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医疗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公立医院作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机构,其收支结构的优化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患者负担、确保医疗体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面板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公立医院在收入结构、支出结构和债务规模等方面的现状,揭示了公立医院面临的财政支持不足、药品费用降低与检查及卫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长期负债等问题。研究提出了加强财政资金保障、优化医疗服务价格、强化债务风险管理等策略,旨在为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同时满足公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通过本研究,期望为公立医院管理层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推动公立医院在新医改背景下实现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收支结构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当前,公立医院面临财政支持不足、服务价格调整和债务增加等挑战。本文分析了公立医院的收支现状,发现医院过度依赖医疗收入,财政拨款不稳定,尤其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更显不足。药品政策变动也迫使医院调整服务价格并加强债务管理。研究旨在为医院管理层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策略,推动公立医院在医改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下表1-1公立医院收入情况分析显示,从2016至2021年间,我国公立医院总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的16.50千万元上升至2021年的31.19千万元,其中医疗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占比通常超过80%。然而,2020年医疗收入占比显著下降至80.3%,结合《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记录显示,这与该年诊疗人次数减少4.8亿和入院人数下降2652万有直接关系[2]。这一变化是医院收入减少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财政拨款收入在2019至2020年间占比上升,可能与新冠疫情期间政府加强财政支持有关。但随着疫情影响减轻,2020至2021年间财政拨款比例下降至12.1%,显示出政府对公立医院财政援助的调整。尽管财政拨款有所增加,整体收入结构中其比重仍较小,公立医院的运营依然主要依赖医疗收入。
表1-1 2016-2021年公立医院平均每所医院收入情况表
年份 |
医院总收入 (千万元) |
医院主要收入来源占比 |
|
医疗收入(%) |
财政拨款收入(%) |
||
2016 |
16.50 |
88.4 |
9.1 |
2017 |
21.45 |
88.1 |
9.2 |
2018 |
24.18 |
87.7 |
9.5 |
2019 |
27.55 |
87.7 |
9.7 |
2020 |
28.29 |
80.3 |
15.9 |
2021 |
31.19 |
84.6 |
12.1 |
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自2016年起,我国公立医院药品费用在总支出中的占比显著下降。根据表1-2的数据,该比例从2016年的32.2%逐步降低至2021年的25.4%,累计下降了6.8个百分点。这一变化可能源于药品零差率政策的实施,该政策通过降低药品成本,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与此相对,人员经费支出占比则呈现出上升趋势,从2016年的31.7%增长至2021年的36.2%,共计增加13.76千万元,累计增长了4.5个百分点,。这一增长反映了公立医院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方面的重视,也显示出医院在人员成本上的持续投入。自2017年起,人员经费支出占比超越药品费用,成为公立医院支出中的最大构成部分。
表1-2 2016-2021年公立医院平均每所医院支出情况表
年份 |
医院总支出 (千万元) |
医院主要支出费用占比 |
|
人员经费支出(%) |
药品费用支出(%) |
||
2016 |
15.99 |
31.7 |
32.2 |
2017 |
20.97 |
33.3 |
30.3 |
2018 |
23.55 |
34.4 |
28.6 |
2019 |
26.27 |
36 |
29.4 |
2020 |
26.48 |
36.5 |
26.3 |
2021 |
29.75 |
36.2 |
25.4 |
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医院运营中的债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公立医院的经济负担,并有效利用了财务杠杆,但长期的大规模举债可能对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截至2021年底,公立医院的总资产增至55735.66千万元,相比2016年显著增长,然而负债总额也达到了23356.15千万元。数据显示,公立医院的资产和负债均呈增长趋势,但负债增长幅度更为明显。根据表1-3的数据,2016至2021年间,公立医院的资产负债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尽管2020年和2021年有所回落,但大多数年份的比率仍超过40%。这一比例反映了医院借债筹资的核心情况,较低的资产负债率通常表明医院拥有较高的自有资产比例和较强的偿债能力。根据数据,2016年到2021年间,公立医院的负债率显示出其面临一定的财务结构风险。这一现象对公立医院未来的运营稳定性和发展能力构成了挑战,亟需采取措施改善财务状况。
表1-3 2016-2021年公立医院债务规模分析
年份 |
总资产 (千万元) |
流动资产 (千万元) |
固定资产 (千万元) |
负债 (千万元) |
净资产 (千万元) |
负债率 (%) |
|
2016 |
33349.26 |
14378.87 |
18970.40 |
13969.11 |
19380.15 |
41.9 |
|
2017 |
37104.70 |
16289.12 |
20738.52 |
15623.57 |
21404.15 |
42.1 |
|
2018 |
40800.99 |
17924.52 |
22812.23 |
17152.84 |
23583.90 |
42 |
|
2019 |
43721.70 |
19881.32 |
23780.53 |
18893.22 |
24768.47 |
43.2 |
|
2020 |
49811.76 |
22012.18 |
27709.53 |
21231.93 |
28487.46 |
42.6 |
|
2021 |
55735.66 |
23474.79 |
31683.90 |
23356.15 |
31792.46 |
41.9 |
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财政援助不足是我国公立医院财务结构中的主要问题,尽管总收入有所增长,但财政拨款比例小且不稳定。[3]医疗收入占主导地位,超过80%,而财政补助仅占个位数百分比。自2016年以来,尽管财政拨款有所增加,但增长幅度有限,特别是在2019至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公立医院虽获得短期财政支持,却未能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持体系。这限制了医院服务扩展能力,可能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财政支持的不足和不稳定性在公共卫生危机时尤为突出,影响医院的应急处理能力。因此,加强财政支持、建立稳定的补助机制、明确标准和优化资金使用效率对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不仅保障医院基本运营,也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满足公众健康需求。
在深入分析公立医院收支结构时,药品费用的降低是积极现象,得益于药品零差率政策的实施,但这一变化也使医院在药品采购和使用上承受更大压力,需实施精细化管理以确保药品供应的质量和效率。检查及卫生材料成本上升与医疗技术进步及患者对高质量服务的需求增加有关,医疗设备更新和新诊疗技术的引入使检查项目成本提高。同时,为满足复杂医疗需求,卫生材料的质量和种类不断提升,导致成本上升。为应对这些挑战,公立医院需平衡药品费用降低与检查及卫生材料成本上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利用集中采购降低成本。还需加强对医疗检查和卫生材料使用的监管,确保资源合理利用,避免浪费。通过这些措施,公立医院能够在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成本,优化收支结构。
公立医院作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核心,其发展和扩张急需政府财政的持续支持。依据政策,公立医院在基础设施建设、先进设备引进、关键学科发展及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方面应得到充足的资金。但现实中许多医院面临财政资金短缺,不得不通过自筹资金,尤其是借贷来填补资金缺口。这种财政支持的不足给公立医院带来了双重挑战:一方面,它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它增加了医院的财务负担和风险。长期未解决的债务问题可能严重威胁到医院的经济健康。同时,公立医院在债务风险管理上存在不足,缺乏规范的管理可能威胁到医院的正常运营和发展,甚至对整个医疗卫生体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公立医院的债务风险管理,优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确保医院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公立医院虽提高了服务收费,但仍未能填补收入缺口,加之医疗成本控制的加强,导致医院在检验检查和医疗耗材方面的收入减少,削弱了其自我补偿能力,增加了对政府财政援助的依赖。面对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不足,政府需优化财政补偿政策,确保公立医院的稳定发展。政府应根据医院的工作量和服务质量实施差异化的财政支持策略,改革现有财政补助体系,将补助与医院的服务绩效和公益性目标紧密结合,并建立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对于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和社会救助性医疗欠费,政府应提供专项补助。此外,政府可通过贴息、财政奖励和债券置换等措施帮助医院缓解财务压力,逐步解决债务问题,确保公立医院能够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随着药品加成政策的取消,公立医院面临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挑战,以保持收支结构的合理性。公立医院需精细化管理医疗服务价格,根据成本核算重新定价服务项目,确保价格覆盖成本并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建立动态的价格调整机制,响应医疗成本变化和技术进步,与医保政策同步更新。公立医院还应开发新服务项目,如特色诊疗和健康咨询,以增加服务多样性和拓宽收入来源。加强与医保部门的沟通,确保价格调整与医保支付政策相协调,减轻患者负担,保障医院合理收益。此外,公立医院应实施严格的成本控制,提高运营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同时,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以缓解因价格调整带来的财务压力。通过这些措施,公立医院可以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优化收支结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公立医院是医疗体系的核心,其财务健康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普及性。面对债务规模大、财务成本高的问题,加强债务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医院需建立完善的债务管理体系,审查和分类现有债务,明确债务的来源和用途,并制定偿还计划。通过债务重组和优化债务结构,降低高成本债务,延长债务期限,减轻短期偿债压力。同时,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控制不必要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对债务融资的依赖。公立医院还应与政府部门沟通,争取更多财政补助和政策支持,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方面,以减轻财务负担。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实时监控财务状况,及时发现并应对债务风险。这些措施有助于公立医院有效控制债务风险,确保财务稳定和可持续性,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本文分析了2016至2021年间我国公立医院的收支现状,揭示了在财政支持、医疗服务定价和债务管理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优化策略。研究显示,公立医院过于依赖医疗收入,财政拨款比例小且不稳定,特别是在公共卫生危机期间更显不足。药品加成政策取消后,医院需合理调整服务价格,并加强债务风险管理以避免财务风险。此外,优化公立医院收支结构需采取系统性措施,包括内部管理创新和政策环境支持。建议政府增加财政投入,建立稳固的补助框架,并出台激励措施,促进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以满足公众健康需求。希望通过这些建议,为公立医院管理层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推动医院在新医改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