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郑还位于江苏昆山的办公室外,有一个长超过20米、宽1-2米的狭长透明水缸,里面养着15条鲨鱼。这些鲨鱼个头不大,它们在精心制作的水缸里不停地来回游动。
宋郑还推崇“鲨鱼文化”——鲨鱼没有鱼鳔,因而要想保持在某一个水层,只能靠不停地游动,才不至于沉入水底。在其下属郑发正的印象中,宋郑还正是这样一个如鲨鱼般的工作狂。
见到好孩子集团创始人宋郑还的时候,他刚从美国回来,还没来得及倒时差,便在位于上海虹桥火车站旁的新办公室内接受了《中国企业家》记者的专访。这座新办公室没有完全装修好,但它被宋看成是好孩子的“未来”所在,这里将成为他拥抱互联网的新基地。
谈起“互联网 ”,或者“ 互联网”,宋郑还更加看好前者。在他看来,“传统企业 互联网”的模式很难行得通,理由是传统企业缺乏互联网思维,在理念上很难改变。在他的主导下,好孩子2015年曾在江苏吴江做过互联网尝试,推行线上电商平台“好妈妈”,但结果不甚理想。宋郑还总结了经验,他发现走“拥抱互联网”这条路并没有错,实验失败原因在于用人,“这些人没有互联网思维”。
2016年2月份,宋郑还索性全新打造了一个电商团队,核心成员来自于阿里巴巴。让他意外的是,仅仅两个月,好孩子在吴江的线上销售增长了6倍。“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个团队的人不懂这个行业,但他们有互联网思维,推行极致服务,比如说顾客线上订货,保证20分钟内送货上门。”宋郑还说。
吴江的实验给了宋郑还信心。之后,好孩子还在杭州做了一次实验,结果线上销售三个月增长90%以上。据宋郑还透露,好孩子2016年年底计划在全国13个主要城市铺开,2017年则计划扩张到100个城市。
但近年来,当母婴电商十分火热时,作为国内母婴产品的先驱者,好孩子却仿佛迷失。宋郑还承认,好孩子之前日子过得太舒服了,这样就会养成惰性。
在中国目前运营成功的“互联网 ”企业中,宋郑还经常谈起乐视。贾跃亭打造的乐视生态链给了他启发,宋郑还也想打造“好孩子生态”。在他的主导下,好孩子在线上力推“好妈妈”电商平台;在线下,好孩子则在建“好孩子星站”——这是一个专门卖童鞋的实体店,集合了全球12大运动品牌。宋还计划未来做俱乐部,也尝试过自己做童鞋。
宋2016年67岁,他的想法很多,甚至多得有点杂。这位早已到退休年龄的“老孩子”,能否带领已凸显老化的“好孩子”再一次实现突破?
“我从未想过退休,这是我的事业,我会一直做下去。”宋郑还笑着说。
「 赶鸭子上架 」
时间回到30年前,宋郑还绝对不会想到他将来会成为“童车之王”。
宋郑还1949年出生于江苏的一个中医世家,祖辈三十六代皆为中医。“在我祖辈那个年代,根本看不起经商。”宋郑还说。
宋本人亦未曾想过经商。他于198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数学系后,进入昆山陆家镇中学任教,担任数学老师,后又升任副校长。
陆家镇中学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便建起了一座校办工厂生产微波炉,在1987-1988年间陷入困境,濒临倒闭。工厂不仅负债100多万,还欠着从108位教师手中筹集而来的18万元集资款,这些集资款正面临着打水漂的风险。教师们发愁辛苦攒下来的钱即将化为乌有,从此无心教学,甚至将此事告到教育局。
1988年教育局领导找到了宋郑还让其接手。“当时我真是被赶鸭子上架,因为我一个教数学的,对经济一窍不通。”宋郑还说。
1988年,当他接手时,校办工厂的境况比想象中更糟糕。当时职工人数有40多人,已经8个月没发工资。此时宋郑还自己也到了不惑之年,几乎没人相信他能够将这个即将倒闭的工厂挽救回来。
他频繁地跑上海,挨个敲工厂的大门,希望能够为工厂找到些加工的活干。
一个转机出现了,宋郑还帮过的上海一位军工厂的领导听说了宋郑还的处境后,特意找到了他。宋郑还回忆称,当时这位领导拿了一辆婴儿车,并承诺只要校办工厂能够生产这种婴儿车,军工厂方面可以包销。
第一次接触婴儿车的宋郑还喜出望外。他开始自己研究,决定将工厂的业务重心放在生产婴儿车上。1989年,宋郑还从银行获得5万元贷款,并创立“好孩子”品牌。
起初,工厂只生产老式婴儿车,但订单有限,很难将工厂带出泥潭。与此同时,与军工厂的合作也陷入僵局,后者由于体制机制问题自身难保,更别说包销。
“当时很多材料都已经采购进来了,不干不行。”宋郑还说。此时,他已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工厂随时可能债上加债。
「 扭转危局 」
通过调研市场,宋郑还发现工厂生产的童车一直在模仿其他产品,没有新意。“那时候我就想,只有做自己的产品,做世界上没有的东西,才可能出奇制胜。”宋郑还说,“要么不做,要么就做第一。”
20多年后,好孩子在婴儿车领域果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第一。
在好孩子昆山工厂的一个生产车间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国际品牌婴儿车生产基地”,下面则列了六个国际品牌,分别是“Cybex”(德国-全球儿童安全出行专家)、“UPPAbaby”(美国高端品牌)、“Pigeon”(日本高端母婴品牌)、“Silver Cross”(英国皇室专用品牌)、“Quinny”(荷兰-全球明星妈妈首选),以及“phil&teds”(新西兰高端品牌)。
该工厂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好孩子的代工模式不是OEM,而是OPM,该公司的客户经常会直接采用好孩子的设计。
但对于当年的宋郑还来说,如何生存下去才是当务之急。为此,他到处打听市场,跑到南京新街口的一个百货大楼里,找到一位王姓经理。这位经理告诉他,如果好孩子能够生产两功能,甚至三功能的婴儿车,会考虑进货。
宋郑还急忙问道,“你们能进多少?”对方的回答是,一个月500辆。听到这个承诺时,宋郑还十分兴奋。他在内心算了一笔账,一个百货公司一个月500辆,全国有那么多百货公司,那得有多少辆!
回去之后,宋郑还开始潜心研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张睡椅的照片,于是突发奇想,“如果加上摇椅,加上轮子,不就成了童车?如果椅子可以翻转,不就成了两用童车,变成带摇篮的婴儿车,这个世界上没有。”
宋郑还很快研发出了这款婴儿车。之后,他拿着这个发明去申请了专利,后把专利卖了4万元,成为了他接手工厂之后掘到的“第一桶金”。
之后宋郑还不断改进,功能多样,他也因此度过了一段卖专利的日子。在一次订货会上,宋郑还设计的一款童车专利被炒到了15万元,这在当时是“天价”。
这让他意识到由他设计的产品是市场上真正不多见的创新产品。他拒绝了这笔“天价”收购,转而开始自己生产这款四功能婴儿车,并把它命名为“好孩子globrand.com”。
1989年9月,宋郑还费尽口舌才在长沙展览会上觅得一席之地,展台位于当时国内两大童车巨头——上海红花牌童车厂和新潮童车厂展台中间仅有一两米宽的走道上。
1989年11月底,好孩子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婴儿车上市了。但由于功能强,成本高达150元,而上海红花牌童车厂生产的婴儿车仅需不到50元。
居高不下的成本意味着这款婴儿车很难面向大众市场。为此,宋郑还想到的是将这款产品打入高端市场,而不是牺牲质量,缩减成本。
他跑到当时国内最大的百货商店——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找到商店的经理,希望能够进入商场,但遭到拒绝。于是宋郑还就在商场外的过街天桥上,当着众多的路人摆弄起了这台在当时看来国内最先进的婴儿车。
当有路人询问这台婴儿车是从哪里买的时,宋郑还就告诉他,是从第一百货买的。久而久之,不断有人前往商店询问店内是否出售这样一台婴儿车。
此时,宋郑还再次来到第一百货,时值拒绝他的经理不在,副经理值班。该经理亦得知很多顾客来询问过宋郑还手里的婴儿车,因而答应了宋的请求。就这样,好孩子的这台高成本的婴儿车,成功打入了当时全国最高档的百货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