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股权之争(2016年)宝能华润联手罢免董事会
时间:截至2016年1月6日
事件:万科H股复牌
万科在咨询香港地区及中国内地的相关监管机构后,向联交所提出申请,于2016年1月6日早上9时开始恢复H股买卖,当日收跌9.17%。
时间:截至2016年1月15日
事件:万科回购股份注销
截至回购到期日2015年12月31日下午收盘,万科回购股份数量共计1248.0299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0.113%,2016年1月14日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办理完毕上述A股回购股份注销手续。
时间:2016年1月30日
事件:王石:不欢迎民企当万科第一大股东,“结果是非常清楚的”
1月30日,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在新疆天山天池举办的2016首届天山峰会上再次隔空喊话宝能,称不欢迎民营企业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王石“非常自信”地表示,“虽然现在万科与宝能之前股权之争还在进行之中,但是非常明确,结果是非常非常清楚的。”
2月1日,江苏著名商人、太平洋建设集团创始人严介和在微博中发了一篇文章——《王石的傲慢与偏见》。严介和说,王石的话,代表了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傲慢与偏见,也反证了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和民营企业的不公正待遇。
时间:2016年3月13日
事件:华润承诺:将本着有利于万科发展的原则一如既往地支持万科。
万科在2015年年报中表示,公司原第一大股东华润股份有限公司的母公司中国华润总公司于2001年向公司郑重承诺:将本着有利于万科发展的原则一如既往地支持万科,在其公司及下属公司或者万科可能涉及到同业竞争的投资项目、处理由于同业竞争而发生的争议、纠纷时,保持中立。中国华润总公司始终履行其承诺。
时间:2016年3月13日
事件:王石放大招:万科引深圳地铁600亿资产注入换股
月13日,万科公告称,已经于3月12日与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一份合作备忘录。收购标的初步预计交易对价介于人民币400亿~600亿元之间。万科拟主要以定向增发股份的方式支付对价。
时间:2016年3月17日
事件:华润与万科管理层第一次呛声,宝能同意万科延期复牌
戏剧性反转出现在股东大会结束之后。华润集团股东代表突然发声称,万科与深圳地铁的合作公告,没有经过董事会的讨论及决议通过,是万科管理层自己做的决定,并称“华润派驻万科的董事已经向有关监管部门反映了相关意见,要求万科经营依法合规”。
对于华润的发难,万科回应称,春节前公司管理团队拜会华润董事时,曾经明确提到公司有意和深圳市地铁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并提到“存在向地铁集团增发股票的可能性”。万科与深圳地铁集团签署的战略合作备忘录仅为对拟议交易的初步意向,“在公告披露前,公司根据内部的信息披露管理流程,向包括所有董事在内的信息披露委员会委员知会了这一事项。”
时间:2016年5月31日
事件:宝能系及华润持股比例略有上升
截至2016年5月31日,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数占万科总股本的24.29%,为第一大股东。华润股份持股数量未变,持股比例升至15.24%。
时间:2016年6月17日晚间
事件:万科披露重组方案
万科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深圳地铁持有的深圳地铁前海国际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初步交易价格为456.13亿元,全部交易以对价交易发行股份方式支付,初步确定对价股份的发行价格为15.88元/股,即定价基准日前60个交易日万科股票交易均价的93.61%。据此计算,万科将就本次交易向地铁集团发行28.7236亿股A股股份。
在增发完成后,深圳地铁将获得万科20.65%的股权,从而一跃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而华润的股权则将从目前的15.24%稀释到12.10%。除了华润股权被稀释,宝能系持股比例由24.29%稀释到19.27%。
万科当日披露的公告显示,部分管理层人员大举抛售个人持股,不乏有人已清空。万科副总裁谭华杰回应称:变现解决家庭的生活问题。
在董事会审议中,万科董事会当中的华润系3名董事投出了反对票。华润方面认为,由于赞成票(7票)并未超过所有董事的2/3(8票),因此并不认为这一议案已经通过。“分母大战”由此开始。
时间:2016年6月18日
事件:华润公开质疑万科决议通过合法性
6月18日下午,华润集团官方微信号“华润”发表公开声明,明确质疑万科董事会通过的重组方案。认为万科计算方法错误,重组方案未获董事会通过。华润进一步表示,在明确反对后,万科发布公告前未通报全体董事是否已获得独立法律意见,也未将公告内容提交全体董事,此举严重损害了董事的权利和董事会的尊严。
时间:2016年6月19日
事件:国资委同意华润买下宝能系所持万科股份的消息不实
6月19日,华润集团向东方早报澄清,对于国资委已经同意其收购宝能名下万科股份的消息不实。此后又有媒体报道称,华润感兴趣的是证金公司等国家队手中所持有的万科9%股权。
时间:2016年6月22日
事件:华润向两地监管提出抗诉,深交所发函7问万科重组
深交所6月22日向万科发出问询函,7问万科重组,并要求万科6月24日(周五)前回复。
华润目前就万科的重组预案已经向两地的监管部门反映。华润所诉诸的监管部门包括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深圳证监局上市公司监管处、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司管理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督委员会。而关于“分母之争”和万科重组议案是否有效,要等待上述两地监管部门给出仲裁。双方的律师团就回避的1票是否计入基票数,以及张利平有无回避的需要争执至今。
万科举报钜盛华九个资管计划违法违规 要求予以查处
7月19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官方消息称,公司发布了一份《关于提请查处钜盛华及其控制的相关资管计划违法违规行为的报告》。
报告称,万科对钜盛华及其控制的九个资管计划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发现的涉嫌违法违规行为报告如下,恳请监管部门启动核查,对核实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查处。”
对于钜盛华资管计划具体违规之处,万科于报告中详细列为四类:九个资产管理计划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九个资管计划违反资产管理业务相关法律法规、九个资管计划将表决权让渡与钜盛华缺乏合法依据及钜盛华及其控制的九个资管计划涉嫌损害中小股东权益。
具体看,在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万科指出主要包括(一)九个资管计划未按照一致行动人格式要求完整披露信息;(二)九个资管计划合同及补充协议未作为备查文件存放上市公司;(三)九个资管计划披露的合同条款存在重大遗漏。
此外,万科指出,根据钜盛华披露的《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九个资产管理计划中一个为证券公司作为资产管理人的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东兴信鑫7号),其余八个为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作为资产管理人的“一对多”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计划。
“从目前钜盛华披露的信息看,九个资管计划存在违法违规问题,应当予以清理,不具备上市公司收购主体资格。”
另一方面,万科指出,钜盛华九个资管计划将表决权让渡与钜盛华缺乏合法依据。因为根据钜盛华披露的《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在资管计划存续期内,如万科召开股东大会,资产管理人应按照劣后级委托人钜盛华对表决事项的意见行使表决权。
如钜盛华需要资管计划行使提案权、提名权、股东大会召集权等其他股东权利事项,资产管理人应按钜盛华出具的指令所列内容行使相关权利。
“经调查了解,我们认为九个资管计划的管理人听命于劣后级委托人行使表决权,缺乏合法依据。”
而在损害中小股东权益方面,万科给出的理由是,万科目前总股本为11,039,152,001股,其中A股9,724,196,533股。在A股中,除宝能系、华润、证金汇金公司、安邦、金鹏计划、德赢计划以及QFII、基金外,其余股份不到A股的20%,中小股东流通盘面较小,易被人为操纵。
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到,2015年下半年以来,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钜盛华作为劣后委托人的九个资产管理计划于二级市场持续增持万科A股,目前合计持股占万科总股本25.40%,占万科A股28.83%。
目前,钜盛华通过自有证券账户持有的万科A股已基本全部质押;截至7月16日,九个高杠杆的资管计划已有六个出现浮亏,一个接近平仓线,资管计划平均持股成本18.89元,如按7%的利率加计融资成本,持仓成本约为19.83元。
金融资本进入“围猎时代”"宝万之争"仅是开始
“宝万之争”无疑是2015年资本市场行将收官之时的重头大戏,这场争夺战的结果将对中国的地产行业以及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就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缠斗、融合而言,这场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在过去一年中,以险资为代表的金融资本一改过去“闷声发财”的形象,以安邦、生命、前海、阳光等为首的各系保险公司都在频繁举牌A股上市公司,且集中于优质蓝筹股。据《第一财经日报》统计,2015年已有近30家上市公司被保险资金举牌,险资风光无限。“宝万之争”谁输谁赢尚难定论,但在记者采访的著名私募总裁、专业金融并购学者以及卖方分析师眼中,“宝万之争”的发生有其不可避免的原因。在实体经济疲弱、面临存量转型的大背景下,金融资本难抵资产配置荒压力,高收益资产逐渐稀缺,险资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是大势所趋。而对比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杠杆并购浪潮来看,中国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的进军或许才刚刚开始。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一定程度对标到美国上世纪80年代末的发展阶段。经济到了结构转型的时候,低利率下的资产配置荒短期难以改变,‘宝万之争’只是一个开端,2016年金融资本将更加深度地参与资本市场,更多的并购案将会出现。这也标志我国的金融市场在不断走向成熟。”国内某著名私募总裁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如是称。
金融资本的困局:财富积累 资产配置荒
“宝万之争”发生于2015年岁末,看似偶然,背后却折射出目前国内的金融资本面临资产配置困局,不断寻找出路,开始转而向产业资本展开围猎。由此拉开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在资本市场上的厮杀大幕。
“目前整个实体经济较弱,制造业陷入困境,房地产也不景气,经济进入存量转型的阶段,势必就会出现更多的并购整合。”上述私募总裁认为,“宝万之争”的背后,是中国实体经济到了存量结构转型的阶段,资本市场的功能将更偏向为经济成长提供资金,微观体现到A股市场,则是诸如“宝万之争”这样的并购整合事件。
实体经济不景气之下,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居民财富积累却产生了大量的资金,这也成就了保险资金充裕的来源。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总量25年增长了近89倍,2015年末有望接近150万亿元人民币。而在利率下行的状况下,这些原来涌入传统产业的资金洪水的收益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居民财富配置都存在错配,呈现两头重中间轻的状态,流动性差的房地产比重和流动性很强的理财产品、银行存款比重很高,但是风险收益相对均衡的股票、保险类资产比重较低。”在前述私募总裁看来,金融资本进军产业资本更深层次的原动力,来自于中国居民财富积累到达一定程度,但是低利率环境下,财富配置“畸形结构”已经难以持续,出现了财富无处可去的资产配置荒。
对于手握大量资金的保险公司而言,以往偏好固定收益的投资模式自然也无法满足需求。来自兴业证券的数据显示,2015年1~9月,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和资产总额的增速在20%左右,其中资产总额达到了11.6万亿。但保险公司负债成本高企,以行业龙头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为例,其万能险利率为5%和4.5%,更多的中小保险公司的资金成本则更高。
上海枫润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明远表示,对于险资等金融资本而言,固定收益类投资收益率水平不断下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下降到2.8%的水平,投资级别的信用债收益率则下降到3.5%的水平,但股票市场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只有不到25倍,相当于4%以上的收益率,超过了信用债的收益率水平。
“只要上市公司的业绩长期能够持续稳定增长,今后收益率水平还会进一步上升。”他认为。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蒋展进一步分析称,利率市场化后,金融资本想要通过利差挣钱本身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利率下行后,手握大量资金的险资却没有了更好的资产。此时,相对于以前的固定资产收益,当下万科这样的蓝筹股本身分红率和股息率更高,公司本身以及现金流也稳定,宝能自然要寻找逢低吸入的好机会。
“长期以来险资其实都存在一个问题,下端比较长,像万能险这样的期限是比较长的,投资端是比较短的,所以险资投资蓝筹股是在纠正这个错配问题。”蒋展对记者称。
A股并购大戏才刚刚开始
随着“宝万之争”进入白热化,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目光已经不再局限于王石等人和宝能系两大敌对方的争斗之上,而更多开始关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缠斗、融合。“宝万之争”愈演愈烈,而这场大戏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除了资产配置荒的阶段性需求一定程度造就了“宝万之争”,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几名金融人士更多地认为,从美国上世纪80年代末的并购大潮来看,“宝万之争”只是A股市场并购大戏的开端。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扩张时期,并购浪潮迭起。来自广证恒生首席研究官袁季的研究统计显示,这一时期,美国投资银行的大力推动导致杠杆并购数量迅速飙升。敌意收购的价值金额在这一阶段并购价值中却占有较大的比例。其中,敌意收购最活跃的领域是石油、石化、医药和医疗设备、航空以及银行业。例如1981年~1985年,石油天然气行业占并购总价值的21.6%。
“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对标到(上世纪)80年代,类似的利率环境和并购手段。当时美国通货膨胀降低了负债的实际利率水平,使得债务的实际成本下降,刺激了以高负债为特征的杠杆收购,出现了一波‘敌意收购’的浪潮,‘蛇吞象’并不少见。”蒋展说,中国金融市场此前的敌意收购或杠杆收购正在慢慢增多。和美国上世纪80年代类似的是,这确实和中国目前的利率环境正相关。利率上升,借债成本大,作为理性的机构投资者,险资不会采用杠杆收购,但反之亦然。
对于宝能系意欲吞下万科,以王石为代表的万科管理层就曾将宝能系的行为联系到美国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有一轮敌意并购潮,敌意并购通常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事先不跟公司董事会和管理者作良好的沟通;第二个是利用一些杠杆来做收购,博取利益。今天我们遇到的情况和敌意并购潮的表现是一样的。”王石在相关发言中称。
不过,蒋展认为,目前中国的敌意收购并不多见,并购基金不多,债市也并不发达,“宝万之争”或许是杠杆并购的开端。“中国的债市一旦发展起来,这方面的并购肯定能发展起来。不一定要险资,并购基金也会发展,私募股权基金也会做同样的事情。”她称。
“类似于‘宝万之争’这样的并购事件会越来越多,资本市场越来越多元化,这也是金融市场不断成熟的一种表现。”国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李立峰也对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
“宝万之争”作为金融资本对A股并购的开端,由于一定的名人效应斩获市场无数聚焦,但记者采访发现,该事件也被不少投资人士看作2016年A股市场风格的预演。上述私募总裁就认为,险资作为目前国内资本市场最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开始青睐有成长性的优质蓝筹资产,将有助于改变A股炒作蔚然成风的不良习惯,展现出中国资本市场走向理性的端倪。
不只是险资,更多的金融资本也会参与到A股市场当中。
“保险公司代表一类投资者,之所以以举牌的形式投资,因为保险公司长线资金更多。其他的理财基金也会介入,或许并不一定以举牌的方式,但不妨碍它们认识到蓝筹股的价值。”上述私募总裁认为,2016年,如万科一样市盈率相对较低、成长性较高的地产、金融类股票将更多被金融资本青睐。
保险资金并不是唯一蠢蠢欲动的金融资本。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称,对于2016年的A股市场,将有20多万亿银行理财产品在资本市场外守候,高达4%以上的收益率回报要求,迫使理财产品一方面降低收益率,另一方面将积极通过委托投资等创新方式,或者通过参与定增、并购等一级半市场,分享A股市场的高收益。
宝万之争背后:万能险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作者:彭国威
万科事件不断发酵,“火”从地产圈不断蔓延,接二连三的烧到了保险圈、证券圈、娱乐圈……从一边倒的支持王石、到一边倒的声讨王石、再到支持声、声讨声各半,资本的力量、情怀的力量正在不断博弈,而支持声讨背后近日又出现了针对万能险的各方辩驳。
故事要从关于万能险是否有投票权的争端开始说起,有质疑称万能险并不具备投票权,相关观点认为,遵循《证券法》和《公司法》的规定,如果相关保险公司拿不出代表万能险账户行使股东权利的法律依据,董事会依法可将其拒之于股东大会门外。
记者采访的多位保险资管人士对上述观点并不完全赞同,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万能险算保险公司的资产(同时也构成对客户的负债),虽然独立账户核算,不进利润表的收入,但进资产负债表,并不是表外业务,不属于委托关系。所以保险公司当然可以在监管规则框架内全权处理自己的资产并行使全部权利。”
而针对宝能系利用万能险融资标购的股票是没有表决权的说法,另一位从事精算的资深人士则分析:“万能险不存在这个问题,万能险不是投连险。对标美国,美国万能险也不受SEC监管,但是投连险就是参照基金进行管理。”
其实宝万之争中最需要理清楚的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万能险是否打开了险资的投资“魔盒”,二是宝能系的资金是否主要来自于万能险。
万能险的崛起从2012年开始,原本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万能险因为结算利率大幅下调,从2009年开始被市场逐渐淡化,加之新会计准则不将万能险的投资部门计入保费,其市场份额下行趋势明显,但2012年部分新保险公司和中小保险公司推出了零初始费用、零管理费用的万能险产品,伴随网销的走红,万能险开始出现“井喷”,新的策略是将分红险与万能险形成组合,也可以附加其他保障型产品,将万能险的投资收益摆在第一位,按月公布结算利率,通过间接提高客户收益率的方式提高产品吸引力。
虽然投资部门的万能险收入并不计入保费,但对于众多中小保险公司而言,会从公司品牌、资金流动性、投资本金等方面受益,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保险市场,其万能险则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一直增长较快。
提及万能险,新华保险董事长万峰6月28日在和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在内的记者交流时表示:“万能险是一个理财产品,它不是万能的。在英联邦,开展万能险要有保监会和证监会的批准。万能险的特点是进取自由,对公司业务稳定有影响。万能险是靠收取费用,这些费用是不是能够支撑公司的长期发展。万能险的波动性是无法控制的。现在各家公司万能险的投资回报很低,但利率很高。因为如果不是高利率,客户随时可以赎回。”
而就会否选择万能险产品,万峰直言:“万能险只是一个保险产品,不是保障型产品。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都可以做,如果一个保险公司把它作为主流产品,就是战略选择问题,我不会选择。保险公司做理财产品是在大金融领域竞争,是和银行、证券公司竞争,没有优势。我认为,万能险只是一个产品,可以做,但不能做主流产品。寿险公司要以保障型产品为主,在自己的领域内精耕细作。”而万峰的观点实际上也可以代表目前保险行业出现两大分化中的一派。
针对万能险对应账户设置问题,有分析显示,从专属帐户的投资掌控权来看,可以是由保险公司负责投资、保险公司定期将投资收益分配到客户专属帐户的设计,这种设计一般称为固定或传统的万能寿险;也可以是保险公司将专属帐户投资和某一股票指数(如标普500指数)挂钩、收益由挂钩指数的表现决定,这种设计一般称为指数挂钩的万能寿险;最后也可以是由客户自己独立掌控专属帐户的投资,在保险公司提供的相互基金中自主选择,自负投资风险,这种设计美国称为可变万能寿险,而国内一般将其称为投资连接保险。
2012年开始,生命人寿在银保渠道利用万能险来做主打产品,迅速吸筹壮大自身规模,此后前海人寿、安邦人寿等公司也都跟进这类模式冲规模。而2015年高现价产品新规的推出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此类产品的激进上冲。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万能保险精算规定》中还要求保险公司为万能险设立一个或多个单独账户来单独管理万能账户的资产,可为万能账户设立特别储备,以及尽量保持结算利率平稳。众所周知,保险资金大多来源于寿险一般账户下的准备金。
再看前海人寿的万能险保费,《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资本补充债券2016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前海人寿规模保费453.55亿元,同比增长123.10%。主要包括:传统险规模保费121.93亿元,同比增长132.82%;万能险规模保费328.34亿元,同比增长120.45%。
此外,根据近日广东保监局发布的辖区内保险公司的原保费收入情况,前5个月,广东(不含深圳)原保费规模超过百亿的寿险公司包括国寿、平安、和谐健康、前海人寿4家公司,而不少中小保险公司广分公司的保费规模也超过30亿元。
前海人寿2015年年报显示,其已赚保费为173.6亿元,而长期股权投资为130.2亿元,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增幅更分别高达421.3%和303.0%;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比增长165.7%、保户质押贷款同比增长109.5%。其年报还显示,目前的投资资产包括银行存款、债券、基金、股票、保险资管产品、债权投资计划、信托计划、不动产、未上市股权等,其中涉及市场风险的资产主要为股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及归为交易类及可供出售类的债券。
据本报此前报道,除了前海人寿的险资,金融机构等“金主”的大量资金支持,也是宝能系四处举牌底气所在。而借助股权质押、收益互换、结构化资管产品、两融等手段,宝能系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工具,利用得淋漓尽致。
在今年6月的陆家嘴论坛上,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曾表示,近几年,保险行业的风险变化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包括“长钱短用”与“短钱长用”两种风险并存;现实性的信用风险日益凸显;跨界并购和新业态使保险公司战略风险和操作风险增大;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等。
在提及跨界并购的新业态时,陈文辉表示,跨界并购和新业态对于我们保险公司战略风险和操作风险增大,“大家也知道最近有一些收购的行为,我一直说保险投资主要是财务投资,这种战略控制性的投资,应该是比较少,但还是有。对于这样一些投资,特别如果进入比较陌生的领域,可能这里面带来的风险就会急剧加大,这是我们偿付能力考虑的问题。”
姚振华举牌万科幕后:一年内四名金融猛将加盟
7月7日,随着万科A一纸公告,潮州商人姚振华名下宝能系完成第五次举牌,持股比例上升至25%稳坐大股东位置,至此宝能已拿下1/4万科。
至今,宝能系单纯收购万科所调动的资金就已经超过400亿元。而根据公告披露,过程中至少20家金融机构参与其收购,包括6家银行:建设银行、浙商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9家券商:银河证券、银河证券、中信证券、国信证券、华福证券、东兴证券、爱建证券、海通证券、招商证券,5家基金或基金子公司:鹏华资管、南方资管、民生加银、泰信基金、西部利得基金等。
姚振华能够在资本界如此得心应手,与其背后所招募的超强实力金融操盘团队不无关系。有业内人士评价,其资本运作团队在圈内知名度可以媲美万科团队在地产圈。
梳理发现,包括平安信托原董事长张金顺、中国外贸信托原总经理徐卫晖、工行深圳分行原副行长刘宇峰、中国人寿原副总裁高安凤、原深圳保监局局长助理周冬梅等目前均效力于宝能系,从时间表可以清晰显示,其中至少四员大将是在2015年7月宝能开始举牌万科A后招入麾下的,这使得宝能金融运作团队无论是从操盘能力还是人脉都得到瞬间加强。
近期最受关注的人物为原平安信托原董事长张金顺。工商资料显示,张金顺今年6月进入前海人寿董事名单,头衔为副董事长。据证券时报报道,张金顺于2015年提出辞职,2016年2月加入宝能。
公开资料显示,张金顺自2012年11月加入平安,任平安银行副行长并主管投行业务。期间,顺利完成了总行投资银行部新架构落地和人员招聘,实现了投行业务的跨越式发展,2013年实现托管净值规模超过8000亿元,2014年三季度增长超过同期两倍;自兼任北京分行行长以来,北京分行各项业务发展突飞猛进,截至2014年9月25日,存款余额达到1337亿元,较2013年年底新增545亿元。他分管的投行业务线及北京分行的各项成绩斐然,也成为其个人改革魄力及强硬做派的缩影。
在张金顺“空降”平安信托之时,平安集团对他的评价是“具有很强的战略规划能力、业务专业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以及管理执行力”。
从7月8日媒体公开报道资料显示,姚振华在会客时张金顺就坐在其身边,显示张目前为姚的主要智囊之一。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徐卫晖原总经理,其主要任职经历均在中化集团。据报道,徐卫晖于2016年3月辞职,2016年6月加入宝能。
历任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财务部副总经理、中化国际总经理、中国集团战略规划部总经理兼投资发展部总经理,2013年选任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总经理,现在就职于宝能金控,任常务副总裁。
资料显示,徐卫晖33岁左右担任中化河北的总经理,35岁左右就成为上市公司中化国际的总裁。
据媒体此前报道,徐卫晖执掌外贸信托的三年时间,外贸信托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整体实现增长;信托规模大幅增加,2015年末信托资产规模达4558.9亿元,是2012年末的一倍以上,同时业务结构实现了转型升级。
工行深圳分行原副行长刘宇峰也是个不得不提的人物。据证券时报报道,刘宇峰于2015年7月加入宝能。
其自2005年起任工商银行深圳分行授信审批部总经理,2010年起任工商银行深圳分行行长助理,2012年升任分行副行长兼前海分行行长。在2015年7月刘宇峰空降前海人寿,担任前海人寿任总经理。
据报道,工商银行在2012年-2014年期间,向宝能控股发放贷款合计逾18亿元,约占宝能控股的金融机构借款余额的10%。
其援引工商银行一内部人士话称,刘宇峰扎根工行深圳分分行已逾十年,他与姚振华关系密切,这是工行深圳分行系统内几乎人尽皆知。
此外,刘宇峰在工行深圳分行的“旧部”——孙磊,亦于同期入职前海人寿并任资产管理中心副总监,为股权投资能力专业责任人、不动产投资能力专业责任人。
中国人寿原副总裁高安凤也在2015年9月加入前海人寿,任副总经理职务。
高安凤曾任中国人寿(海外)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和香港分公司原总经理。
据了解,其在香港的保险市场从业近12年,将中国人寿香港分公司做到香港保险市场新单业务第一,并实现了规模和效益全面发展,并有“香港保险皇后”的称号。
另外,曾任平安人寿总精算师的沈成方,是前海人寿的筹建元老之一,其时姚振华委任他快速组建产品、精算团队。
据媒体报道,沈成方是第一批中国精算师,2014年是前海人寿完成开业初期3年规划及制定转型发展战略的关键一年,他快速组建精简干练的产品精算团队,严谨地进行公司的业务规划与资本规划,实现资本效益最大化。截至2014年年底,公司注册资本金45亿元,在有效支撑了近600亿元总资产的同时,自公司成立第二年起即连续两年实现盈利。2014年,他分管公司网销及电销业务,网销全年规模保费突破35亿元,排名全国第二。
而前海人寿副总经理周冬梅,其曾任深圳保监局局长助理。
同属元老级别的姜燕、曾海燕,原均于合众人寿担任副总裁的职务,2012年双双跳槽到前海人寿,曾海燕主管负责IT运营和风险管控业务板块。
除了举牌万科A,宝能系在资本市场上还举牌了包括华侨城A(000069.SZ)、中炬高新(600872.SH)、韶能股份(000601.SZ)、明星电力(600101.SH)、南宁百货(600712.SH)、合肥百货(000417.SZ)、南玻A(000012.SZ)、中国金洋(01282.HK)等上市公司,包括万科在内四家公司持股已经超过了25%。
在万科7月7日午间发布的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中,宝能系表示,目前已持股25%,不排除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或减持的可能性;本轮增持是出于对万科发展前景看好,认同万科股票的长期投资价值,希望做万科长期的战略财务投资人。
谁会是下一个万科? 40家上市公司或步万科后尘
在万科大股东与管理层的控制权之战推向高潮之际,又有哪些股权比例分散、无实控人的优质上市公司被资本盯上,成为了新的关注焦点。“谁会是下一个万科”,再次挑动着市场的神经。
现状
40家上市公司可能步万科后尘
哪些上市公司可能步万科的后尘呢?市场认为,根据行业、估值、股息率、大股东持股比例等4大指标,市值在3000亿以下,至少有40家A股上市公司可能成为候选者。
去年6月股灾以来,险资成为举牌上市公司的主力军,举牌公司26家。被举牌的企业主要是金融类的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地产类的万科、金地和金融街等;商业类的大商股份、新世界、欧亚集团和合肥百货等;消费类的同仁堂、承德露露、中炬高新等。这些公司除了估值优势外,通常股息率比较高,分红比较稳定,而市值并不是这些险资的考虑最重要因素。
从资金上看,大市值公司成为保险资金举牌主攻方向。从金额看,浦发银行、万科A、兴业银行、金风科技、同仁堂成为举牌增持金额最大的5家公司。从市盈率看,截至去年3季度末,尤其是30倍以下的低市盈率个股明显被偏好。从2014年股息率看,20只个股股息率为正,近一年内发生过分红派息,其中南玻A、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大商股份、万科A、金融街、金风科技、合肥百货、万丰奥威、承德露露、中青旅股息率均在1%以上。从大股东持股比例看,兴业银行、万科A、大商股份、金风科技、南玻A处于无实际控制人状态。浦发银行、南宁百货、金风科技、中青旅、中炬高新、三特索道、韶能股份、凤竹纺织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以下,股权分散成为“野蛮人”入侵的重要指标。
从市场反应看,民生银行、格力电器等上市公司均榜上有名,同时还是下一个万科的候选者。
焦点
格力电器被市场当作首选
下一个万科的目标,首先瞄准了董明珠和格力电器。市场认为,董明珠最大的对手不是宝能系一类的外部资本,而是来自大股东珠海市国资委。
格力与万科在股权结构上极为相似,均为股权分散。前者第一大股东为珠海格力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仅为18.22%;其次,从市值体量看,格力电器市值为1373亿元,低于万科A的2375亿元;最后,格力电器同样是绩优蓝筹股,股息率也较高。据公开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至2014年,格力电器三年平均股息率高达9.54%,位居沪深上市公司最前列。
市场认为,格力和万科的股权结构存在本质区别。格力是珠海市属国企起家,1985年成立。1996年上市以来,格力的国资股份不断稀释,但珠海市国资委一直是最大股东,享有任命董事长的权力。格力第二大股东——京海担保是主要经销商联合体,实际上是董明珠的禁卫军。格力最早的带头人是朱江洪,董明珠在2007年晋升为总裁,2012年接替朱江洪做董事长。
两相比较,华润是以企业名义进行投资的,并不是国资委直接持股,万科不受国资委的直接约束。而朱江洪、董明珠都是珠海市国资委以大股东名义任命的,理论上两人随时可能被珠海市国资委换掉。从格力的历史来看,董明珠最大的对手不是宝能系之类的外部资本,而是来自珠海市国资委这个大股东。
关注
民生银行两大股东突然结盟
6月29日晚,两个大股东的抱团公告,打破了民生银行的现有格局;第一大股东安邦和此前的第二大股东新希望将做出怎样的反应,目前还是未知数。
6月29日晚间,民生银行和东方集团同时公告称,作为民生银行股东,东方集团和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6月29日已签署一致行动协议,双方合计持有民生银行股份比例达5.48%,将在行使民生银行股东大会表决权时保持一致。据了解,民生银行第六届董事会早已于2015年4月10日到期,一直延期至今未换届。根据民生银行一季报,东方集团和华夏人寿分别为其第九和第十大股东。东方集团和华夏人寿双方成为一致行动人后,可行使表决权合计为20亿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5.48%。双方此次结盟的用意,直指获取第七届董事会席位。
此前市场就指出,前海人寿等举牌万科成为第一大股东之前,资本市场现成的案例便是安邦举牌民生银行。两个案例都是在股权分散、没有控股股东且持股均衡的情况下,被“野蛮人”强势入侵。据民生银行公告披露,截至2014年12月17日,安邦所拥有的本公司有表决权股份数量为34亿股,占本公司有表决权股份总数的10.00%,为本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截至今年一季报,刘永好旗下的新希望投资、证金公司、史玉柱旗下的上海健特生命和中国船东互保协会,分别占其流通股本的4.18%、3.94%、3.15%和2.98%。
民生银行如何在资本大佬之间翻云覆雨,不排除其将成为并购重组教科书的又一经典案例。
发现
“你来我往”的神州控股股权之争
记者注意到,如火如荼的万科股权大战,已经掩盖了此前神州控股(此前从联想集团拆分出来)的股权之争。
广电运通对港股神州控股的收购始于今年3月,此后动作迅猛,攻势如潮。据其披露的公告称,3月15日收盘,持有神州控股6066.2万股普通股,占神州控股已发行普通股股份的5.52%。3月24日和25日,买入神州控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分别达6.85%和8.40%。3月31日称,截至3月21日收盘共持有神州控股11077万股普通股,占神州控股已发行普通股股份的10.09%。5月19日再次公告,买入神州控股占总股本的比例达11.08%。此举来者不善,神州控股董事长郭为持有神州控股的比例为6.59%,广电运通当时已超过郭为的持股量,成为第一大股东。
神州控股启动毒丸计划,以反制广电运通。6月1日晚间,神州控股发布公告宣布要收购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神州数码大厦4-9层及18层物业,拟持有作为办公场所之用。神州控股支付的代价最高6.3亿(约7.5亿港元),将通过发行不超过1.49亿股支付,占扩大后股本的12.01%;发行价5港元,较上一交易日收报折让20.63%。一旦完成此次收购,卖方 Ford Star PacificLimited持有神州控股总股份比例将达到12.01%,广电运通持股比例相应地从11.08%稀释到9.75%。这会导致神州控股的控股权再度发生改变。广电运通不为所动,继续“买买买”。广电运通在6月23日公告,截至2016年6月16日收盘共持有神州控股15539.2万股普通股,占神州控股已发行普通股总股份的14.15%。
广电运通多次表示,入股神州控股是对神州控股业务发展模式及未来发展前景的认可和看好,同时布局未来的战略版图。广电运通表示,从纯粹财务投资的角度看,神州控股是被严重低估的优质资产,远低于国内上市的银行软件企业70倍市盈率估值水平。
应对
A股上市公司增设反恶意并购条款
面对管理层与大股东之间的股权白刃战,A股上市公司纷纷修订公司章程,增设反恶意并购条款,预防控制权旁落。
6月29日,中国宝安股东大会上,修改后的公司章程获得了通过,从而将“金色降落伞”和“驱鲨剂”两项反恶意并购条款写入了中国宝安的公司章程。
房地产公司世联行拟修订公司章程,增加条款,“董事会可以向股东大会提出董事、非职工监事候选人的提名议案。连续两年以上单独或合计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东、监事会可以向董事会书面提名董事、非职工监事的候选人,由董事会进行资格审核后,提交股东大会选举”。同时,世联行还规定,“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3%时,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3日内,向公司董事会作出书面报告,在上述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公司的股票。另外,股东所持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比例每增加或者减少3%,应当依照前款规定进行报告。在报告期限内和作出报告后2日内,不得再行买卖公司的股票。”据了解,《公司法》对上述持股比例变动的信息披露标准为5%。
对此,深交所下发问询函要求世联行回复,上述修订是否存在限制股份收购及转让的情形,并详细说明相关制裁措施的合理性以及该条款是否限制公司股东表决权及损害公司股东的基本权利。世联行6月8日公告,由于对公司章程及相关公司制度修改较多,待各方充分论证后再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来源: 东方早报 观点地产网 中国经济网 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