水泥行业的能效指标同比分别提高了0.951.15个百分点。二是着力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坚持把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作为推动节能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的重要手段,认真贯彻省经信委、节能办一系列工作部署,加强扶持引导,创新服务方式,截至2014年底,全市正常生产的53家节能低碳行动企业均通过认证或评价,提前一年成省下达的建设任务,被省节能办在全省进行推广。2015年又分期分批组织新增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开展体系建设,目前已有部分企业进入认证评价阶段。三是着力推进能效对标活动。2013年以来,先后组织14家地方电力企业和13家水泥企业实施对标管理,进一步降低产品单耗,共实现节能13.2万吨标准煤;目前正在组织12家煤化工企业开展对标活动,逐步实现重点行业能效对标管理全覆盖。四是着力推进清洁生产。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76家企业通过自愿清洁生产审核,年减少能源消耗13万吨标准煤,减少废水排放200万吨,达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

()坚持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增强节能能力。建立了全市节能低碳重点项目库,2013年以来,全市已累计实施节能重点工程83项,总投资近50亿元,预期节能量40万吨标准煤。根据枣庄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工业电机能效提升计划、工业绿动力计划,加快推广一批节能先进适用技术,在17家企业建设了太阳能工业锅炉,日产热水1420吨;加大传统行业节能改造力度,先后在13家旋窑水泥企业中相继组织开展纯低温余热发电、辊压机终粉磨系统和富氧燃烧技术改造,余热发电装机达到118兆瓦,共计年减少能源消耗20万吨标准煤。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目前已有35家企业通过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年可利用煤矸石、粉煤灰、铁矿污泥等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500万吨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形成了“煤炭—煤化工—火电—建材”、“煤炭—煤矸石—火电—建材”、水泥余热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具有枣庄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强化典型带动,2012年起,连续组织开展了“十大节能示范企业”、“十大节能示范项目”和“十大节能示范成果”评选,共实现节能12万吨标准煤,取得了积极效果。

()坚持领域协同驱动,全方位提升节能水平。坚持将节能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整体工作部署,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推行节能“双目标”管理,逐级、逐部门、逐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统筹推进全市节能工作。建筑节能方面,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2012年以来累计实施既有建筑及供热计量改造560万平方米,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面积390万平方米,均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交通节能方面,打造绿色交通格局, BRT快速公交系统通行里程全国最长,目前全市每天有10万人通过公交出行,降低了单位能源消耗;积极推广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利用,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新能源车辆2087辆,1540辆出租车已全部改为CNG燃料。公共机构节能方面,制定出台了公共机构能源消耗统计管理办法、考核评价办法,在全市机关中建立了节能工作联络员制度,努力推动“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完成了省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从我市情况看,一方面,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能耗刚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下步国家和省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耗问题将可能对我市发展形成瓶颈制约,节能工作面临更加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受经济形势影响,今年以来我市部分企业开工不足,企业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下降,有些产品单耗出现上升,对完成年度节能目标十分不利。为此,下步节能工作应在继续深入实施“四轮驱动、双向提升”的从基础上,抓好“四个保障”,推动节能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关口保障。加强区域能耗总量控制,严格进行节能前置审查,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能耗标准的项目坚决不批,对没有能耗空间的区(市)的新上高耗能项目进行限批,把有限的能耗容量用在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上,确保工业转型和节能降耗统筹推进。同时,积极探索符合枣庄实际的节能量市场化交易机制,盘活能耗容量,保证枣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是管理保障。全面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强政策资金激励,实行对口辅导,积极组织同行业企业到已完成认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加快体系建设和认证进程,提高企业节能管理水平。扩大能效对标范围,发挥中介机构作用,根据枣庄实际,组织重点用能行业实施对标管理,评选出标杆生产线。加大清洁生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组织企业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三是技术保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资金扶持,引导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实施节能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能效水平;加快节能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引导机床、锂电和太阳能光热、光伏产品制造集群化发展,实施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增链重点项目,打造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积极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按照《山东省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工作方案》要求,抓好经济开发区、园区(集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四是执法保障。2014年,国家节能中心把滕州市作为县级节能监察机构示范联系点。下步将在全市积极推广滕州市先进经验,强化县级节能执法机构和能力建设,提高规格,充实人员,配备设备,规范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进一步树立“柔性执法,服务为先”执法理念,积极开展节能监察活动,融执法于服务之中,促使企业提高用能水平,确保全市节能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作者单位:枣庄市节能监察支队)


鲁ICP备19061685号-2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510号
技术支持:济南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